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报告

(2013-10-18 12:11:42)
分类: 成长之路

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报告

哈尔滨市共乐校  吴涤珉  王卓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中、小学课程计划》中。

一、认识“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2、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的关系。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当然,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也有内在联系:二者都强调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尽管直接目的有别,研究性学习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和提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以从学科领域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

3、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和其它学科不同,它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它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亲身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素。只有参与进去,才能体验出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不易,才能感受到书本上每一项知识的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酸甜苦辣,才能品尝获得成功的无比喜悦。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相信他们会逐渐形成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起他们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发现创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提不出问题,就无从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无从知道围绕什么主题收集分析资料信息,更无从着手总结提炼研究的成果。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研究性学习最终结论和成果不是凭空得出的,它需要加工的原料,研究性学习的原料就是各种信息。

4、学会分享与合作: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即使选择的课题是采取独立研究的方式,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离不开别人的支持与帮助。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道德是研究性学习追求的高尚人文精神。真理的追求,需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在通向成功的崎岖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才能到达终点。研究性学习虽不能与先辈们的创造历程相比,但同样需要学生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才干是我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创造出价值的成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国内有学者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由进行了概括与总结,认为探究是一种人的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探究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是真正属于学生的知识;探究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研究性学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种学习经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精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性学习的类型与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存在多种类型、多种方式。就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渠道与途径而言,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专门性的”与“渗透性的”两种:前者通过设置独立运作的“研究性课程”来引导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后者主要是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意向、成分有机地渗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去,比如在课堂互动、课后延伸等环节渗透研究学习。

根据探究题材是否固定答案的不同,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半开放、半封闭的准探究”和“完全开放的真探究”。前者通常只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究程序去发现早已存在于书本或教材中的预知结论;后者则要求学生对完全开放的题材或问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这种类型的探究中,学生所要寻找的答案或结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未知的,至少从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与结论;甚至在某些时候,连问题本身也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界面、去澄清。显然,后一种研究性学习挑战性更高,更类似于真实意义上的探究。

根据学生探究领域或探究题材的不同,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科学领域的探究学习、人文社会领域的探究学习,以及设计与制作领域的探究学习。应当看到,不同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和“行动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科学领域的研究性学习相对来讲大家都比较熟悉,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外乎是:发现和界定问题,提出理论假设,搜集资料证据对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设计与制作领域的研究性学习,一般来讲总会涉及“设计”、“制作”与“评价”三大核心要素。

五、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

1、澄清或识别问题。通过讨论和提问,学生识别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并清晰而明确地陈述问题。

2、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思路。

3、围绕问题的解决,制定一个初步的研究计划。一般来讲,学生可以根据以下几个问题来制订研究计划:“问题是什么?”“你对这个问题已经了解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还需要了解什么?”“为了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你将要做什么?”当然,这个研究计划还会随着后来新想法、新信息的出现,而加以适时调整与修订。

4、按计划采取行动,通过诸如问卷、观察、访谈、查阅文献资料、搜集事物作品等形式,去获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信息。

5、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处理,或者对原有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结论,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或者对各种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

六、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及问题

1、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学生走出材料,到户外或社会上进行考察和调研,由于安全问题日益敏感,现在要组织学生搞一次出校门的考察或调查活动极为困难。

2、相对于过去按照预定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开展讲授式教学来说,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前做比过去更多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又必须面临和应对大量不可预期的、随机出现的问题。

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如何介入学生的研究性过程,教师很难把握好分寸。有时候,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教师就介入进去,以致剥夺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尝试和发现的机会,以及从教训中进行学习的机会;有时候,学生已经处于茫然无助、停滞不前的状态,教师还无动于衷,漠然以对。

4、如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尽管有不少学者做过一些探讨,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如根据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评价,采用表现性评价或档案袋评价等),但这些策略与方法在实践上往往难以操作,实施起来费时费力,要求评价者具有较高的评价素养。

5、作为第一线的教师,除了要面对生存的压力,还要面对考试竞争的压力。由于搞研究性学习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帮助不大,这对于多数还在为分数而苦苦奋斗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提倡探究无异于天方夜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