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 数学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2011-03-29 16:35: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 |
分数与除法 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
教材第65页例1、例2,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第一题练习十二第1、2、5题。
★
知识与技能
(1)
(2)
过程与方法
(1)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 教学重点: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突破方法:讨论操作,比较归纳。
★ 教学难点: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操作,比较归纳。
学法:操作思考,理解运用。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教学意图 |
一、问题导入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在计算整数除法时,常常不能得到整数的商,这时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的商,这是什么原因呢? |
导入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
二、学习新课
1.
(1)
A. 【要求每段(每份)长多少,就要把 1米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计算可以求出每段(每份)的长度,所以要用1÷3计算】 (按分数的意义来理解,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也就是1/3米。) (1÷3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3份。1/3米也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从这点来看,分数和除法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 教师:除法时表示“平均分”的结果,由于它们都是解决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段长多少这一问题,所以除法算式“1÷3”的结果与“1/3”之间是一种相等关系。【板书:1÷3=1/3(米)】
B.
(2)
A.
B. (我把每个饼都分成4个1/4块,3个饼就得到12个1/4块,再把这12个1/4块平均分成4份,每份正好有3个1/4块,拼在一起是3/4块) (我是这样分的,先把3个饼叠放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取出1份拼起来,每个孩子分得3/4块) 教师:同学们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好,请大家看屏幕: 课件再现上述两种分饼的方法,让每位学生弄清楚操作结果是怎样得到的,加深学生对3个1/4块就是3/4块的理解。
(3)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根据分饼的操作,从意义和理解两方面理解3÷4=3/4(块) 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通过前边例题的学习,同学们议一议,分数与除法之间有哪些联系? |
通过自学与讨论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通过实践操作,汇报交流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引导学生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在质疑中进一步理解。
用表格的形式使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明确。 |
(当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的商时,可以用分数除法的商,如2÷5=2/5,4÷7=4/7等等) (在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 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反之,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即: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在整数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为零) 教师:如果用a、b两个字母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你能不能用字母关系式来清楚地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a÷b=a/b(b≠0) 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与除数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分组议一议,要简要地说一说,分数与除法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 学生回答,列表反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6页中间的“做一做”,请学生板演,说说这样填空的根据,再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学生板演。 (3)读练习十二第2、5题,理解题意,说一说第5题求每分钟走几分之几千米是什么意思,把之这两题的算式和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
通过 练习个思考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
|||||||||||||||
四、课堂总结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些什么关系,大家一起回顾一下。 分数与除法都能表示把“1”平均分成若干份,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和分母,因为除数不能为零。分数和除法是有区别的,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时一种运算。 思考:5/6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还可以怎样理解? |
|
★
1 |
3 |
a |
3 |
b |
4 |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在教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领悟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且要感受到用分数来表示结果时量与率的不同之处。
本课材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我的教学特色。
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针对以上的学生情况和教学设想,我设计了这样的课程。
—— 首先请他们估算一下每个人应分得多少块?
——其次,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最后展示分法:
(四).画龙点睛,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课程的最后以学习目标进行提纲式小结,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在次重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教师引导思考练习一中每段的长度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各占钢管的
第一部分为新授例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再现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更重要的是渗透给学生,从实践中上升为理论,又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树立从小爱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