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开历史先河的如皋人—开分科教学先河的北宋教育家胡瑗

http://s12/mw690/002dfSsxgy6HK5wjQNl8b&690
胡瑗青年时期同后来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孙复、石介一起到泰山南麓的栖真观苦学深造十年未归,连家书也无暇拆阅,见“平安”二字便顺手投涧,现泰山有景点“投书涧”。学成后便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从私塾先生到苏州州学、胡州州学教授,不惑之年,他创造的“苏胡教法”被朝廷用为“太学法”,花甲之年,他又被委任为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晋升大理寺丞、后又晋升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管勾太学”。
http://s12/mw690/002dfSsxgy6HK6KEeFB2b&690
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胡瑗大胆探索,勇敢地向隋唐以来科举取仕“尚声律浮华之词”的弊端提出了挑战,提出了“明体达用”的教学指导思想。“明体”即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在当时就是儒家的经义;“达用”,即学为所用,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有用之材。为了落实“明体达用”的教学指导思想,他又在教育制度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一改过去千人一律,死读经义的教法,因人施教,分斋教学。他在州学内分“经义”和“治事”二斋,开了分系科教学的先河。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斋内又分设各种不同学科。据《程氏遗书》载:胡瑗“湖州置治道斋,学者有欲明治道者,讲之于中,如治兵、治民、水利、算数之类”。胡瑗还特别注重实践,组织学生游历考察,“以广其闻见”。并注重体育和文艺等方面的教育,如习射、音乐等。胡瑗按照“明体达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和分斋教学的制度,坚持因人施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比如,有长于经义之学的孙觉、顾临、朱临、倪天隐等;有长于治政的范纯仁、莫表深、钱公辅等;有长于文艺的秦观、王观、钱藻、滕元发等;有长于治兵的苗授、卢秉等;有长于治水的刘彝、王觌等……正如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写道:“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其学者相语称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
http://s13/mw690/002dfSsxgy6HK6ZA5Uoac&690
http://s1/mw690/002dfSsxgy6HK70Rlokb0&690
胡瑗在中华教育史上,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建立的教学制度、创造的教学方法,经过千年传承,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作为华夏的先儒被从祀于山东曲阜孔庙,受到炎黄子孙万代景仰。他是如皋历史上第一先贤。明清时期,城里有胡公祠,今仍有安定小学、安定大街、安定广场、安定先生墓园等多种纪念物。胡公祠曾有联云:“文宣聿启,文昭木铎,千秋教著江河日月;有虞肇开,有宋云仍,万祀道垂礼乐诗书。”将他在教育上的历史功绩与文宣王孔子并论,称颂为与江河日月同辉是毫不为过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蔡襄,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米芾等许多明贤政要或在他生前作诗作文称颂,或在他逝后作志作赞褒扬,给予安定先生至高无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