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常见专有名词古音异读字辑录
(2014-04-26 14:56:13)
标签:
古诗文专有名词古音异教育 |
分类: 语文知识 |
在中学课本里的古诗文中,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习惯上仍按古代的音来读。下面分几个类别为大家介绍。
一、
(1)皐陶(yáo):传说中的夏初人。
(2)墨子,又称墨翟(dí)。
(3)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又称伍员(yún)。
(4)魏其(jī),大将也。(《报任安书》)
(5)是时,侍医夏无且(jū)(秦王随从医官)以其所奉药囊提(dǐ,投击)轲。(《荆轲刺秦王》)
(6)还有禽滑(gǔ)厘、景差(cuō)等
二、
(1)燕(yān)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
(2)天姥(mǔ)连天向天横。
(3)愿献商于(wū)之地六百里。
(4)越王勾践栖于会(kuài)稽山之上。
(5)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
(6)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páng)出。
(7)勾践之地,南至于句(gōu)无之地。(《勾践灭吴》)
(8)大王见臣列观(guàng)。(《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有并(bīng)汾乔木、吐蕃(bō)、番(pó)阳、番(pān)禺、荥(xíng)阳、镐(hào)京、吐谷(yū)浑等。
三、官名
(1)昨夜见军帖,可汗(kè
(2)匈奴呼韩邪单(chán)于。
(3)仆射(yè)
四、器物名
(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
(2)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
(3)锄耰棘钤(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4)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5)羽扇纶(guān)巾(《念奴娇?赤壁》)
(6)炮(páo)烙
五、姓氏
(1)万俟(mò
(2)尉(yù)迟,复姓。唐代有人名尉迟恭。
(3)召(shào),单姓。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
(4)种(chóng
(5)区(ōu),单姓。古代有人名叫区寄。(《童区寄传》)
(6)逢(páng),单姓。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六、古代少数民族的称呼
呼韩邪(yé)单于、冒顿(mò
七、其他异读词语
缞绖(cuī
异读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语音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字词要异读,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通假字异读。
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这里的“景”是“影”的通假字,就读作“影”字的音yǐng
二、读破音异读。
读破音异读传统上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字词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词性和意义的改变。例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司马迁《鸿门宴》)里的“王”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称王”讲,读作wàng,以示和作名词的“王”不同。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战国策
三、保留古音异读。
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了古音。例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在这里,“房”在作古宫名用,读páng。
四、外族语言异读。
文言文中,有些来自外族语言的国名、人名、姓氏名等,有时读音较为特殊。例如:“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汉书•张骞传》)此句中“大宛”是古西域的国名,“宛”读作yuān。在“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一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则应读为“kè
以上说的文言文的四种异读字和我们通常说的多音字多义字是有区别的。多音多义字的音和义在千百年来早已完全固定下来,为大家认可,并经常运用,而这里所说的异读,则只表示在具体的文言环境中,某个字音、义的变化,因此,切勿把它与我们现在多音多义字混为一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