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楼小学教师园
郑楼小学教师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37
  • 关注人气: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楼小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2022-03-29 19:04:24)
分类: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备课

数学

项目负责人

雷丽周  鲍成娜

备课时间

2022.03.24

备课地点

录播室

备课主题

解决关键问题 助力减负提质——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分享人

蔡小君、倪星野

雷丽周、林  

参加对象

全体数学组老师

申请学时

2学时

 

 

  

教研过程记录

一、组长雷丽周阐述此次教研活动的流程。

二、蔡小君老师执教《平均数》,蔡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投篮比赛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用哪个数可以代表这位同学的整体水平?学生在猜想、分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借助操作活动,展示作品环节,引出移多补少和求和均分法;练习环节,通过不同组人数的对比,产生认知冲突,进一步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会随着第五个数的变大而变大,变小而变小

三、倪星野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倪老师本节课借助学生熟悉的1/4,教学分数的意义,借由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一串香蕉、一盘面包等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为什么不同的物体,都能表示1/4”“一根香蕉,以前用1表示,现在为什么用1/4”“两个面包,以前用2表示,现在为什么用1/4表示”,借助一连串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弱化难点

四、雷丽周老师点评《平均数》这一课,她表示蔡老师这节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情境中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 ;让学生去思考、去想办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计算方法、特点,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中来。这样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进去,真正让学生动脑思考、大胆参与,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起到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作用。

五、林玲老师点评《分数的意义》,她表示倪老师选准认知起点,激发学习兴;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建议或反思

开课、评课和单元解读在同一个单元内,老师各抒己见团队赛课体现的是团队的精神,团队精神的合协也为团队胜利带来希望,所以在这次赛课活动中,让人感受最深的,是赛前的磨课和赛后的展示,无论是谁,没有人敷衍了事,大家同心同德,互相讨论,提出中肯的意见,可行的建议,帮助准备教具,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亲密无间的团队精神。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孔丹丹

郑楼小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蔡小君老师开课
郑楼小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倪星野老师开课
郑楼小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雷丽周老师评课
郑楼小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林玲老师评课
郑楼小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平均数评课稿 

雷丽周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本节课蔡老师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篮球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以判断他们的差别这一功能,对后的统计知识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  

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在解决问题情境中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第一环节:四(1)班要选拔出若干名学生参加学校的“1分钟投篮”比赛引出平均数的探讨 

本教学片段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投篮比赛为题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小红投四次,每次都投中了6个,用6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 

小亮四次的数据是(13,5,10,8),“小亮1分钟投篮水平用哪个数来据比较合适”呢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困惑中产生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需求,从中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并渗透了求平均数的移多补少法、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蔡老师继续追问“9是每次投篮的个数吗?那9代表什么?”9代表的是整体水平比大的小,比小的大,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一环节提炼归纳出“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是一个虚拟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新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既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了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二、让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 

蔡老师密切联系生活,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深化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感受平均数的价值。 

第二环节的校园篮球争霸赛哪个代表队能获胜? 

出现两种情况:人数相同比总数,人数不同用平均数比较更加公平。 

本环节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身边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起 

第三环节大合唱比赛。出示四(1)班得分情况猜一猜,该班平均得分可能是多少?你对平均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继续让学生猜想评委7给出了全场的最低分73分,那现在四(1)班平均分会怎么样? 

先猜一猜,再计算。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平均数的特点:“一个数变化,平均数就会发生变化,平均数很敏感,它与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学生明白为了防止平均数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影响,往往计算平均分时会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再计算平均分,这样会比较公平。 

通过不断的辨析和感受,让学生体会每个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感知平均数的灵敏性。 

第四环节:猜身高和溪水深度。再次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 

通过学生的不断叙述,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了“数学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内化为自己的技能,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自己能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节课,蔡老师主要让学生去思考、去想办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计算方法、特点,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中来。这样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进去,真正让学生动脑思考、大胆参与,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起到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作用。 

总之,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评课稿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与大家交流的课例是倪老师的《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范畴中的概念教学。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后续学习分数相关知识的保障。 

听了倪老师的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 选准认知起点,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倪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就是从学生学情出发,短短的一句“你能举例说明1/4吗?”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既找准了起点,又调动了积极性,导入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变革,缘于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1. 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用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分东西是学生熟悉的活动,在生活中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和体验,老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分东 

西活动入手。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尽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能力 

 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难点是充分认识和理解单位“1”。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老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用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分一分等方法表示1/4,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主要抓住了同样是1/4,由于单位“1“不同,实际上的情况也不相同,都可以用1/4来表示,环节为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 

四、通过练习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通过适当的习题,引导学生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理解。教学中倪老师设计了精练、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 

 

总之,本节课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学难点,是一堂很成功的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