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命运观

(2014-04-08 10:56:58)
标签:

杂谈

分类: 理论探索

    俗话说:人的命天注定。从这个角度去看一个人的“命运”对于他整个人生是十分重要的了,作为一代圣贤的孔子不可能不懂的对于“命运”的研究与讨论。所以,“命运”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概念,亦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对范畴。其涵义,主要有二;

     一是指客观规律,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就是说他学到五十岁才知道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其规律的。他说:“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的“命”字,也可以说指的即是客观规律,“知”字与懂字同训,也有分析、认识的涵义,总的意思是,不懂存在和顺应客观规律,而自行其是,为所欲为,是不具备做君子的条件的。他认为:”,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意思也能作考虑问题时,应先考虑到客观外界的规律性,所谓”畏”可以作注意讲,这同他所说:“卑己而尊人,小心而晨义”的“畏”字同一意义。也犹之午虎狼食人,人必畏惧而注意它们一样。但孔子对“命运”持的是积极改善的态度,而不是所谓听天由命的宿命论。他说:子曰:“莫知我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所要“下学”的和“上达”,”的都是探索客观规律,意思是,在不顺意的事物面前,应持“不怨天,不尤人”,而专心致志地摸索客观规律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孔子的这个态度可以说就是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态度和方法。至于孔子所谓“知我者其天乎”一语,不过是对没人了解他的这一态度而慨叹罢了,犹如至今人们还常说“天知道”样。

     其二是,他对某些社会和自然界问题理解不了、无法解释而归之于“命运”。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而他又一再惊叹“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又是慨叹好人不得好报应的传统的宗教因果观念残余的反映,因为这个因果观念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孔子看来,伯牛这样好学生怎么会得了这样不治之症呢?孔于不能理解;所以只能糊涂归之于命运。孟子所说的“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也是说不应该得这个结果而得了这个结果,这是命运啊!这就是对孔子因果思想的命运观的最好脚注。公伯寮向季氏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告知孔子后,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世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意即,我们的政治主张能实行或不能实行,这都看命运啦,公伯寮强不过命运的。这里他所信恃的命运,也是他理解不了政治上的矛盾之所由生,又无办法对付公伯寮挑拨的缘故。“命运”一词,一般说还含有不能预知未来或结果出乎意料的意义。人们一般也这样使用它。因此尽管自己“下学”而“上达”,如孔子那样积极地钻研、摸索客观发展规律,但有时还难免遭受困阻和危难的祸患。对此又该怎么看待呢?孔子的看法是:“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孔子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正直是人的珍贵品质,也是人类能够生存、绵衍的一大要素,这不论在中国或世界历史上都是经受住了考验的真理。中国有则格言说:“君子以得福为恒,以得祸为不幸,小人以得祸为恒,以得福为侥俸。以其所为,宜有以取也”。这个观点与孔子的上述思想相同。

     所以无论是天道也罢,命运也罢,这些在当时不可能超越时代的东西,在孔子看来既是大自然中难以克服的困难,又不是完全能被它所左右的。只是当人们面对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对它进行必要的改造,这样才能成为不被这些东西所左右,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