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聊,翻翻学生时代支离破碎的日记,当时的物价引起了我的兴趣。因那时住校读书,家里每月给几块钱是有数的,花起来自然要仔细,并做了记录。就说1955年吧,那时我在胶县中学高中部就读。这是全胶州专署十二个县中唯一的高中班。学校离家约四百多里,每年只在寒暑假回家。家里每月汇十块钱,缴伙食费六块是大头。剩下的四块作为书本、笔墨和假期回家的路费等。家里的十块钱是这样来的:卖小麦每斤八分,花生米每斤一毛二分,红麻一毛。我家属于中农,勉强可以支撑。后来农村成立了高级合作社,土地分红的优势不在啦,这十块钱,是大哥每月从上海给我寄来。看看记录:理发每次一毛,肥皂半条八分,进澡堂洗一次澡一毛,学校集体组织看电影每次五分。当时也有嘴馋的时候,在胶县汽车站西侧一小饭店里,吃一只红烧猪蹄(那时不知分前蹄还是后踢)九分。
直到灾荒年之前,这个价格基本没有多大变化。1958年我在青岛读书,生活费每月十二元。顿顿有鱼有肉,大米白面,感到从中学到大学,在生活上就像天上地上。当时看一场电影,中山路的新闻电影院和新中国电影院属甲级影院,一毛;凭学生证,到西镇的金城(属丙级)六分;市政府前的金星(属乙级)八分。在校内理发八分,校外是一毛。
我并非留恋那时的物价,因为物价也是时代的产物。当时的物价再低,人们吃的用的都不能与今天相比。读中学时,没见到有哪一位老拥有一辆自行车,在大学里,少数老师有一辆自行车,可未曾有哪一位老师有一辆自己的小轿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