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乘坐火车是一九五六年的七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在胶州车站乘车去上海。
五六年说起来也算是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刚刚起步,从事商务活动的人不多,流动人口较少,像现在老幼参与的旅游活动,那个时候绝大多数人听也没听说过。尽管当时青岛到上海每天只有一趟列车,车厢里还是显得很闲散安静。看起来车厢都比较很陈旧,但由于列车员不停的清扫,留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干净。列车员着装统一整齐,头戴镶嵌着红五角星的大盖帽,显得很精神,颇有军人气派。他们很敬业很勤奋,哪一位乘客在哪个车站下车都记在小本上,到站前都一一提醒乘客。他们一手提着水壶,一手捏着三两个茶杯,不停地在车厢里走来走去,随时给旅客送上一杯热水。夜间旅客睡了,列车员就坐下来学文化,看起来十分认真。
现在从青岛乘高速列车到上海仅需五个多小时。那时没有高速铁路,火车也不像今天的电力或是柴油机车,都是些烧煤的蒸汽机车,速度慢停靠站多。大约跑了二十多个小时,第二天下午三四点钟到达浦口车站,这是津浦铁路的终点站。当时万里长江没有一座跨江大桥,大江南北没有一条直达的铁路或公路,严重困扰着我国的交通事业。一九五六年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还是苏联老大哥帮助建造的,从此京汉路和粤汉路连接在一起,天堑变通途,京广线上从此结束了火车需要轮渡过江的历史。天津到上海是由两条铁路对接联通的。由天津到浦口这段路叫津浦铁路,过了长江,南京到上海是沪宁铁路。列车到了浦口望江兴叹,只能借助轮渡过江,才能驶上沪宁铁路。南京长江大桥一九六八年建成通车,这也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长江大桥。从此浦口这个火车轮渡码头,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渐渐淡出。津浦路和沪宁路南北连接,成了今天的京沪铁路。轮渡时乘客不需下车,但要耐心等待。机车头不无辛苦的来回数次把车厢分组卸下,再拖到渡船上码放整齐。过了江,车头又来来回回忙活了一阵子,把车厢重新连接起来,然后慢慢爬上了沪宁铁路。江南的七月原本就酷暑难耐,火车轮渡时,车厢里电风扇也停止了运转。早就让人透不过气的车厢,顿时成了个大蒸笼。为了目睹火车轮渡的壮观场面,人们顾不上擦拭满脸的汗珠,纷纷把头伸出窗外,瞪大眼睛看个究竟。那时能戴手表的人微乎其微,同车厢里几乎没人能说出个准确时间,凭感觉估计,这次轮渡大约折腾一个多小时。
如今的万里长江,已有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四座、铁路大桥三座,横跨长江的公路大桥有几十座。武汉还有过江地铁隧道。爽!五十七年前我亲历火车在浦口轮渡长江的往事,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那次的经历和感受确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