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参加老朋友孙子的婚宴,几个老乡被安排在一个雅间里。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人们一下子变得像孩子,又是握手 又是搂抱,全然忘了自己的的年龄。
都是走南闯北多年的人,口音中,或多或少夹了点南腔北调,但乡音,依然那么亲切。大家借着美酒佳肴,话匣子打开就关不住了。从抗日战争,孟良崮战役,又说起大葱卷煎饼,你一句,我一句,越说越来劲。不知谁把话题一转,又扯到家乡的蓑衣上了。这时,谈话的气氛就更热闹啦 。战争,那都是听大人说的,我们谁也没上过战场。可这蓑衣,都是亲自披过、用过,收益匪浅,有着特殊情结。
家乡的蓑衣不是棕树皮编的,是用当地产的一种叫‘麻支’的叶子编成的。这种穇子耐旱耐涝,根系发达,叶片又长又韧,但这种作物的的果实产量低,且不大好吃,主要用它的叶子编蓑衣,搓绳子。蓑衣不是人人会编,是少数有手艺的人编织,在集市出卖。大的、小的、厚的、薄的都有。这种蓑衣用处多多,晴天披在身上,透气、透汗、不沾皮、挡光防晒。我小时候放牛,穿一件小库衩。上身只披一件蓑衣,头上戴一顶草帽,可得意啦。每当累了、困了时,就找棵树,把牛拴好,在阴影处,把蓑衣往地上一舖,脱下鞋子,两只摞起来,墊在蓑衣底下当枕头,再把草帽往头上一扣,又香又甜的睡一覚,可美啦。雨天蓑衣能档雨水,水珠一个个顺着蓑衣滚下来,一旦冷了,还能防寒保暖。
我真想买一件留个念头,众口齐说不行,不行。有的说,他也有这个想法,就是见不到啦,打听好几年也没买着。七十年代,兴起了塑料布,塑料雨衣,年轻人喜欢新鲜玩艺,明知塑料的东西不透气、不透汗,穿起来不舒服,还是要穿。嫌蓑衣太土气,跟不上潮流。编蓑衣的人,看买的人越来越少,没钱可赚。年轻人不想学这门手艺,有手艺的老年人年年减少,就这样,家乡人族族辈辈用过的蓑衣,从兴旺到衰退,再到难觅其踪影,失传了。
再过多少年,还有哪些老祖宗留下的,散布民间的手艺、绝活,在我们的眼前消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