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趣

(2011-07-01 12:22:41)
标签:

童年

不乏乐趣

    我出生在‘七七卢沟桥事变’那年,我的童年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追忆童年,并不全是恐惧和贫困,也有一些值得品味的,充满乐趣的的小故事。

                              一捉‘知了’(蝉)

     知了的生命过程分三个阶段,分别是:卵、幼虫和成虫。幼虫叫‘知了猴’。夏日的傍晚,它从土壤的深处爬到地表,待日落时从地理钻出来,爬到临近的树上。夜里,‘知了猴’脱掉了身上那层厚厚的盔甲,伸展开两个软软翅膀,完成了脱变的全部过程。此时它还不能起飞,等到太阳出来一晒,立马就能飞起来。

     小孩子每到太阳快下山时,到河边、到房前屋后的树下,仔细查找地面‘知了猴’的蛛丝马迹,发现地面有绿豆大小洞口,用手指轻轻一戳,扑通,原本绿豆粒大小的洞口,一下变成手指那么粗,准啦,一只‘知了猴’就收入囊中。一个,一个,不等天黑,小布袋就装满了。一路小跑回家,用油一炒,就成了全家晚饭的佳肴。

    硬了翅膀,爬到树上的‘知了’是这样捉的。抓一把麦子,放在口里反复咀嚼 ,然后放在水里来回搓洗,把麦子外皮洗净,剩下了面筋。再放到腋窝里夹一会,面筋就变的很黏。固定在一根又细又杆长的竹杆上,轻轻的伸到‘知了’身边,猛的黏着它的翅膀,知啦,知啦,一只‘知了’十拿九稳的就成了战利品。

 

                             二狸猫换太子

     小孩子不懂什么害鸟益鸟,搞一次‘狸猫换太子’是一年里难有的乐事。春末夏初,喜鹊抱窝时,小孩子爬到树上,把喜鹊的蛋取出一两个,换上鸡蛋,当然不是全换。鸡,鸡,二十一,这是听大人说地。是说鸡蛋经过二十一天的孵化,就能变出小鸡来。用鸡蛋换喜鹊蛋时,不可能与喜鹊产蛋的日子为同一天,但喜鹊不管早晚,还是义不容辞地把鸡蛋孵出了小鸡。我到今天也没弄明白,是喜鹊分辨不出来呢,还是‘母亲’的天性?

     有一年,我用这种手段收获了一只小鸡,母亲乐啦,因为男孩子爬树是家常便饭,甚至是一种基本 功能,并不担心安全,且平白多了一只小鸡,能不乐吗?后来这只小鸡长成了一只火红的大公鸡,很好斗,常常与别的公鸡闹摩擦,连大人和邻居看了都笑。

 

                             三坐享其成

   小时候,我家房后有大大小几棵树,其中一棵白果树(银杏)有碗口粗,已结果多年。这年秋天,树叶黄了,大人们都忙着刨地瓜去啦。我馋着想吃个白果,就爬上树去,无意中发现树上有一窝斑鸠,高兴极啦。我伸长了脖子一看,窝里有两只小斑鸠,已长满了羽毛,快要出窝了。我想还能再长大一些。便回家找了一根绳子,把两个小斑鸠的腿拴着,把绳子的另一头,缠在傍边的树杈上,待过个五天六日,再来取回家,可以好好地炒一盘菜,美餐一顿。

    没想到,等我再一次爬到树上时,两只斑鸠已经达拉在树上,是想飞飞不起来,吊死啦。到了口的美味白白

丢啦,我楞眼了。

 

                            四 种瓜得豆

 

      记得小时候,离我家约有二里路的西北角,有一条沟。此沟南北走向,沟的西坡直上直下,有两丈多。东坡则平缓许多,小孩子不费多少力,就能爬上爬下,成了我和小耍伴经常出没的地方。沟西坡的壁上,分若干层,在两层的缝隙间,夹着薄薄的一层桔红色的泥。软软的、摳出来捏成好多小玩艺,如小狗、小猫等。若做成小鸟,然后在头部和尾部各桶一个小孔,就成了一个哨子,吹起来吱吱响,成为跟在身后的小耍伴追逐索要的珍品。

       稍大一点,受到大人种瓜得瓜的启发,我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办法:从沟里抠回来一把泥,‘种’在院子里南墙根下,我高兴极了,今后,再用不着跑那么远抠那点泥啦。等‘种’下的泥长出好多好多后,我可以做更多更大的玩具,叫小伙伴们都高兴高兴。

       大约过了十几天,期待的丰收就要到了。我用铲子挖开培在上面的泥土,不但没有看到长大了的,桔红色的红泥,找来找去去,连种下去的红泥‘种子 ’也被四周的土染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