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pic.dr.wenwo.com/fimg/24894560.jpg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这款漂亮的外衣下隐藏着众多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主要负责接受外界对于人体的不同程度的刺激,如痛温触压觉。在皮肤不同的区域,感受器的灵敏度和数量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是由规律的,比如经常和外界接触的皮肤区域,感受器的分部数量就比较多,这种多并非是指面积大,比如我们的指腹虽然面积小但是有着丰富的感受器,也就是有着非常高的敏感度。
腰椎区域、下肢、手背对于空间区别的敏感度不尽如人意。资料查证:手背可以辨别两点间距离要超过5-10厘米,敏感度较差;而舌头、指腹、嘴唇辨别两点间距离可以达到1-3毫米,敏感度较高。对于感觉正常的人来说,指尖区域应该可以辨别距离小于6毫米的距离。所以敏感度较差的区域对于辨别较大的物体还可以,而对于小的物体辨别就不如敏感度高的区域。
在正常状态下,触摸是一个探索性的感觉而不只是单纯的接收,相当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们主动的探索比起单纯被动的接收更能增强触觉的敏锐度。
在早期的智能化的手触设备中,这种对于触摸的敏感度是必须要考量的因素。比如,如果智能化手触设别的按钮大于2.3毫米,就能很好的给予使用者体验,而如果小于1.9毫米,带来的体验就会差很多。其实这就是基于对于指腹触摸敏感度的一种现实应用。当我们智能化移动设备普及的今天,比如ipad,智能手机的图标的设计尺寸必须要考虑这种触摸敏感度。
对于医学生或是医生,触诊的能力以及手的敏感度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正如卖油翁“我亦无他唯手熟尔”。无论是一指还是多指的触摸能力,都可以后天进行培养。依据生活的习惯,我们最常用的就是示指(俗称食指)。但是如果用两个手指或更多手指同时进行,会增加触摸的敏感度。
需要的时候,会体现出你掌握技能的重要性,而这种技能往往是你已经有了较好的认知和练习。否则,机会摆在你的面前,你依然觉得和你无关。如果一直读我文章的人,会发现,在一些文章中我非常强调回馈感,这种回馈感包括自己从对方身上的体验和对方给你诉说的体验,如果在结合自己的经验,就可以获得大量无法用眼睛看到的有效信息。在一些非医学专业的人士中,要想练习触摸敏感度,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水温(这点很多妈妈很有经验),体温等等。还有物体的纹理粗细。
就像上一篇文章所述,触诊就是通过触摸来诊断,但是这个诊断除了病情的应用之外,还具有表达性沟通的作用,比如握手,抚摸等。但是根据不同地域文化、教育程度以及所处社会背景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你永远不会是单纯的人。如果是非治疗性的触摸,一般认为只具有机械性意义的行为,也不是一个执行技巧的过程,而是一种自我表达,有时候甚至是自我主张或自我保护行为。也可以通过轻柔的触摸对方手部来表达自己的爱意。随便的握手则代表冷淡或是不喜欢对方。在体育赛事中,对于赢得比赛后的互相拥抱或输掉比赛后的互相拥抱安慰和鼓励,都是触摸的社会意义。另外在触摸的行为中,也千万不要低估观察的重要性。(未完待续)
《格氏解剖学》《诊断学》《表面解剖学》《触诊解剖学》以及相关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