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2011-12-11 13:23:49)
标签:

理论与实践

分类: 理论学习

一.理论依据

1、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学习心理学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是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经验的清晰度、学习动机在新的学习中起重要作用。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已,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就能使好、中、差学生都得到发展。

3、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分组教学法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等都在理论上说明了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

4、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的、低效还是无效的。学生获得什么样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引起学生的有效教学,它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教师要能够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知道自己学习什么以及怎么学习,这样目标既要有共性目标也要有个性目标。三是采用利于学生理解的方式。由于生活经历、理解程度的不同,采取的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具体进步与发展,关注不同层次的发展,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http://www.ch3c.net/data/attachment/forum/201110/10/102725pzyhvftts99hcht4.gif

二.实验原则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全面落实新课标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将学生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要重视自我能力、探究合作能力和交流实践能力等各种差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措施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需要,促使他们都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最基本要求。

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1.相近性原则:在分层时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2.模糊性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

3.最近发展区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以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

4.整体与个体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遵守这个原则。

5.调控性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控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6.激励性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充分调动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