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教学设计
(2011-03-29 16:27: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 |
科学备课用纸
课题 |
19、地震 |
课时 |
2课时 |
教 学 目 标 |
1、科学探究目标: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能描述自己对地震危害的感受。能通过搜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的措施。能在避震演习中采取正确的措施防止地震伤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能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进。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3、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对了解世界上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事情感兴趣。愿意了解科学家预防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教学重点 |
通过模拟和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技巧。 |
教学难点 |
体会科学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努力学习科学的内心需求。 |
教师准备 |
1、反映地震破坏情景的视频资料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视频资料 |
学生准备 |
1、一根长约 40 厘米、直径 1 至 1.5厘米的木棍。提醒学生注意木棍的粗细,这是实验活动成功的关键。 2、搭建模型所需的积木、纸盒、纸版等。 |
教学后记 |
1、由于地处唐山,学生对地震的认识较多,可以有更多的东西由学生自己去提出和总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放得更开一些, 2、关于避震措施,我一直采取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看书说方法,学生一般会照搬书上的做法,教师再提出“地震发生的速度是很快的,你有时间去熄灭炉火、拔掉电源吗?”使学生思考教材中措施的可行性,期望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但这次校长听课后指出我这样做可能会使学生先入为主地记住教材中的措施,可能不易实现我的意图,不如不看书,直接说说在教室里、在家里、在操场上如何避震,也是很有道理的。 |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老师看到同学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一定急着动手了吧?可是老师还是想问一问,什么样的建筑物算是好建筑物呢?那么,就让我们当一名建筑师,快快开始施工,比比谁的工程最稳固最美观吧。 二、学习新课 1、好,同学们的工程都已经完工了,(巡视学生作品)我看都很好嘛,又稳固又美观,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 2、咱们还有一根小木棍,(演示)像老师这样,双手握住木棍的两端,静静地慢慢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注意!要仔细体会断裂时手的感觉。把自己的发现、感受和同学说一说。 3、我们的地球上也会发生了这样的震动,你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你知道什么叫地震吗? 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 请同学们快速移动建筑物下的纸板,模拟一下地震,看看自己的作品怎么样了。 4、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工程倒塌了,你有什么感受? 你知道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地震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1976年7月28日,我们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城市被夷为平地,24万多人被夺去生命,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地震!请大家看一看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吧。 大家观看影片时都十分认真,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地震有哪些危害?请同学们填写72页表格。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地震非常多的国家,面对严重的灾害,我们怎么办?请大家课后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
回答:结实、美观 生用积木、纸盒、纸版等搭建模型 回答:当然了 学生弯折木棍。 组内交流后两名学生班内汇报:木棍折断时有断裂的声音,手被震得有点麻、痛…… 回答:地震 回答:大地剧烈摇动,上下颠簸…… 学生移动纸板,建筑物倒塌。 建起来是很费功夫的,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倒塌了。 回答:地震的危害有…… 播放反映地震破坏情景的视频资料 学生填写完毕后班内汇报: 我的感受是…… 地震造成的危害有…… |
鼓励学生精心搭建模型,只有这样当建筑模型倒塌时,学生才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内心体验。 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强化模型倒塌时的心灵冲击。 对地震有初步的体验 作为唐山人,学生对于地震现象并不陌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地震现象。 使学生体会当地震发生时内心的恐惧与无奈。 由于学生有较多的经验,所以此处直接要求学生回答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巨大危害,为下一节课防震减灾做好铺垫。 |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课后查阅资料,你知道地震会造成哪些危害? 地震的确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那么,在地震面前我们是整天人心惶惶还是去求神拜佛?我们该做些什么? 播放《东北一家人·爱在地震的日子》片段。 我们中国人早在汉代就已经对地震进行了认真地研究,你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吗?(视学生回答情况适当补充) (播放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视频资料) 人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地震征兆,请大家仔细阅读73页的科学在线。 提醒学生,这些征兆只能作为参考,需要报告地震局进行分析研究。不能一看到征兆就认为要地震了。另外也有一些地震没有征兆。 老师从网上查到一组数据: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5级强烈地震,伤亡率0.22%;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伤亡率18.4%。大家可以算一算,唐山地震的伤亡率是海城的多少倍?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不同呢? 原因就在于海城地震前我国地震工作者进行了成功的预报。而唐山地震却没能准确预报。这一方面说明科学预报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地震预报现在还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学习,将来解决这个世界难题。 在做好地震预报的同时,如果我们在地震时能采取一些正确的做法,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损失,同学们仔细阅读73页小鼠标找到的资料,结合自己课下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地震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视学生发言情况进行补充,如俯卧、保持体力的方法等等,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凡事提前做好准备,到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进行避震演习就是一个好办。(提醒学生演习时要注意安全,实验室地面较光滑,地震时又十分摇晃,所以应该扶着桌子跑出去) 请同学们观察教室里的情况,想一想如果现在地震了,自己应该怎么做。 (教师突然喊“地震了”,开始避震演习。) 你在避震演习时的做法正确吗?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下课。 |
学生班内汇报: 地震造成的危害有……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科学预报地震,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不相信谣言…… 学生发言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候风地动仪的构造等情况。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地震征兆。 学生计算 学生阅读后进行交流。 学生观察教室情况,做好自己的打算。 学生进行避震活动。 结合同学实际表现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发表意见。 |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巩固已学知识,引入新课。 在师生谈话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我们必须相信科学,通过提高科学水平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通过这一环节要使学生增强学习科学的动力。 鼓励学生课下搜集科学资料,通过张衡发明地动仪的资料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发展情况,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数字的强烈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体会到地震预报的复杂性。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到底采取什么措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 注意安全教育,保证学习活动的安全性。 对学习进行必要的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