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拍: 基多城

(2013-09-09 12:49:07)
标签:

旅游

厄瓜多尔

基多

杂谈

 随拍: <wbr>基多城
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城海拔2850米,是16世纪在印加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上图:国际机场出口)


随拍: <wbr>基多城 尽管经过1917年的地震,基多仍然是拉丁美洲保存最好,改变最小的历史中心。


随拍: <wbr>基多城 圣弗朗西斯修道院和圣多明各修道院,拉孔帕尼亚的教堂和耶酥会学院,连同这些建筑华丽的内部装饰都成为了“基多巴洛克风格”的纯正典范,将西班牙,完美地融合了意大利,摩尔,佛兰芒和当地艺术的精华。


随拍: <wbr>基多城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坐落在安第斯山脉的高原上,一度是个引人注目的历史中心,因此而于197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随拍: <wbr>基多城
城市南端的面包山,海拔183米,有盘山公路通向山顶,顶上有一座大型基多女神石雕像,被誉为基多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象征。山腰有一座古老的印加神庙,站在这里俯视全城,基多美景尽收眼底:皮钦查火山云雾缭绕,白雪皑皑,绚丽多姿;基多市区塔楼、尖顶建筑同附近丘陵、山峰相互映托。


随拍: <wbr>基多城
基多的名胜古迹反映了拉美不同时代的发展特色,被列为世界文物重点保护城市之一。


随拍: <wbr>基多城
据说西班牙贵族会要求建筑师给他画一张周围有房舍的四方形大庭院平面图。在基多这一历史中心以及旧城四郊,即便在今天也依然还保留着若干幢这种类型的白房子,矮矮的,房顶盖着因年久而褪色了的红瓦。


随拍: <wbr>基多城
每幢房子都有一扇铁木结构的大门,通向宽敞的内院,院内的喷水池周围用灰色铺路石嵌入黄色牛骨组成各种几何形图案。


随拍: <wbr>基多城
“大宅院的主人”通常是骑马进出院子的,他的佃农们也得在那儿卸下他们用车马驮载来的农作物。庭院四周的房舍都有带栅栏的窗户。黄昏时分,女孩子们来到窗口,以求暂时躲避一下她们那种单调乏味、与世隔绝的生活,或来聆听讲究形式的求婚者向她们唱的小夜曲。


随拍: <wbr>基多城
难说这种建筑类型是缘起于一种特定的城市规划构想呢还是引发出了那种城市规划构想。可以确定的是,西班牙征服者即便没受过此类教育,也都是些天生的城市规划人员。


随拍: <wbr>基多城
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美洲其他城市,他们全都首先圈出一块像庭院那样四方形的中心地带,在四周建一座教堂、一座总督官衙、一座主教宅邸和一座市府大厦。然后,在征服者与宗教当局瓜分完土地之后,他们才着手绘制正常的街区布局图。


随拍: <wbr>基多城
为了重现古城基多的某种风貌,市政当局正在恢复某些街道原先使用的街名:铁匠铺街、宝石匠街七十字架街;叹息高地、急流高地、灵魂十字街头、圣母十字街头、蛤蟆十字街头。

 

随拍: <wbr>基多城
这些狭窄的街道是专为通行马匹和大车设计的(值夜街是一条曲曲弯弯的小巷,有老式街灯照明,甚至连火车都进不去),今天的公共汽车几乎得擦墙而过。

随拍: <wbr>基多城
从市中心起到近郊四野,沿着该城不拘一格的轮廓线,一条条窄窄的街道,两边布满幢幢小屋,像叉开的手指那样,曲曲弯弯伸展开去,直达几近3000米的云端高处。


随拍: <wbr>基多城
也许是空气稀薄的缘故,才使基多人采取了那种慢节奏,给人留下了那么闲暇的时间感,基多市长一度决定将住宅墙壁刷成白色,门窗的木结构部分则刷成蓝色,致使该城有点类似于(仅指这一方面而言)地中海城镇。后来,不知是谁想起了18世纪时市中心的一些主要建筑都曾将临街的一面作过彩绘(1757年,一位旅游者曾有记述,说“街面房从上到下刷成五颜六色者并非罕见”),于是墙面又被刷成了黄色、绿色或蓝色.


随拍: <wbr>基多城 但另一方面,在城北住宅区的现代公共建筑中,主导色却是混凝土的灰色和玻璃窗的烟色,为的是好抵挡住或许因蓝天伸手可及而特别耀眼的阳光,这与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的情况颇不相同。


随拍: <wbr>基多城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位于国境北部,海拔2852米,虽然临近赤道,但因地势高峻,所以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基多原为古老的印第安人城市,是印加帝国北部疆土的首都,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1979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随拍: <wbr>基多城
在古代,印第安人的基图部族曾在这里生活,基多这个名称便是从“基图”演变而来的。印第安人曾在这里建立“基多王国”,公元15世纪末已成为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这里。1830年厄瓜多尔独立后定为首都。


随拍: <wbr>基多城
基多古城(亦称为“基多旧城”)位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地处赤道以南安第斯山区皮钦查火山东南麓的山间谷地。是一座海拔2850米的山城,气候凉爽。由印第安人始建于11世纪。15世纪末成为印加帝国的都城(另一资料说该城是16世纪在印加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尽管经过1917年的地震,这里仍然是拉丁美洲保存最好、变化最小的历史中心。1830年厄瓜多尔共和国成立,基多定为首都。


随拍: <wbr>基多城
基多的旧城区在城南部。因为城里遗留着许多著名的历史建筑,而被誉为“安第斯大博物馆”。这里的教堂、修道院、赤道纪念碑不管是在建筑上,还是在美学史上都具有较高价值。


随拍: <wbr>基多城
基多包括新城区和旧城区。城区位于南部,迄今这里还保存着古老的街道、房屋和教堂,这些具有西班牙和印第安建筑风格的建筑,极具艺术魅力。主要建筑有弗朗西斯大教堂、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和圣多明各修道院、拉孔帕尼亚大教堂等。


随拍: <wbr>基多城
始建于1550年的弗朗西斯大教堂完美地融合了波斯、阿拉伯和摩尔的建筑风格。这个教堂的回廊由灰垒砌而成,高圆顶阁则以绿瓦铺盖,室内的装饰物全用金箔镶嵌。外墙也用金箔镶嵌着城市创建者的姓名,围墙内是厄瓜多尔解放者苏克雷将军的墓地.


随拍: <wbr>基多城
请猜猜上图这栋楼什么地方?


随拍: <wbr>基多城
教堂内还收藏着一些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雕塑,因此使这里成为美洲“基多艺术学派”的宝库。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是南美最古老、最宏大的宗教建筑物,这个修道院包括一座大教堂、几座小教堂和几条回廊,修道院被称为厄瓜多尔的“艺术宝库”,里面珍藏着贝尔纳多·德雷加达尔的雕塑、萨马涅夫的绘画作品、卡斯皮卡拉的木刻精品。


随拍: <wbr>基多城
总督府第同样也是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宏伟的楼梯间的每一侧,都另有内院。建筑物正面饰有呈四方形的巨大的多利斯柱廊,两翼建筑均盖有三角形楣饰。它落成于1830年,恰逢厄瓜多尔共和国宣告成立,遂成为殖民时期的最后一项建筑工程。有块标牌指出了在1875年,神权暴君被一个好猜疑的丈夫(尽管其动机并非一定就是出于猜疑)挥舞砍刀刺杀的地方,那暴君后来又被穿上礼服,抬上宝座,在大教堂主持了他自己的葬礼。


随拍: <wbr>基多城
建筑物的下层--据说那儿的石块是从遥远的一处印加遗址运来的--则是许许多多的小店铺,出售纪念品的小商贩们会向你兜售廉价物品,甚至仿制的“干缩头颅”,那都是当地传统手工艺人的粗劣作品,他们世代相传,就用金银、金属丝、熟铁、木头、蜂蜡和植物象牙来生产这些千奇百怪的玩意儿。命运多变跌宕起伏得最厉害的一座建筑物则是市府大厦。


随拍: <wbr>基多城
1538年,它最初是“国王土地上的一座小屋”,对于黄金遍地肥得流油的一座城池来说,它只不过是一处简陋之极、尚堪一用的市政厅。它多次重建,直到完全拆除,遗址成了停车场。目前的这一建筑建于1974年,其高度、色彩和面积大小均在努力与大广场四周的其他建筑保持和谐一致。


随拍: <wbr>基多城
颇为奇怪的是,旨在重建这一历史中心的一场运动,结果却导致了驱逐在大门入口处兜售布娃娃、缎带、纽扣、钩针、毛衣针,从而构成基多景观令人备感亲切的一大特色的那些印第安和混血妇女。而今,她们中仅只留下了五人,并且还转移到了圣多明各广场的入口处。在大广场,有段时间取代她们的则是那些贩卖电视机、打火机、眼镜和随身听之类走私物品的行踪不定的商人,以及卖香烟、口香糖、剃须刀片和奖券彩票之类物品的流动小贩。


随拍: <wbr>基多城 如一首古老民谣的叠句所说的那样,“地上有基多,天上有扇窗,为的看基多”,都说明它靠近苍天。

随拍: <wbr>基多城 有部影片,说一个强盗梦想着干完最后一件勾当,然后去基多隐居,因为“在那儿你可以用手摸到星星。”还有人把基多称为“上帝的脸”。或许是吧,但那是一副多么阴沉的面孔呀,就像那些瘦骨嶙峋的小女孩的面孔似的,尽管在夜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她们仍紧靠着餐厅的大门,以便向食客和过往行人兜售跟她们一样暗淡无光,也跟她们一样过快凋谢了的花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俯拍: 基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