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楼小学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记录

分类: 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
备课组 |
语文组 |
项目负责人 |
潘玉茹 周思怡 |
备课时间 |
2023.3.7 |
备课地点 |
录播室 |
备课主题 |
语文组:统编教材助学系统的使用 |
主备人 |
周思怡 |
参加对象 |
全体语文组老师 |
申请学时 |
2学时 |
集体备课过程记录 |
一、组长潘玉茹阐述此次集体备课活动的流程。 二、语文组主备人对自己的教案进行阐述。 周思怡老师阐述二上下《大象的耳朵》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疑惑。周老师非常注重朗读的教学,在师生对演中帮助学生进行很好的语用练习。想要读好问句,就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小动物的心理活动和表情以及遇见大象都会问些什么,分角色读出感受等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指导,夯hng实本课教学重点。 三、老师们集思广益,主备人写备课反思。 备课老师讲解完自己的课程疑惑后,在座的老师们纷纷献策,一起评课交流研讨:如何落实朗读教学,课堂如何控制节奏扎实基础。二年级的老师强调教材课后明确提出朗读问句的要求,这是很好的语言运用的载体。围绕读好问句这一要素,要有效开展教学。丰富课堂气氛,让课堂更有趣味性,学生参与度才能更高,老师们纷纷赞同。 四、组长潘玉茹老师总结发言:感谢大家的集思广益,帮助年轻教师总结经验成果,希望能够促进年轻教师们多尝试不同教法,不怕出错,只怕浅尝辄止,希望所有的教师都保持一颗积极探索之心,不断触摸自己的极限,跨越困难,勇往直前。 |
||
备课建议或反思 |
此次活动,大家围绕着“解决关键问题”这个核心问题交换各自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和吸纳各种教学方法和思路,促进了相互的进步。 |
||
过程确认 |
科研处负责:朱春云 |

董芳芳老师进行单元解读
一、第七单元整体分析
《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是4篇引人入胜、有思维价值的童话故事。4篇故事指向一个主题——“改变”。有因为不断改变,而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如《青蛙卖泥塘》;有因为不断努力,耐心等待,而不断成长的,如《小毛虫》;而《蜘蛛开店》《大象的耳朵》则围绕改变,讲述了妙趣横生的故事。
有关“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训练,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进行了一些有意的安排,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先按顺序把图片连起来,再借助这些图片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玲玲的画》引导学生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大禹治水》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句子,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本单元教学要依托已有的基础,指导学生借助提示,梳理故事的内容,按顺序讲述故事,不遗漏重要的内容。
由于低年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讲故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偏题、遗漏的现象,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蜘蛛开店》一课,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讲故事;《小毛虫》一课,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词句讲故事;《青蛙卖泥塘》一课,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演一演故事,这些都体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单元教学建议
1.识字
《大象的耳朵》一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建议结合故事情境分组识记,再在朗读指导、理解运用的过程中随文巩固。“似、扇”是本课要求认识的两个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加以区分。“似”:相似;似的。“扇”:扇子、电扇;扇风。将“耷”和“竖”放到一起,对比识记,效果比较好。先引导学生认读“耷”,再组词“耷拉”,接着问答:“谁的耳朵耷拉着?”“大象的耳朵耷拉着。”最后出示大象的图片,体会“耷”的意思。认读“竖”,再组词“竖着”,接着问答:“谁的耳朵竖着?”“小兔子的耳朵竖着。”最后出示兔子的图片,体会“竖”的意思。学习“咦、舞、痛、烦”。“咦”,结合课堂现场的情况,说:“咦,……”渗透“咦”是表示惊奇、惊异的意思。联系词语“跳舞”,接着问答:“谁会跳舞?”“我会跳舞!”指导读词。结合动作做扶住额头、捂住心口状,指导认读词语“头痛”“心烦”;让学生试着做做难受的表情。出示“竹竿”的图片,认识“竹竿”。竹竿是竹子做成的,所以“竿”上面是竹字头。
2.写字
《大象的耳朵》一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都是合体字,要引导学生注意结构、比例和关键笔画。上下结何的字“安、最”都是上窄下宽,“安、最”中间一横比较长。左右结构的字“慢、根”都是左窄右宽,注意竖心旁的笔顺和“木”字作偏旁时的字形变化。半包围结构的字“扇、痛、遇”要注意包围部分撇或捺要写舒展。
3.朗读指导
《大象的耳朵》一课,要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问句和人物的对话。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一是要读好问句,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读出疑问的语气;其次要引导学生分别思考疑问从哪里来,从而指导学生把他们各自的疑问读出来。二是要读好文中的对话,在读好对话的基础上,可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理解运用
《大象的耳朵》一课教学要抓住大象这个主要角色,围绕大象为什么要改变想法、怎么改变、改变后导致什么后果、大象最后又如何改变来展开。阅读第一自然段,重点抓住这一句话的后半句“像扇子似的,耷拉着”,让学生想象或者借助图片,了解大象耳朵的特点。阅读第二至八自然段,体会大象为什么要改变想法。这一部分的教学以指导朗读为主,读中理解。先让学生通读这个自然段,画出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及他们说的话。接着重点阅读第二至五自然段,想想小兔子对大象说了几句话,说这些话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指导朗读每句话,学生理解小兔子的意思,从中获得“我的耳朵是竖着的,而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大象的耳朵一定是出毛病了”这一信息。然后阅读第六、七自然段,扣住“也说、都要说”,在读好小羊说的话的同时,想象小鹿、小马、小老鼠见到大象,又会说些什么,帮助学生体会这些小动物和小羊看法是一致的。最后阅读第四、八自然段,画出大象说的话,抓住“生来、不安、都、真的”等词语,体会大象的想法变化,由起初的不以为然变为信以为真,并决定改变自己。阅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了解大象是怎么改变的,改变后导致了什么结果。阅读第十三自然段,重点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这是大象最后说的一句话,也是文中的结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全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如,“人家”指谁?“我”为什么不能像人家一样?生活中,你听说过或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吗?讲一讲。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理解到什么程度,不要拔高。
课题 |
《大象的耳朵》 |
执教教师 |
周思怡 |
|||
课型 |
精读课文 |
来源 |
自备 |
上课日期 |
|
|
教材分析 |
《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群小动物都说大象的耳朵耷拉着有问题,于是大象也对自己的耳朵产生了怀疑,想办法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结果反而遇到了麻烦的故事。故事告诉学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理。 故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8自然段)采用反复的情节,以对话的形式推进故事发展,描述了小动物们的质疑,以及大象因为小动物们的话面对自己耳朵产生了怀疑;第二部分(第9至第13自然段)讲大象让自己耳朵竖起来却遇到了麻烦,从而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理。 |
|||||
学情分析 |
|
|||||
教学目标 |
1.随文认读“耷、咦”等生字;比较认识多音字“扇”“似”;归类写好“扇、痛”2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耷拉”“自言自语”等词语的意思。借助板贴整体感知课文。 3.读好课文中的问句,并尝试在语境中合理运用,进而了解大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
|||||
教学重难点 |
读好问句,读好人物语气;了解大象想法的改变过程及原因。 |
|||||
教学准备 |
课件、图片 |
|||||
过程设计 |
板块一、猜图导入,学习描述大象的耳朵
1. 依次出示兔子、小猫、老鼠、山羊、大象的耳朵,猜动物。
2.
3.
句式:大象的耳朵是
4.
5. (1)儿歌识记 (2)结合图片,理解“耷拉”的意思:垂下来
6. (1)巩固“似”,只有和“的”组词时才读翘舌音 (2)了解“扇”表示动作时,都第一声
7.
板块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1.
2.
3.
4. 小兔子说:“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5. (1)出示作业本
6. 不仅仅是小兔子、小羊这样说呢,还有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他们见到了大象,都觉得它的耳朵有毛病。
7. 瞧,他们都在问! 大象大象,你的耳朵怎么这么耷,你看看我的耳朵都是竖起来!
8.
9.
10. 你瞧。 出示11-12自然段,视频朗读。 第一天,大象把自己的耳朵用竹竿撑了起来, 第二天,大象...... 第三天,大象...... ...... 学习生字舞、烦
11.
12. 节课来学习。 板块三、课文复现,巩固生字
1. 大象耳朵往下耷, 小动物们都说它。 竹竿来把耳朵竖, 飞虫一起来跳舞, 大象心烦又痛苦。 2.引出生字“痛” 板块四、指导书写,写好半包围结构
1.
2.
3.
4.
5.
|
你的设想 |
||||
|
|
|
||||
板书设计 |
19.大象的耳朵 小动物板贴 不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