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_徐占新
浑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浑源县是古老民族文化传统的大县,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尤其是“耍故事”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从起源至今,一直在当地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耍故事”是一种集体舞蹈,又叫“地秧歌”,属“踢鼓秧歌”的一种。“耍故事”就是把讲说的历史故事经过艺术加工,用街头表演形式再现历史故事。它起源于何时,查无记载,但从其扮演的人物表演梁山泊英雄好汉夜打大名府的传奇故事来推测,应在宋代以后,最早产生于元末,盛行于清道光年间,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耍故事”的故事取材于水浒,表现的是梁山好汉乔装打扮成算卦先生、踢拳卖艺者、卖药郎中、小商小贩等不同角色的人物,夜打大名府的传奇故事。表演人员有十八人,即:宋江、张青、孙二娘、林冲、时迁、顾大嫂、李逵、鲁智深、武松、扈三娘、刘唐、安道全、吴用等,表演者根据不同角色,身穿固定服饰,手拿特制道具,随着锣鼓点的强弱节拍翩翩起舞,舞姿多变、活泼异常、各有千秋。舞蹈队形有“天地牌”、“大十字”、“编蒜瓣”、“双荞五麦棱”、“金钱眼子”、“五葫芦”、“城钩月”、“万字”、“八卦”、“四大四小”等二十余种。浑源“耍故事”有着不说不唱、舞姿雄健、队形多变、跌打滚扑、热情奔放的特点。表演者通过“单耍”、“对耍”、“武功”、“戏耍”和“杂耍”,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形成了既古朴奇险、激昂劲健,又清新妩媚、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风格。
浑源“耍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历过兴衰阶段,从兴起到民国初年曾是高潮期,那时,主要以迎喜神,给商铺、村中长者拜年,还有求神保佑、免灾除难、风调雨顺、光景美好之意。民国十几年开始处于低落,传统的正月“耍故事”渐渐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后,“耍故事”这种群众性的民间艺术又逐步得到恢复,之后出现了一年盛似一年的空前局面,遍及全县各乡镇,其中,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孟家窑村“耍故事”最为出名。曾代表浑源于1958年赴省城参加了农村文艺调演,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70年代以来,县文化部门为推动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每年春节文化活动期间,邀请乡村各具特色的“耍故事”表演队进县城参加演出,极大地活跃了广大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之后,浑源县曾组织“耍故事”表演队应邀参加了99'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演出,受到中外游客的赞赏。“耍故事”曾多次参加大同市迎春民间舞蹈汇演和大同云冈文化旅游节,2010年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获得银奖,深受广大群众好评。2013年浑源“耍故事”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春节期间,浑源“耍故事”应邀参加了大同市迎春文艺踩街表演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2月22日,在市华严寺广场表演中,中央电视台以非遗主题在央视13套进行了现场直播,进行了大力宣传。
“耍故事”产生于民间,取材于民间,表演于民间,植根于民间,有着民俗性、群众性和传承性的显著特点。最近几年,因多数“耍故事”老艺人年岁已高或相继去世,许多程式化的传统表演技巧呈现衰弱状态,导致“耍故事”艺人逐年减少。活跃在街头、广场的“耍故事”表演,只有代代相传的神溪村等几个村庄表演队。
神溪村坐落于县城北十华里处,碧波荡漾、景色秀丽,神溪村的“耍故事”通过几代人不断的磨炼,提高和发展,以其舞蹈多样、武功较强、动作敏捷、活泼灵动的表演艺术风格而闻名遐迩,深受中外游客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郭贵是神溪村“耍故事”表演队第六代传人,能拉会弹,多才多艺,擅长编导,技艺娴熟。受父亲的艺术熏陶,自幼酷爱文化艺术,自学简普知识和各种乐器,70年代便在当地很有名气,父亲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其技艺,由于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耍故事的20余种舞蹈队形编排和不同角色的多变舞姿等表演艺术。郭贵从事“耍故事”四十余年,积极为年轻一代传授技艺,在他多年的热心组织和精心培育下,使当地“耍故事”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为浑源故事的传承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每逢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大型节日,他积极组织本村农民进行耍故事表演,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耍故事”已成为浑源县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PICS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