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绘朱夫人像中的常服冠制度

http://s1/middle/7940a8deg7a5c2ac983d0&690
明人 朱夫人像
今人说凤冠霞帔,很容易将明代女性的礼冠混为一谈,认为他们是无甚差别的东西,但事实上明代的礼服冠制是一个有着详细分类与等级差异的内容,尤其在明前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长话短说,明舆服制中,起码给出三个等级的冠制:
第一等:礼服冠,搭配翟衣,其中级别最高的是皇后的九龙四凤冠,皇妃东宫妃亲王妃公主减等为九翚四凤冠,永乐后更为九翟冠,受册,谒庙,朝会所服。
[九龙四凤冠从描写看,是继承宋制的,宋代称为龙凤花钗冠,虽然现在没有明初皇后翟衣像,但是从宋代皇后像上基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模样,定陵的九龙九凤冠,应属翟衣冠,这与台北故宫所藏明孝定皇后与孝端皇后像非常吻合,但这两张看似翟衣,上面却有珍珠霞帔,颇为诡异,定陵出土的实物很不幸撞上一时心血来潮的改制,放在整个明朝来看便大有出入。]
http://s11/middle/7940a8degc7993fdb8baa&690
北宋钦宗皇后朱氏翟衣像
http://s14/middle/7940a8degc7995381902d&690
明世宗孝恪皇后杜氏翟衣像
http://s2/middle/7940a8degc79957245991&690
明定陵出土九龙九凤冠
第二等:特髻或燕居冠,搭配大衫(本品衫)霞帔,皇后为双凤翊龙冠(特髻之制),内命妇,六品以上外命妇为山松特髻;
[特髻也是承袭宋制,后来所谓的凤冠霞帔的前身就是宋朝的特髻大衣,明初外命妇本来是有翟衣的,但不久即被革除,对于外命妇来说,这个等级就相当于礼服。明前期的皇后像中,可见特髻的制式和翟衣冠的差别是很大的,这种感觉跟西方的最高级级的冕冠与次一等的王冠很象,最高级别的冠通常都很像帽子,扣在额上,而次一级的都是收在头顶上。]
http://s2/middle/7940a8deg7a5c23c85e61&690
明成祖仁孝文皇后徐氏大衫像
第三等:常服冠,明初搭配的是鞠衣/团衫和褖襈袄裙,七品以下外命妇的礼服冠和常服冠,七品以上内外命妇常服冠,内命妇称鸾凤冠,外命妇称珠翠庆云冠;
团衫究竟制式如何,目前尚不清楚,不过珠翠庆云冠和特髻在明代虽然都有发展,但一些特点似乎并没有改变,比如特髻窄口,高而耸,明帝后像中一直到嘉靖后孝洁皇后像中特髻的形象都是非常鲜明,即使到了明末,孝纯皇后的特髻上双凤被改成了双龙,但都是直立于头顶,甘肃兰州上西园明墓出土的凤冠,虽然外观残破,但特色鲜明,如翠松五株(翠松其实指的就是珠翠翟,翟指的是松鸡,故称翠松),珠翠花等构件依稀可见,应属特髻。明初的珠翠庆云冠很难查证,主要是缺乏资料,但从描写上看,更类似宋元时代的冠,明舆服制文字形容的细节,许多倒是可以在宋代与元代找到相对应的实物,比如脑梳,亦指帘梳,在明代头面中后来发展出满冠,梳子在梳背上有成排的流苏状饰物,这种梳子目前仅保存在苗族头饰中,还有压鬓双头钗,金云头连三钗等,都可以在之前找到对应的款式,这些首饰出土时通常都被拆散,或是分开搁置,所以后人很难将他们完整的拼合起来。
http://s4/middle/7940a8degc7997d0552e3&690
明光宗孝纯皇后刘氏大衫像
http://s14/middle/7940a8deg7a5c26ce2b3d&690
甘肃兰州上西园明墓出土凤冠
http://s4/middle/7940a8degc7998f7b1eb3&690
脑梳(元末明初)
http://s16/middle/7940a8degc7999e30b02f&690
元代压鬓双头钗(元代窖藏)
明人绘朱夫人像,画中人身份不详,但这张画很值得注意,因为他是少有的描绘了偏早期的珠翠庆云冠的作品,珠翠庆云冠,通常为窄口,上鼓而圆,它应该是来自金国的包髻,包髻团衫是金汉人女子的礼服,如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说,“国朝妇人礼服,达靼 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辍耕录·贤孝》)包髻通常是以皂纱笼髻,明代的鬏髻也有这样的特点,黑髻为皂纱,孝髻则为白绉纱,故称白髻,《西游记》写于明中晚期,书中描写的鬏髻也是“时样鬏髻皂纱漫”,明永乐改制后的特髻就提到“冠用乌縠 ”,珠翠庆云冠前提到“漆纱”二字,明益宣王元妃李氏墓出土有一顶冠,通体为黑纱,上面残留有珠翠、金翟与珠结,应为珠翠庆云冠,朱夫人像中的冠,虽然不是完全明初的形象,甚至结合了特髻的特点,但依然可以看出许多蛛丝马迹,为了体现纱若隐若现的效果,冠的轮廓被忽略了,翠松五株很明显来自特髻,而两侧的珠翠花,脚珠面环,压鬓双头钗,云头连三钗皆可以画中一一对应,相比朱夫人像,倪仁吉所绘的《吴氏先祖容像》,其中有一张倒是相当忠实的早期珠翠庆云冠的形象(注:这套容像一定是有原本的,这套画像几乎涵盖了明朝不同时期的衣着形象)但珠翠庆云冠在明代绝不是停滞不前没有变化的东西,这体现在冠的体积的膨大,凤冠构件的增减,还有材质的翻新,明代民间社会的僭越现象更是在不断的冲击服饰制度,比如翠珠翟由三增至五到明末增至七的,在体积上也增加了一倍尤多,珠结底端还加上了缨络,或许只能理解为,如日本等国的服制的稳定性更多是建立在底层民众根本没条件与之抗衡的弱势地位,明朝服制变化发展之快,对于后世研究者大概会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但凤冠绝不仅仅只是一顶冠,在功用,场合,类型上有必要进一步的深入,此文权作抛砖引玉~~~
http://s10/middle/7940a8degc799b0b878b9&690
http://s11/middle/7940a8degc79a1c9964ea&690
明益宣王元妃李氏墓出土凤冠
http://s9/middle/7940a8degc799e8eebd58&690
明早期到明末女性常服冠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