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黄学平 |
20220411小议疫情死亡率与防控政策选择
死亡率是多少,似各有各的说法,差别太大了。可能的原因也许是病死率(分母为确诊人数)与死亡率(分母为总人口)的差别。
钟xx说香港奥密克戎的病死率为约2%;我自己计算香港疫情总体死亡率2.87%(截止今日的全部数字计算,分母用的是确诊人数)。我计算的上海确诊死亡率(全部疫情)为0.057%。我看到疾控专家吴X曾说过(找不到来源了),香港的奥密克戎死亡率为0.7%(但另一讲话,数字又是另一个相差甚远的数字,我看得有点晕)。另有文章介绍,“日本奥密克戎的病死率约为0.13%。这低于疫情爆发初期4.25%的病死率,但仍高于季节性流感的0.006%至0.09%。”这里的数字也不一定准确。英国新冠累计病死率为0.8%。
我再查百度,了解到2010年_2020年8月份中国流感死亡人数为:2010年7;2011年4人;2012年4人;2013年14人;2014年43;2015年8;2016年56;2018年41;2018年153;2019年269;2020年1-8月:138人。另我查百度,流行性感冒死亡率为0.001%,而普通感冒死亡率更小。(我不能确定这个死亡率的计算中是用人口还是得病人数计的,估计是总人口吧)。
由上述数据看来,目前情况下放开管控后新冠死亡人数肯定大大大于流感死亡人数。
我的观点是,对新冠死亡率的理解,必须把感染率放进去一起考虑才有意义。结合传染人数后的死亡绝对数或死亡人数占总人口计算的死亡率,才更有意义。
疫情管控政策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死亡率或死亡人数,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只就生命至上的角度看,如果假定放开防控或只做有限防控后的(1)重症率和死亡率很低(与感冒死亡率相当)、(2)后遗症没有或可接受、或者(3)能获得有效的自然免疫力、(4)病毒毒性不再变异到不可接受的死亡人数或(5)病毒自动消失,那时才可以改变清零策略。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能确保生命安全了,才可以回归正常。
数轮全员核酸检测是迅速识别出病毒携带者,隔断病毒传播途径,如果无外部输入,就可实现清零了,如果有外源输入,就有可能反复地采用清零措施,这就叫动态清零。这是成本最小的策略。
为确保动态清零,就要应检尽检,严格防控措施。
当然也要避免层层加码,管控过渡无谓地伤害经济民生。要不断优化防疫策略,防疫与经济社会运行兼顾,这样,国力民生才有可持续性。
一张白纸2022年4月11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