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笨按:前几天和师傅、师姐、师兄一起吃饭,席间师傅谈到刘易斯拐点问题,师傅认为中国应该在刘易斯拐点来临之前做好应做的工作,比如,从战略高度看铺好高铁,从经济学角度看或许在亏损,但是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那再修高铁的话,只是劳动力成本这一项就够高的。呵呵,所以师傅认为,某些领域可以考虑在刘易斯拐点来临之前做好万全准备!那么,这个刘易斯拐点一直争论了好多年,那么真来了吗?
一、何为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在其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阿笨注:说白了就是现在中国的城乡经济的隔离)。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用图形直观表示就是:

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
AD3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在过去民工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特定的背景因素的变化,如果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出现民工荒。
(阿笨注:下面长篇大论的,简单点说就两句话:第一句是劳动力由供不应求到短缺,工资开始提高,这是第一拐点,就像现在的中国;第二句就是工资先从工业部门开始提高随后延及农业部门,当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工资相持平时,二元经济消失,转变为一元经济,就像西方发达国家。
1972年,刘易斯又发表了题为《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两个转折点的论述。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
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整个经济——包括劳动力的配置——完全商品化了,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第二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二拐点”开始到来。
显而易见,“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与“刘易斯第二拐点”的内涵是不同的,都具有标志性的象征意义,前者的到来为后者的实现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后者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对照“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中的三阶段划分,该模型中从第一阶段转化到第二阶段的过渡点即为
“刘易斯第一拐点”,该模型中从第二阶段转化到第三阶段的过渡点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