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有个“如皋村” 乡音未改故土情

(2014-08-01 14:50:45)

    “新疆伊犁巩留县有个‘如皋村’。”我们到伊犁的当天晚上,南通援疆干部、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伊宁县委副书记丁兴华就告诉我们这一信息,并商量趁我们这次在伊宁拍摄旅游风光片的机会要去探望一下。接下来的几天里,我的眼前就经常会浮现出那些远离故土的乡亲们的面孔,耳边似乎也会飘起那熟悉的乡音。

http://s2/mw690/002dfSsxgy6KU0w4gVj01&690乡音未改故土情" TITLE="新疆有个“如皋村” 乡音未改故土情" />

http://s10/mw690/002dfSsxgy6KU0xaGWl89&690乡音未改故土情" TITLE="新疆有个“如皋村” 乡音未改故土情" />

  紧张拍摄了几天之后,终于在76那天,我们向着乡亲们的方向出发了。从伊宁县驱车200多公里,我们到了巩留县库尔德宁镇,在当地镇党委副书记夏雨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被当地人称之为“如皋村”的莫乎尔村。

  这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村子,有哈萨克族、回族,汉族人居多,而汉族人中几乎清一色如皋人。我们刚到村委会门口,就传来一声熟悉的乡音:“你俫来啦!”打眼一看,一位笑容满面的老者正快步向我们走来,他的身后有当地的村干部和县里驻村的民俗干部。一时半刻之间,我们也不知道说什么好,老人只是笑着把我们引进屋。进屋一看,这里已排好桌子,坐着10多个上了年纪的人,瞬间,乡音像潮水般涌来,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先前迎接我们的那位老人开了腔,他告诉我们,他叫王正礼,如皋戴庄徐桥村人。1960428,正是他带领240人远离家乡来到这里。现在54年过去了,同来的人健在的还有50多位,他们已成了爷爷辈,二代、三代都已长大成人,现在这里的如皋人约有1000多人,但大多数都不在村里。我问起他的年龄,他伸出右手做出一个“八”的手势告诉我:“80多岁咯!”这时,坐在身边的一位老人开了腔:“他还是小弟弟呢,我90岁了。”还没等到我们接话 ,他又说:“我也不算高寿,村子里还有95岁、96岁的呢!”

在与他们短暂的交谈中,我们大致看清了这样的脉络:如皋人长寿的基因在那里得到了根植,这些老人虽然在过去的岁月中吃尽千辛万苦,但他们的身子骨还很硬朗,精神状态很好;如皋人重教的传统美德得以弘扬,几十年来,如皋孩子的高考录取率在当地总是名列前茅,从这个村子里先后走出了40多位大学生,有两位还成为领导干部,他们是奎屯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许秀华,霍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苗全贵;如皋人栽花种草的习惯得以传承,他们热爱大自然,讲究生态环境,家前屋后栽花植树,建设美丽家园。问起他们远离故乡的感受,王正礼老人的话,也许就能代表他们那一代人的心声:“几十年了,儿女们都在这里,我们早已习惯了,回去反而不习惯了。今生今世,这把老骨头就埋在这里了,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啊!我们与这里的各民族友人都相处得很好,人家早已把我们当成自己人,我们也把这里当成家园。去年,如皋女孩顾金美还嫁给了柯尔克孜族的小伙子,日子过得蛮好的……”言语中没有怨气,没有感伤,只有那种“曾经沧海”的淡泊与平和,使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那两个字:融合。是呀,他们身在异乡不是客,乡音未改情不移,这就是新疆伊犁巩留县库尔德宁镇莫乎尔村如皋人的情怀。他们都是一群普通的人,质朴的人,憨厚的人,但在半个多世纪的熏陶中,不经意间已融入了那片土地,为建设边疆,献了青春,无怨无悔。我们不要忘记,新疆伊犁有个“如皋村”,那里有一千多如皋子孙,他们将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然而他们的根却在如皋……(宋继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