定向增发股的操作节奏及]如何用筹码分布图捕捉大牛股

标签:
股票天涯军伴博客 |
分类: 股票知识 |
对于那些具备明确摘帽预期的ST股来说,年报正式披露前、申请摘帽、正式摘帽等三个关键时间段都是较佳的介入时机,从去年一些基于业绩改善的摘帽公司表现来看,年报正式披露前又是三个时间段里表现最好的时期。
年报正式披露前属于“摘星摘帽”的布局时期,一旦年报披露后ST股能否“摘星摘帽”基本确定,风险偏好略低的资金会提前离场,这就是为何年报披露前介入摘帽公司收益要好于另外两个时期的原因。
在摘帽当日以及之前的短期内,相关个股的股价往往会有不俗的表现。“如果某个摘帽公司在布局时期表现平淡,那么后期仍存在爆发的可能性。”
行情走好的背后是题材、概念或者资产质量的挖掘,ST板块因为此前业绩不佳,能够仰仗的便是各种条件改变后的“摘帽”概念。事实上,上市股票被冠以ST有很多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业绩亏损。如此前的ST东北高,其连续三年的净利润均为正,其被“ST”的原因是公司治理状况存在重大问题。又如当前的ST康达尔,该公司2008年、2009年均实现盈利,但由于其存在未决诉讼的问题,也就一直被冠以ST名号。研究发现,ST类股票的表现往往围绕着一个时间段而展开,那就是每年的一季度,以最近三年ST类股票与全部A股整体的表现对比来看,ST类股票在一季度的表现远远超越了同期整体市场。
从2007年-2010年的经验来看,在年报披露前一个月与摘帽前一个月,摘帽公司获取的超额收益均较为明显:前期的获益程度略大,但从波动率来看,中期的波动率要明显大于前期。从事件投资的角度来看,前期是事件的布局期;中期则是一个事件的实现期。因此,在对事件实现有所预期的情况下,风险偏好略低的资金会提前离场,这也是中期波动率较大的原因。既然参与者可能都知道在事件实现之后可能会面临较大的风险,那是什么原因使一部分参与者坚持到事件的最后实现呢?对于摘帽而言,摘帽实现前后可能会出现的股价大幅上涨是最大的吸引力。以2009、2010年为例,摘帽附近几个交易日的股价表现成为最大的亮点。
另外,摘帽公司在摘帽当日一般都会出现大幅超越市场的表现,涨停现象也是非常常见。除非出现大盘暴跌等异常现象,摘帽当日的表现都值得期待。
根据ST摘帽股票的市场表现特征,在参与摘帽行情时,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其一,年度业绩预增预盈的公告往往是一只具有摘星摘帽前景股票市场良好表现的开始,但要把握这个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二,年报披露前一段时间(我们选取1个月)是三个时间段里面表现最好的时期,尤其是近年的表现最为突出;中间时间段则次之,而后期的表现往往不佳。
其三,在摘星摘帽当日以及当日前面的短期内,其股价往往会有不俗的表现,尤其是当日的表现。
其四,ST类股票所具备的壳资源概念使其成为并购重组事件的密集区,而并购重组类股票的表现也是远远超越同期指数表现。因此,发掘可能被并购重组的ST类公司是另外一个方向。
其五,单个ST类公司的风险可能会很大,而以组合的方式参与ST类公司则往往能获取超额收益。
浅谈定向增发股的操作节奏中秦
随着我们上市公司数量的剧增,上市公司间的收购兼并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公司资产整合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注入新的资产,这也是目前市场上重组采用的最多的一个手段。对于越来越多的个股公告定向增发方案,个股的股价也有所表现,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个股大幅上扬,有些个股始终不涨甚至还大幅下跌,给我们的操作带来了一个不确定性。这里,我简要谈几点在操作定向增发股票的过程中要注意的节奏:
1、首先要注意的是定向增发收购的资产在股本摊薄后能否给公司的业绩带来比较大的增长,这个决定了未来股价运行的方向和空间,也是我们投资这些个股的最根本的基础。我们应该主要集中精力于那些能大幅提高个股含金量的定增个股,而放弃那些未来发展不明朗的标的;
2、其次我们要从定向增发这个事件的几个主要的时间节点来认识股价对于整个定向增发的约束作用。一般定向增发首先是从董事会提出预案,其次是提交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然后去发审委审核过会从而获得证监会的核准批文,最后是将股票定向发行完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对股价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增发预案提出的时候,一般增发价格会以前20个交易日的平均价格为基础进行设定;发审会会根据当时的股价于预案中的增发价格确定是否要修改增发价格(有条件通过)等等。而这些限制性的价格将如何制约股价表现呢?我们接下来从定向增发的不同性质来理解。
3、比较普遍的定向增发是向新的或者老的大股东的定向增发来收购优质资产,在这个定增方式下,一般而言,大股东希望获得更多的股票和股权,那么在定增收购资产评估价值一定的情况下,增发价格显然是越低越好。所以,很多这样的定向增发都是在股价运行到相对低位时候提出的,有些上市公司甚至在信息走漏引起股价异动后澄清三个月不进行此类运作来稳定股价,以期在更低的价格位置提出增发方案;同时,这样的定向增发方案公布到增发完成,大股东都有希望股价在低位运行的心态和要求,也会使出一系列手段去保证自己的股权最大化。我们就不难理解很多这种类型的定向增发的公司在整个定向增发过程中股价都很疲弱的现象了。
4、还有一种比较多的定向增发是向财务投资者比如基金机构进行的定向募集,其募集的现金资金量是恒定的,定增者获得的股权大小并不是大股东主要考虑的因素,因此,这样的定向增发往往对股价的要求不会太高,也会根据市场情况修改增发价格,股价表现就会比较稳定的上涨,基本不会出现恶意打压股价的现象。
5、不过有些面对财务投资者的定向增发,大股东可能在背后有一定的回报许诺,那么为了在未来定增解禁的时候履行这些承诺,定向增发的最终定价还是会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准。
1、不要看到定增方案公告就去追,首先要计算一下合理的股价空间,看看值得不值得投资;
2、理解一下大股东和既得利益者的思路和位置,区分一下定增的类型,如果在人家不愿意股价上涨的时候去买入,可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划算的,有些过会排队时间很长的个股,可能会出现错过整年行情的情况;
3、当某些定增方案因为市场因素出现了类似定增价格高于实施期市场价格的情况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套利的机会;
4、最好等定增缴款完成后再做重大的投资,因为这个从预案到定增完成过程中还是有很长的时间和不确定性,一般这个过程长达1年,而且很多利益体现将等到定增股解禁的时候才会最有动力;
5、观察定向增发参与的机构是否有强有力的能力,这也是很多定向增发项目未来获得高回报的保证。跟着那些有实力的、有经验的、持续获得这方面利益的机构一起投资,获利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利用筹码分布骑上黑马
。
形态种类:根据趋势的方向不同可分为向上发散和向下发散。形成机理:在一轮行情的拉升或下跌过程中,由于股价的波动速度较快,使得持仓筹码在每一个价位迅速分布;对于单交易日而言,其筹码换手量增大,但整个价格波动区域呈现出筹码分散的状态。必须指出,成本发散是一个过渡状态,当新的峰密集形成后,成本发散将随着峰密集程度的增大而消失。成本密集是下一阶段行情的孕育过程,成本发散是行情的展开过程。成本分布的密集和发散将投资行为鲜明地分为两个阶段,成本密集时是决策阶段,成本分布发散是决策的实施阶段。一旦成本密集就意味着发生了大规模的成交换手。这种大规模的成交换手意味着行情的性质将发生改变。
在下跌行情里,如果上密集峰没有被充分消耗,并在低位形成新的单峰密集将不会有新一轮行情的产生。
本技法实战要点:
筹码发散是行情处于展开的状态;
低位峰密集后上行发散是介入的时机;
高位峰密集后的下跌发散不可介入反弹;
成本发散对低位峰密集的消耗越少,行情的延续性越强;
本技法实战要点:经较长时间整理形成低位单峰密集;对单峰密集的跌穿是是庄家凶狠的洗盘行为;洗盘回调幅度不会太大,通常小于20%回调时原密集峰没有减小的迹象,成交缩量;洗盘回调后回升至原单密集峰处;放量突破原单密集峰;突破原单密集峰是较佳的介入时机。
通过长期横盘洗盘。这是用时间作为代价,使失去耐心的投资者投降作罢。向上拉升造成获利回吐。这是一种快速建仓的手法,通常是短线庄家所为,建仓速度快但代价较高。向下回调洗盘。这是庄家的苦肉计,因为向下洗盘意味着跌破庄家自已的建仓成本区,庄家也是被套者。更何况其它人呢?苦肉计将造成恐惧心理,使意志不坚定的投资者被迫出局。本技法庄家所用的洗盘手法正是第(3)种。随着股价的回升并突破原密集峰,庄家的洗盘用心,便一览无遗了。可以设想,如果是真正的破位下跌,该股就不可能很快回到原密集峰处,解放套牢盘。
如何用筹码分布图捕捉大牛股
![此博文包含图片 [转载]如何用筹码分布图捕捉大牛股](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二、筹码的转换过程研究与分析
所谓“筹码的转换过程”指的就是市场中持仓筹码由一个价位向另一个价位转换搬运的过程,筹码转换不仅仅描述的是筹码在价格上的变化过程而且筹码数量的转换。
吸筹阶段:此时股票筹码的价格处于相对低位,主力的主要任务是在该区间进行大量的收集廉价筹码。市场主力在该区域所完成建仓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其将来拉升股票高度能力的大小。收集的筹码越多,控盘度越高,市场中的筹码就越少,拉升时的抛压就越轻,最后实现的利润也就越大。反之,收集的筹码越少,控盘度越轻,市场中的筹码就越多,拉升时的抛压就越重,最后实现的利润也就越小。这也就造成了市场主力控盘度的大小与日后股票拉升时的累计涨幅成正比,这就造成了市场中跟庄的散户投资者为什么总是利用各种方法在挖掘具备“低位高控盘庄股”条件的个股。
其实,主力在吸筹阶段及洗盘阶段的整个过程就属于一个筹码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以市场主力买入,散户卖出为筹码转换的主要转移方向。当主力将这两个过程完成之后在市场条件成熟之后将发动拉升行情,此后筹码转移的方向将相反。
通常主力在吸筹及洗盘阶段时股票的价格总是很疲软使得投资者心态焦躁而抛出,而当主力进入拉升及派发阶段时股价往往呈现价增量涨以吸引市场投资者跟风派发的目的。
◆三、超级移动筹码分布
1、红色的筹码为获利盘,蓝色为套牢盘;
2、中间白颜色的线为目前市场所有持仓者的平均成本线,表明整个成本分布的重心。如股价在其之下,说明大部分人是亏损的。
3、获利比例:就是目前价位的市场获利盘的比例。获利比例越高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处于获利状态。
4、获利盘:任意价位情况下的获利盘的数量。
5、90%的区间:表明市场90%的筹码分布在什么价格之间
6、集中度:说明筹码的密集程度。数值越高,表明越分散;反之越集中
7、筹码穿透力:就是筹码穿透力的含义是以今日股价穿透的筹码数量除以今日换手率,穿越的筹码数量和筹码穿透力成正比,被穿越筹码数量越多筹码穿透力越大。
8、浮筹比例:当前价格周围聚集的最容易参与交易的筹码数量。定位为浮动筹码。
◆四、超级移动筹码分布理论形成
1、市场主力是何时进场的?主力怎样收集筹码的?其成本是多少?何时拉升?怎样完成出货的?如果获悉主力运作的动向,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要充分了解这些,我们就要知道市场成本的流动情况。这样就引发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市场事实,就是市场的持仓成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聚齐全体流通盘的股东进行交易,然后大家按照其买入成本把手中的股票放在K线相应的价位上,这样股票就会堆积起来,某价位的股票多一些,就堆的高一些,反之,就矮一些。如果有人买掉手中的股票,就将从原来的价位位置拿掉,而重新堆积买方新建仓的价位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形象的看到市场交易中所发生的成本流动情况。我们把移动成本分布用一条条柱线来组成图案,每一条线加起来正好是100%的流通盘。超级移动筹码分布就是用来监测主力运作的动向的新工具。它形象地反映了市场交易中所发生的成本流动情况。而且还充分考虑了主力对到以及大宗转让交易制度下成交量和交易成本的真实分布情况,力求为让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2、超级筹码分布形态表示
看盘的时候,可以在日K线图右下侧点“筹”字调入移动成本分布。
移动成本分布主要包括单峰密集和多峰密集两中形态。
单峰密集是移动成本分布所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密集峰形,它表明该股票的流通筹码在某一特定的价格区域充分集中。单峰密集对于行情的研判有三个方面的实战意义:
(1) 当主力为买方散户为卖方时,所形成的单峰密集意味着上攻行情的爆发。
(2) 当散户为买方主力为卖方时,所形成的单峰密集意味着下跌行情的开始。
(3) 当主力和散户混合买入时,这种单峰密集将持续到趋势明朗。
单峰密集往往是由于股价长时间围绕某一价格波动,前期在上方套牢的筹码基本在该价位割肉,而前期盈利的筹码也已基本在该价位卖出。使当前所有持仓者的成本集中在该价位附近。在图形上形成一个单一的峰形。
如华电国际
,既没有出现大幅的上涨,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主要围绕7.6元一线波动。经过长时间的换手后形成了单密集峰的形态。
http://img5.blog.eastmoney.com/po/poiukjhg/201004/20100410154527511.jpg
多密集峰形态:股票筹码分布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价位区域,分布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密集峰形;上方的密集峰称为上密集峰;下方的密集峰称为下密集峰;中间的密集峰成为中密集峰。
根据多密集峰的形态种类又可分为下跌多峰和上涨多峰。
下跌多峰是股票下跌过程中,由上密集峰下行,在下密集峰处获得支撑,而上密集峰依然存在。然后再跌破支撑下行,再在下一密集峰上获得支撑,如此反复,在图形上形成了多个峰形的密集峰形态。
上涨多峰是股票上涨过程中,由下密集峰上行,在上密集峰处横盘整理震荡形成一个以上的上密集峰。
上涨多峰往往是由于主力资金资金在低位大量建仓后,然后不断对倒拉升,在遇到阻力后让股价横盘整理,使其他交易者的持仓成本上移。然后再拉升、再横盘整理,在图形上形成多个密集峰。
如北京银行
即是上涨多峰的形态。在去年快速杀跌至6元上方,买方主力开始大量买入,DDX三线在去年9月份上穿0轴后一直在上方运行,显示主力连续建仓买入,建仓完毕后开始不断拉升,拉升过程中出现了多次的横盘整理。而在图形上也形成上涨多峰的多峰密集形态。
结合DDE指标来分析成本分布的重要作用。
如建设银行
的移动成本分布图形。从图上看,该股在经过2008年的大跌后长时间筑底,在4.7元以下形成了明显的上升三角形趋势。但由于主力资金始终压制价格低位买入,股价未能形成向上突破。在上升三角形整理进入末端的时候,成本分布上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低位单密集峰支撑,蓄势非常充分。在6月1日DDX出现大红柱,三线开始金叉上行后,股价终于迎来了爆发的时机。
http://img5.blog.eastmoney.com/po/poiukjhg/201004/20100410155248636.jpg
此外,还可以用移动成本分布进行断弦的压力位和支撑位分析。在当前价格下方有较为明显的密集峰支撑时,股价下跌的概率就相对较小,可能的下跌空间也相对有限。而当前价上方有较重的密集峰时,短线上涨后就会遇到较重的压力。上涨步伐将减慢。
如深发展
,出现了连续5根小实体K线的横盘走势。原因正是在经过三天的大反弹后已经遇到了上密集峰的压力。横盘正是为了消化压力出现的结果。
运用筹码分布捕捉大牛股
可以说在也没有什么指标能象筹码分布这样能把主力的一切行为表达的如此清晰了!操作中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有效的识别主力建仓和派发的全过程.象放电影一样把主力的一举一动展现在大家面前.
2.能有效的判断该股票的行情性质和行情趋势.在不理解一只股票的筹码分布之前就说主力怎么怎么了.什么主力在洗盘了.什么在吸筹了.都是很无根据的.
3.能提供有效的支撑和阻力位.
总的来说.筹码分布是寻找中长线牛股的利器.对断弦线客可能没有太大的帮助.但筹码分布在股市的运用将开辟技术分析一片新天地!
本人习惯在每个月的月末都要把两市的股票筹码图翻一遍.以便及时发现一只底部筹码集中的股票.这种股票并不是天天有的.有的需要个月.一年.几年.一旦发现涨幅将是惊人的!
利用“获利比例”指标研判个股走势
利用“获利比例”指标研判个股走势
(由于我一直是使用通达信看股软件,这里就只讲通达信的版本。)
市面上有很多收费软件,里面有很多公式指标,有的是挺好用。但是在免费的通达信软件里就已经有一个很实用的研判个股走势的指标了,那就是显示筹码分布的获利比例指标。
获利比例指标显示的是一只股票在所在价位的获利情况,由于它不受未来参数的影响,所以用它来研判个股未来的趋势的可信度十分的高。
那么具体怎么用呢?
大家具体要记住以下的几个阶段
【1】
获利比例在0%——6%
【2】
获利比例在6%——20%
【3】
获利比例在20%——50%
【4】
获利比例在50%——80%
【5】
获利比例在80%——100%
【1】
当一只股票当天的收盘股价的获利比例在0%——6%时,那么就是一个股票的超跌区。一只股票的获利比例在6%以下的时候,那么就是一个买入点。只要你在这个时候买入,就可以安心持股了。就算它第二天继续下跌,获利比例从5%变成4%也不用怕,因为它已经是超跌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持股等待反弹。当然了,假如你买到一只股票的获利比例是接近0%时,那就几乎是完美了。那么反弹到什么时候可以出货呢?别急,我们继续讲下去。
【2】
当一只股票当天的收盘股价的获利比例在6%——20%时,那么就是一只股票的反弹区。一只股票当下跌到一定程度,获利比例在20%之下时,那么这只股票就会有反弹的动能。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做出两种选择:1、少量筹码试盘。轻仓介入,假如这只股票在接下来的一个交易日获利比例上升,那么十有八九这只股票就会向上反弹,尤其是一些备受市场推崇的的题材股票,这个时候我们再正式进攻不迟。2、继续观望。因为在反弹区间下方还有一个超跌区,一些积弱已久的股票,尤其是大盘股,就算到了反弹区也不会反弹继续下移到超跌区,就算有反弹也不牢靠,往往是一天行情。
【3】
当一只股票当天的收盘股价的获利比例在20%——50%时,那么这就是一只股票的弱势区。这是我们做股票必须要避免去碰的。一只股票,无论市场多么看好它,它的前景有多美好,只要你发现它的股价的获利比例一直是在20%——50%徘徊,这样的股票我们绝对不能碰,就算它在期间某一日突然拉个涨停板,而获利比例却没有走出这个区间,也很可能只是一日行情,我们绝对不能参与。此外,当一只股票下跌,使我们被套的时候,到底什么时候应该止损卖出还是持股等待反弹解套呢,这也可以利用获利比例来操作,当它的获利比例从90%之上急速下跌,没有跌出50%这个临界点时,我们都可以持股观望,当跌出了50%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果断卖出。
【4】
当一只股票当天的收盘股价的获利比例在50%——80%时,那么这就是一只股票的强势区,也可以叫做持股区。一只股票,假如股价上升,获利比例从50%之下上升到50%之上,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安心持股,就算中途有调整下跌,只要它一直维持在获利比例50%之上,我们都无需惊慌,这有可能是市场短期获利盘的消化整理或者是主力故意洗盘所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持股等待,因为你这个时候卖出,可能就要错过日后这个股票的再创前期新高的机会了。当然了,假如你之前错过了低位介入的机会,在这个时候也可以进去做一波短线。
【5】
当一只股票当天的收盘股价的获利比例在80%——100%时,那么这就是一只股票的获利区,同时也是风险区。这个时候你就不应该介入了,因为你已经错过了最佳参与的买入点,再追风险很高。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获利比例80%之上就不能买,只要你具备较好的短线操作能力,或者整个大盘的趋势向好,也可以参与进去做一波超短操作,设置好盈利点和止损点,只要到了自己的设定的目标,快进快出,绝对不能超短做成了长线。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当获利比例高达95%之上,甚至100%时,你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买股票,因为要获利的人都基本都获利了,你再进去就是在高位接人家的卖盘,这就叫主动买套。很多人追高买股票,高位被套,很多都是因为在获利比例95%之上的时候,跟风买入的。
关于运用获利比例研判股票走势的方法,我已经介绍完了,由于本人不是专业分析人员,而这个研判股票方法又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没有教科书参考,可能在某些细节方面表达不是很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假如大家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跟帖把问题发出来,我们共同研究,一起把这个研判方法完善
A、慢牛走势
主力的吸筹改变了一只股票的供求关系,这使得一只股票的下跌动能被完全抵消,股价呈现缓慢上扬的格局。但为什么一定是慢牛呢?大家知道:要想坐庄于一只股票,需要大量的筹码,如果主力吸筹过猛的话,会引发这只股票迅速上涨,从而暴露主力的意图,引起市场公众的追涨,这是主力吸筹时所忌讳的。所以,主力的吸筹永远是温和而隐蔽的。
图4-1:新希望(0876)2000/01/04
像图4-1,这只股票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股价温和上扬了20%,每日的涨幅很少有超过3%的。虽然两个月涨两个涨停板不能算少,但比起这只股票后来拉升期的气势来说,这种上涨是非常含蓄的。
图4-2:新希望(0876)主力吸筹后的拉升
这里面有个问题,主力是否可以在图4-1的两个月的交易中,吸到他计划中所需要的筹码?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事实上在图4-1之前,主力就已经开始了战略性建仓。只是主力的早期吸筹行为过缓而难于判断其时间和数量,而在图4-1的图形之后,主力的吸筹意图就显露出来了。
这就是用筹码分布来进行庄家分析的特点,我们无需每时每刻都知道主力在做什么,我们只需要捕捉主力暴露出的一些蛛丝马迹,利用这些线索判断主力的意图。这很像是军事侦察,虽然侦察兵们只发现了一个敌方的炮阵地,但是他完全可以由此推断在炮兵的背后还有步兵的存在,这个区域可能是敌方进攻的目标之一。
有时候一只股票的股价被缓慢推高后,忽然这只股票迅速下跌,但随后股价自低位重新开始缓慢上升。从盘面上看,会发现一种锯齿样的K线组合,这种K线我们叫它“牛长熊短”,这是主力打压吸筹的痕迹。如图4-3。
图4-3:一汽四环(600742),牛长熊短的主力吸筹
图4-3中的那一根触目的大阴线,发生在1999年5月10日。有人认为,这是主力的故意打压,主力不愿意其吸筹成本过高,他想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内多吸纳一些筹码,所以在把股价推高之后,主力瞅准机会来了一个大动作,把股价迅速打压下来。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空间,而且这种大阴线会给散户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当股价再次被推高时,散户的解套盘就蜂拥而出,主力如果愿意,还可以进一步吸筹。这只是一种假设。也可能这根阴线是一种市场意外,但无论如何牛长熊短含有两拨慢牛走势,主力吸筹的意图比单纯的慢牛走势要明显得多。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这种走势所发生的位置,只有相对低位的牛长熊短才可能被判为主力吸筹,在一只股票已经上涨了许多之后的牛长熊短,仅可以理解为主力不大可能出货,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主力正在加仓。
谈到主力的打压吸筹,很多看盘高手都读得懂一种被称之为“挖坑”的K线形态。所谓“挖坑”是一个非常形象化的说法,它是指股价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横盘震荡之后,股价突然向下破位,将横盘箱体打穿,但随后股价又被向上拉起,回到原先的横盘箱体内部,其走势在盘面上画出了一个“坑”,见图4-4。
在图4-4中,股价的向下破位使得市场非常茫然。从成交量上看,这个向下破位并没有引发放量,但是随着股价逐渐恢复到“挖坑”前的位置(这个位置也叫“坑沿”),成交量迅速放大,说明在这一带激发了大量的抛盘,这就是主力要的“挖坑”的效果:本来股价在一个区域内震荡,投资者虽说没有获利但也没被套牢,因此投资者的心态是稳定的,大家采取的是一种观望策略,等待市场发生变化。但是,这只股票突然向下破位,这让人非常不安,但一时间来不及反应,也来不及跑掉,正在大家惶恐无措的时候,股价又回归原位,你想这时中小投资者是什么心态?简直就象是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大难不死,大喜过望,大量抛出,大批出逃……总之纷纷离场,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折磨自己本以脆弱的神经。于是我们在“坑沿”地带,看到了一个很大的成交量。
当然,只凭单纯的一个“坑”,并不能充分证明主力在吸筹。我们接下来要关注的是,这只股票在散户逃命的背景下,后来出现了什么走势。
在图4-4中,该股股价自坑底回到坑沿后成交量放大,显示出该股面临强大的市场抛压,但该股并没有再次向下,而是出乎人们的预料,在坑沿位置上形成了强势横盘,而这就构成了主力吸筹的明显的特征。因为虽然有散户在卖,但散户的卖压并没有造成股价的下跌,这就说明有一股相当大的资金支撑了股价——无庸讳言,这个资金一定是主力的。
关于“挖坑”可以形成这样一个结论:当K线图上出现了“挖坑”形态之后,如果股价在恢复到“坑沿”的相对高位后强势横盘不跌,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坑”是主力挖出来的,其目的是震仓吸筹。
什么叫“次低位”呢?“次低位”是比近一段时间最低股价高20%至30%左右的价位。这个位置在中线上看是比较低的位置,但是从短线上看它又是相对的高位,所以,“次低位”指的是中线。
我们还是站在主力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能在最低价位上吸筹自然是件好事,但是散户未必配合主力,主力想买散户就一定肯卖。因此主力通常会采用拉长时间的方法。如果大盘环境和个股题材允许主力去等,主力一般都愿意稍微费点时间,以降低吸筹成本。但是主力的情况也是多样的,未必允许所有的庄家都采用“低位温和吸筹”的策略。比如说主力的资金来自于较短期的信用贷款,资金面上留给主力的坐庄时间不多;或者是一只股票即将发生一个重大利好,而这个重大利好很难长时间保密,这个时候主力就不得不突击吸筹;除此之外,某些机构对大盘的分析是很有水准的,当他们知道在一、两个月之内可能会迅速展开一个大行情时,他们会当机立断,迅速入场抢货。
能够让主力快速建仓的K线形态是次低位的窄幅横盘,我们先看图4-5。
图4-5:公用科技(0685),主力漂亮的吸筹和拉升
公用科技这只股票,记得原先叫佛山兴华,这几年一直很活跃,上上下下的被主力炒了好几次,每次都是庄家赢了。图4-5是1997年下半年的走势。1997年5月以后,该股一直下跌,1997年7月8日,跌到5元的价位开始反弹,没多久再探5元价位,然后再次反弹。在1997年8月25日之后,这只股票在6元左右进行了一个为期20个交易日的横盘,横盘中的振幅非常狭窄,不足5%,也就是说,在这个横盘区中没有人能进行高抛低吸的操作,投资者要么进场要么出场。
公用科技在1997年8月至9月,其所在的横盘位置就是次低位。在这个位置上,前期的短线筹码是盈利的,既然有获利盘,就自然存在获利抛压;同时,由于股价自最低点上扬了20%,早先深度被套的筹码其套牢程度得到了缓和,甚至一些筹码已经解套。所以次低位这个位置很特殊——在这个位置上,股价面临来自三个方面的抛压:获利盘、解套盘和套牢盘。我们在前面谈过,在面临强大市场抛压的背景下,股价的后续走势非常重要。如果股价受阻回落,那是非常正常的事,但如果股价强势横盘甚至上扬,则一定有主力资金支撑股价。让我们再次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
在图4-5中,公用科技在经历了为期一个月的次低位横盘之后,自1997年8月25日开始,其股价突然向下暴跌,连拉两根大阴线,其价位最低探到了5.09元,但随后股价强劲上扬,仅仅几天就涨到了6元以上。在这一上一下之间,我们谈到的两个重要的技术信息都出现了:一个是“挖坑”,一个是“牛长熊短”,而这两个技术特征都是主力吸筹的标志。在1997年10月7日之后,该股又做了为期7个交易日的次低位横盘,而这个短暂的横盘比上一个横盘的价位高出了5个百分点,这5%使得前一个横盘区的跟庄筹码全线获利,于是新的一轮获利了结盘再次涌出,而这些筹码也被主力悉数收走。一切迹象都在悄悄诉说着一个信息,庄家吸筹的愿望非常强烈。果然,1997年10月17日,在主力的筹码已经足够多的时候,该股开始了强有力的大牛股行情。
事后有人问:那么多的散户为什么要把筹码交给庄家,散户们是不是太傻了?话也不能这么说,只能说主力的手段实在高明。
我们再看图4-5的左半部分。这只股票的下跌过程可以描述为振荡盘跌,这种走势容易激发散户们的一种幻想:如果我能够在每一次反弹后出货,在它跌下来之后再补回,那么即使股价跌了5个跌停板,我们也能在这几次的抢反弹中,牟得不低于30%的盈利。于是当股价进入第一次次低位横盘的前几天,许多投资者将自己的筹码抛掉,大家寄希望于股价再次振荡盘下时再买进。但随后股价并没有立刻下跌,这时候大家就有点慌了,成交量也逐渐开始萎缩,市场呈现出观望的气氛。但随后的两根大阴线再次证明,这只股票的股性就是振荡,即使是次低位横盘,也挡不住股价的回落,于是当股价第二次进入次低位横盘时,多数散户选择了离场。
这叫什么呢?这叫“市场训练”。主力操纵着股价,上来下去再上来再下去,逐渐形成了一个周期性的振荡规律,同时也培养了一些“聪明”的散户,这些人高抛低吸真的挣了一些钱,到了最后主力忽然之间打破了这种规律,在最后一次短线高点上,将“高抛”的筹码全部吃下,股价没有回落,而是向上突破,将试图低吸的散户全线轧空。
通过对公用科技这只股票的总结,我们提出了一个股市定理:股市没有简单规律。因为一个规律一旦形成,主力就有机会反规律操作,你卖我买,你买我卖,大获其利。有人说股市中盛行的名词之一是“骗现”,其实所有的骗现采用的都是看起来比较有规律的技术图形
“筹码分布”的市场含义可以这样理解:它“反映的是在不同价位上投资者的持仓数量。如果光凭文字来叙述“筹码分布”可能要颇费周章,为方便起见,我们建立并分析了一个微型的筹码分布模型,使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
1.筹码分布及计算原理
我们先做这样一个假设:
某公司有16股股票,这16股被3个不同的投资者持有。股东A曾在10元价位上买过3股,而后又在11元价位上买了6股;而股东B则在12元的持仓成本上买进了4股;股东C,在13元上买了1股,在14元上持有2股。把这3位股民的股票加起来,正好是16股。
我们来做一张图。
在这张图上,我们就把股票换成像麻将牌一样的筹码,在图的右边,我们先把价位标清楚,从10元一直标到14元,共5个价位,然后我们把这些筹码按照当时股东们买它的成本堆放到它相应的价位上,于是就形成了图1—1的样子: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只股票在11元价位上,投资者的筹码比较重一些,12元至10元次之,13元以上筹码量就不多了。此外,除了上面所说的股东A、B、C以外,曾经还有一位投资者D,在9元左右买过这只股票,后来又以11元转卖给了股东A,于是D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9元钱的历史交易怎么没有在这张筹码分布图上得到反映?”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讲清楚,大家注意到图上的筹码总共只有16股,而这只股票的流通盘也是16股,筹码分布只去表现这一天所有在册股东的建仓成本,由于D已经卖掉了自己的股票,所以他的筹码在筹码分布上就看不见了。这是筹码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它反映一只股票的全体投资者在全部流通盘上的建仓成本和持仓量,它所表明的是盘面上最真实的仓位状况。
随着交易的继续,筹码会在投资者之间进行流动,因而筹码分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假定随后发生了一个交易:股东B把他的12元价位建仓的4股股票卖掉了3股,成交价是14元,由股东D承接,于是筹码分布就成为了图1—2的那个样子:
从图1—3中可以看出,2000年5月15日的深宝安A有两个不同的建仓密集区。换句话说,在筹码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非常明显的密集峰:一个位于4块多钱的价位附近,另一个位于6块多钱的价位区间。
由于证券交易所不向公众提供投资者的帐目信息,所以各类软件中的筹码分布状况均是通过历史交易计算出来的近似值。假定筹码的抛出概率与浮动盈利及持股时间有关,可以在一定数量的投资群体中进行抽样检测,以获得这个抛出概率的函数,然后再根据这个抛出概率,认定每日交易中哪些原先的老筹码被冲销,并由现在的新筹码来代替。
我们把问题说得再简单一点:根据相当多的投资者的获利了结的习惯,尤其就散户而言,在获利10%至20%之间最容易把股票卖掉;而对主力而言,很难在盈利30%以下时卖出他的大部分仓位。那么,获利15%的获利盘对当日成交的贡献就比获利25%要大一些。这是较为精确的计算筹码分布的方法,有时候出于计算量的考虑,也可以用相等的抛出概率来代替真实的抛出概率统计,这样会引发一定的误差,不过这个误差是可以承受的。因为在实际的投资分析中,某个价位的筹码量多一些或少一些不会影响最终的结论。
2. 筹码分布的基本形态
为了研究的便利起见,我们需要对筹码分布的形态进行若干定义。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来谈论一只股票的筹码状态的时候,大家能有一个通用的共同语言。另外我们在本书的其后章节中,将用“CYQ”来代表“筹码分布”这四个汉字。
一、CYQ的密集与发散形态
如果一只股票在某一个价位附近横盘了很长的时间,就会造成横盘区上方和下方的筹码向这个横盘区集中,甚至会形成在20%左右的价格空间内,聚集了该只股票几乎所有的筹码,这种状态称之为CYQ的密集状态。反之,如果一只股票的筹码分布在比较广阔的价格空间之内,我们就称其为CYQ的发散状态。图2—1是深保安A(0009)1999年5月18日的筹码分布状态,而这种筹码分布的情况就是筹码的发散状态。
在图2—1的K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数条横向标出的虚线,每条线左边有一个价位。这是一种坐标线,每两条水平线的价格差是10%,这种坐标线也叫10%等比坐标线。K线图使用的坐标是对数坐标,使用这种坐标的好处是:我们在图上看到的同样长的K线,其涨幅也是同样的。从图上可以看到,筹码分布的范围覆盖了9个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9个涨停板,这是个非常宽广的价格空间。这种筹码的广泛分布,叫做筹码发散。筹码发散的市场含义是股价正处在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的之中。图2-1同时还告诉大家,在股价的下跌过程中,投资者在不同的价位上被大面积套牢,最深的套牢盘被套了9个跌停板。当然这种状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些套牢盘割肉换股,接下来我们看图2—2,在经历了7个多月的交易之后,深保安A(0009)筹码发生了向下的转移。
图2—2:CYQ的密集形态
同样是深宝安A,此时高价位的筹码已经剩的不多了,而在低价位区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密集峰。这个密集峰的宽度大约是25%的价格空间。这样的CYQ状态就叫筹码的密集。自然,这个密集峰的形成要依赖于上方套牢盘的不断割肉,从而将上方的筹码不断地换到下方。也许大家会提出一个问题:那些在8元左右被套牢的投资者为什么肯在3、4元的价位上抛出,CYQ上所显示的筹码的大规模向下转移是否合理?换言之,它的转移有什么内在依据?
事实上,虽然深宝安A在1999年的下半年仅仅做了一个约40%的温和上扬,到了1999年的9月,该股又重新调头向下,股价回落至1999年5月初的水平,但是与此同时,沪、深股市正在展开着一轮巨大的行情,这轮行情就是大家熟悉的1999年的“5.19”行情。
这轮行情的龙头板块是网络股,其中不少网络股的涨幅在一倍以上。像东方明珠、广电股份等等。这样的市场背景对深宝安A的持股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折磨,因为这只股票几乎没涨多少。而这种折磨使得一部分投资者放弃持有,寻求资金的转移腾挪。尤其是该股的套牢盘,更是试图通过追随龙头板块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1999年9月以后,“5.19”行情暂告一个段落,大盘风险开始显示出一定的杀伤力,而深宝安A的走势由慢牛转为慢熊,这又促成了另一群投资者的落井下石,最终就形成了我们在图中看到的样子:该股上方的套牢盘已经所剩无几了。
筹码的密集状态和发散状态,是CYQ的两个最基本的形态,它们的市场含义是截然不同的。CYQ的密集往往是一轮新的多空之战的前奏,而筹码的发散则是表明了战役的现在进行时。就好像一次大的战役之前,士兵们会在某一些地区高度集中,而当战役打响之后,这些士兵或会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或会向某个即定的目标袭击和冲锋,总之随着战线的拉开,筹码就呈现出发散的状态,而当一个城市被攻克之后,大举入城的士兵又会形成新的筹码密集。
我们接着看深宝安A,图2—3是深宝安A 2000年4月18日的CYQ状态:
图2-3:2000年4月18日深宝安A筹码向上发散
我们已注意到,图2-3深宝安A的股价已经比图2-2时的上涨了8个10%。大家应该记得,图2-2是该股筹码向下转移的过程,也就是说深宝安A的众多套牢盘,不堪忍受这只股票的长期低迷,最终将大部分的套牢盘割在了4元左右的价位上,但这些投资者万万没有想到,2000年的上半年是风水轮流转——深宝安A又成了一只大牛股。它的股价自4元左右的密集区向上突破。随着股价的上涨,一部分低位筹码获利了结,筹码向高位转移。这种筹码发散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筹码向上发散”。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筹码的发散状态也是动态的,不可能永远维持,现在我们看到深宝安A的筹码已经在一个新的位置上重新聚集。如图2—4:
图2—4:深宝安A的筹码密集
虽然我们举了深宝安A这只个股,来说明筹码的密集与发散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但这种筹码的转换活动却几乎发生在每一只个股之中。在每只个股筹码的每一次的“密集——发散——再密集”的循环完成之后,投资者的财富也发生了一次转移。就像方才我们看到过的深宝安A,图2—2低价位区的密集筹码,转移到了图2—4的高价位区,这意味着市场中某些低位入场的投资者获得了一倍以上的利润。而在图2—4高位建仓的筹码,其后的结局又如何呢?到本书截稿时(2001年9月)止,该股股价已向下破位,一个新的CYQ向下发散过程正在展开,全部筹码悉数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