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郭安廷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孔子是当之无愧的“万世师表”。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的创始人。
可能孔子是历史名人的原因吧,孔氏族系记载清楚,百代不乱,为世界罕见。孔子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其次是商王成汤、帝乙等,但微子作为其十四世祖却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因为孔子生前始终以殷人自称,“而丘也,殷人也。”后人称孔子时,也说“殷汤之后”“圣人之后”“微子之后”等。据记载,孔子在死前七日说:“昨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微子正是在殷商作为朝代灭亡之后,保存殷商祭祀,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大宗子。尽管从遗传学上来讲,微子的弟弟微仲衍才是孔子的血脉先祖。但从殷商宗族继承人这个角度来说,微子和微仲是兄弟关系,更是继承关系。《孔子家语·本姓》载:“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子后,故号微仲。”再者,微子是宋氏先祖,而孔氏由宋姓分支,民间有“宋戴一家,宋孔同祖”一说,因此微子是孔子当仁不让的远祖之一,并且是一位关键的远祖。
微子曾经在潞城建立微子国
微子是何人?他是商朝的第29位帝王帝乙的长子,姓子名启,封地于微(今山西潞城微子镇一带)。帝乙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启,次子名衍,三子名辛。帝乙在经历十七载后驾崩,三子辛即帝位,史称商纣王。后启因和纣王政见不同,遂同二弟衍一起离开京师朝歌(今河南淇县)来到自己的封地建立微子国,做诸侯国君。启因封国为微,爵位为子,故后来被称为微子,而他的本名反而不经常被人说起了。
关于微子国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史记·微子世家注》:“微,畿内国名,子爵也。微子以殷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始封微子。”司马贞《索隐》载:“微,国号。爵为子,启,名也。”裴骃《集解》载:“微,畿内国名。子,爵也。为纣卿士。”商代王畿范围较大,为千里之地,以商都(殷墟)为中心,大致涵盖了今河南全省、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湖北北部及山东西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专家研究指出:微子国建立初期,东南至朝歌(今河南淇县)约130公里,北至箕子封地辽州(今山西榆社县)约100公里,疆域东西长近70公里,南北宽近45公里。在《山西省历史地图集》的商朝部分内容中,明确标有微子国,其中心大致就在今山西潞城。
微子国的都城在后来被称为微子城。清人顾祖禹考证:“微子城,在(潞城)县东北十五里。纣都朝歌,潞在畿内,微子盖食采于此也。”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他的主要著作是《读史方舆纪要》,这是清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载:“微子城,在县(潞城)东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编写的一部地理总志。作者乐史(930年~1007年),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生于五代后唐元年,卒于宋景德四年,历任知州、三馆编修、水部员外郎等职。乐史是“笃学博闻”之人,一生著述丰硕,长于地理之学。
地方性的古代府、县志也多有关于微子国和微子城的记载。明万历版《潞安府志》载:微子城,在县东十里,微子食采之邑也。清乾隆版《潞安府志》载:微子城,东二十里。旧传微子始封地。明代《潞州志》载:微子城,在县东二十里,相传以为微子所封之地。按《史记·微子世家》注:微,畿内之国,子爵也。微子以殷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始封微子。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归周,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至成王,微子始国于宋,在今河南睢阳。清光绪十年(1884年)版《潞城县志》载:微子城,《魏书·地形志》:壶关(时潞城归壶关)有微子城。《四书·释地》:微、箕二国名,郑康成以为俱在畿内,今潞安府潞城县东北一十五里,有微子城,近是。民国版《潞城县志》载:微子城在焉,煤矿甚旺,质欠佳。迤北十里,为神头岭李卫公祠。《旧志》:岭高二里,斜延十里,下有微子村,相传微子封于此,其食邑也。县八景有微子清风。
微子是孔子的十四世祖
周灭商后,身为微子国君的微子称臣于周,周以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因此微子成为春秋时宋国的始祖。微子封于宋国,称宋公,宋人以国为姓,因此微子就是宋氏的始祖,后来又被称为宋微子。
微子死后,其弟衍(微仲)即位;衍(微仲)去世后,子宋公稽继立;宋公稽去世后,子丁公申继立;宋丁公去世后,子湣公共继立;宋湣公去世后,弟炀公熙继立,太子弗父何却没有即位。弗父何的弟弟公子鲋祀替哥哥打抱不平,杀了叔叔炀公熙,但不知什么原因弗父何拒绝即位,于是公子鲋祀便当上了宋国国君,是为宋厉公,弗父何成为正卿。就这样弗父何的子子孙孙一直世袭宋国正卿,弗父何死,子宋父周立;宋父周死,世子胜继立;世子胜生正考夫,正考夫先后担任宋戴公、宋武公和宋宣公三朝正卿。正考夫死后,子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继任正卿,辅佐宋穆公。当年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本来有世子与夷,可宣公临死时却按照殷人的习惯把君位传给了穆公。实际上,这种“兄终弟及”的继承法并非殷商的习惯,夏、商、周三代都有这种习惯,原因皆是因为世子太小。为了不忘哥哥的恩情,宋穆公临死前,立已经长大的兄子与夷即位,并遗命孔父嘉辅佐与夷(史称宋殇公),同时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派往郑国。
宋殇公是个喜欢打仗的人,他不知从哪里听说公子冯要回国夺君位,因此屡次对郑、卫等国用兵。宋殇公在位十年,竟然打了十一次仗,但多以失败告终,弄得宋国百姓叫苦连天。宋戴公的孙子华督时任宋国太宰,他和公子冯是好朋友,一向反对宋殇公对外用兵。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中了孔父嘉的漂亮妻子,便心生歹念,一直想除掉孔父嘉,现在正好机会来了。华督传言说宋国之所以连年打仗,主意都是正卿孔父嘉出的,愤怒的百姓信以为真,就纷纷聚集在华督门前,要求他主持公道。华督假意推辞了一番,然后做出无可奈何的样子,领着民众和军队一起冲进了正卿府,杀死了孔父嘉,借机抢走了垂涎已久的孔父嘉之妻。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妻子貌美而送命的,孔父嘉是第一人。
宋殇公知道此事后非常愤怒,要治华督擅杀重臣、夺人之妻的重罪,华督心里害怕,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殇公也杀了。华督杀了宋殇公和孔父嘉后,把公子冯从郑国迎回宋国即位,是为宋庄公。孔父嘉被杀后,其子木金父尚幼,被家人抱着逃到了鲁国,从此木金父及其后人成为鲁国人。
木金父到了鲁国安家立业后,生子祈父睾夷。为了纪念生父孔父嘉,木金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祈父睾夷的儿子是孔防叔,孙子是伯夏,重孙子是叔梁纥,也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年轻时是鲁国著名的武士,身体强壮,力大无比。前563年,晋国荀莹率十一国联军进攻小国逼阳(今山东枣庄市中区),逼阳诈降,联军入城后即降下城门准备袭击之,千钧一发之际叔梁纥快步上前用两手托住城门,使联军安然退出逼阳。就这样,叔梁纥因为战功做了小县城陬邑的县令。
叔梁纥有一妻一妾,妻子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妾生长子孟皮,但孟皮有脚病是个瘸子,不能担当起养活全家的重担。叔梁纥就到平日里来往密切的颜氏家中求亲,颜氏有三女,大女儿和二女儿皆不愿意,只有三女儿颜征在同意嫁给他。时颜征在正当十八豆蔻年华,而叔梁纥已经是七十二的老人了,因年龄悬殊太大,成婚于《周礼》不合,于是颜征在只好跟随叔梁纥在远离人群的尼山同居并且怀孕。由于叔梁纥没有给予颜征在正式名分,所以他们的结合就是《史记》中所说的“野合”。怀胎十月,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八月,颜征在生下孔子。孔子生下时头上圩顶(即头前有突起),故名“丘”;而又因怀孕于尼山,在孔家男子中排行老二,故字为仲尼。
由叔梁纥上推,微子和微仲衍就是孔子的第十四世祖。
节选自《映像》2017年第1秦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