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教学、评价的建议
(2011-04-25 11:50:27)
标签:
育儿 |
分类: 学习活动:高中课标解读 |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教学、评价的建议
40811084
一、从STS的视角审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
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社会则要求我们以某种价值观念为指导,适当地使用科学与技术,挖掘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科学原理。每一个技术门类、甚至每一项具体技术背后都凝结着一定的思想、方法,积淀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每个模块都反映了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原理。例如:在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图形用户界面技术更好的人机交互,体现了信息技术人性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是与科学、社会相互关系中的“技术”。教师应注意根据课程标准,在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建构课程内容中技术的系统结构,并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确定合适的技术深度,并遵循其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
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2、技术应用引发的相关(适合高中生的)技术哲学问题、高中信息技术内容内涵的技术文化专题;3.课程标准涉及到的信息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他社会问题。
二、STS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的文化价值:
1.信息技术文化有三层含义:物质与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制度与组织层次的科技文化;与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层次的科技文化和意识。
2.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子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功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时效观等基本观念,以及管理、营销和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创造出了“虚拟空间”等崭新的电脑空间文化模式,为全球范围内更广泛、自由、迅速地沟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空前的高效与便捷。
3.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独特价值观:
重过程(程序)胜于重因果,重模拟胜于重解释,重智能胜于重实物,重系统(网络)胜于重分析,重多元胜于重统一等观念。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需要明确的两个关系
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如果简单化地用一个概念去取代另外一个概念,会对深入理解和有效落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造成不利影响。
1、信息与信息技术——中国古典文化中“道”与“术”之间关系的启示
“信息”之于“信息技术”的关系可用“道”与“术”的关系来类比:“术为先,道为后,以道统术,以术得道” “道为本,术为末。道是灵,术是体”
2、 技术素养与信息素养——几种定义给我们的启示
“技术素养:有效使用因特网等新媒体和新技术交流信息的能力 ”。“技术素养”与“信息素养”这两个既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构成了“信息技术素养”这一概括能力更强的概念。“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其原意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在如何将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中这一方面得到良好训练的人。有信息素养的人已经习得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和能力,以形成信息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美国南部学校协会(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Commission)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言简意赅:“查找、评估和使用信息并进而成为一名独立的终生学习者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
1、知识技能方面——理解思想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
(2)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5)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五、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1、分析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独特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上提供适恰的教学引导: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典型特点是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相互支持和内在统一;信息技术学习过程还具有很强的认知复杂性;信息技术技术应用具有很强的临场生成性。
2、 教学向学习的重心转移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的多种挑战:如何开展认知引发与引导;如何组织学生的技术操作,并在学生操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提供适当、及时的诊断、引导与总结。
3、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分析信息技术学习的独特性、基于学习流程分析,设计、组织、实施多种学习活动、教研活动(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活动)。
六、高中信息技术评价建议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评价与以往的考试有哪些主要区别?
(一)“教学-学习-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定向的全程教学评价观——适应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评价观:
1.应在教学设计阶段即对学习评价进行设计,使评价应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通过全过程评价发挥评价对教学与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
(二)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的主要变革(与以往评价方式比较)
1.
评价的观点:从行为主义向认知观点转变
(1)过程定向:由原来的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
(2)对学生学习的理解:从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反应转变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
(3)综合化:从评价具体的、独立的技能转变为整体性和跨学科评价
(4)注重元认知能力:日益注重元认知(自我监控和学会学习的技能)和认知技能(动机和其他影响学习成功的因素)
(5)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从重视评价零散的事实、概念的积累和独立的技能训练转变为强调知识技能的应用
2.评价形式:从单纯使用纸笔测验到重视事实性评价
(1)注重使用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或评价任务
(2)从过分注重使用脱离具体实际的抽象任务转变为注重使用情景化的问题
(3)强调真实情景中的复杂技能
(4)强调使用结构不良的、没有唯一解的开放性问题
(5)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标准,并使用对所有学生都公平的评价标准
(6)注重学生个别化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进度
3.评价信息的搜集:从一次性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使用档案袋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取样
(1)将档案袋作为教师评价的基础
(2)将档案袋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
(3)将档案袋作为与家长、社会及其他相关机构沟通交流并组织多主体评价的基础
4.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分析:从单一归因到多维度归因
(1)从学生多种能力和多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
(2)重视学生的潜力
(3)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
5.评价主体:从几乎只强调教师评价到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
(1)利用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发展群体合作技能
(2)由只注重对个体学习的评价到注重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或协调工作的结果
(3)利用学生自评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一)表现性评价任务能测量的学习结果结构
(二)表现性评价的任务选择或任务设计
1.选择任务的合适的真实程度:(1)教学目标的性质。(2)具体的教学序列:例如,可能要求在测量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之前先采用纸笔测验。(3)大量的实际条件的限制。(4)测验情景中,任务本身的性质。
2.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1)纸笔型表现性评价任务。(2)识别型测验。(3)结构化的表现性评价(4)模拟型表现性评价任务(5)(真实)任务样本(6)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
3.选择表现性任务的要注意的原则:(1)多元聚焦(multiple foci)与重视复杂的高水平学习结果相结合。(2)表现性评价应具有可教性(3)表现性评价任务必须具有新异性、高度真实并对学生是有意义的。(4)注意任务的可行性(5)任务的适恰性和公平性(6)任务的概括性
(三)收集评价信息并计分:1.轶事记录(anecdotal records)2.行为检核表(checklist)3.评定量表(rating scale)或评价量规(rubric)
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建议:
1.原则:通过观察、调查问卷调查为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际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以适时引导教育为主,不提倡过分量化和一次性打分。
2.具体方法:(1)典型观点建构与讨论(2)班级民意调查(3)正面案例(榜样人物档案)引导(4)两难伦理问题匿名问讯(5)学科学习态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