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缝渗透检验方法和缺陷迹痕的分级及国家标准
(2011-10-27 16:54:42)
标签:
渗透剂显像剂焊缝检验焊缝渗透检验焊缝渗透 |
分类: 无损检测技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检验人员
3.1 焊缝渗透检验人员应按有关规程的规定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并持有相应考核组织颂发的等级资格证书。
3.2 焊缝渗透检验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无色盲和色弱。
4 探伤液
4.1 探伤液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应对被检焊缝及其母材无腐蚀作用。
4.2 当检验镍合金焊缝时,每种探伤液的硫含量均不应超过用GB 388标准分析所得的残留物重量的1%;当检验奥氏体不锈钢或钛合金焊缝时,每种探伤液氯和氟含量之和不应超过用ZB E30 002和附录A分析所得的残留物重量的1%。
4.3 应使用同一家生产的同一系列配套探伤液,不允许将不同种类的探伤液混合使用。
4.4 用着色法检验后的焊缝,如果需要进行荧光检验,则荧光检验必须在彻底清理之后才能进行。
4.5 为了控制渗透探伤液质量的需要,可根据ZB J04 003标准的规定,使用符合ZB H24 002或者JB/Txxxx要求的铝合金试块或镀铬试块。
5 检验操作
5.1 预处理
5.1.1 预处理部位为被检表面,它包括焊缝表面及焊缝两侧至少25mm的邻近区域表面。
5.1.2 采用机械方法(如打磨)清除被检表面的焊渣、焊接飞溅、铁锈和氧化皮,采用溶剂方法(如水或清洗剂)清洗被检表面的油脂、纤维屑等可能遮盖表面缺陷显示或干扰检验的外来物质。不允许用喷砂、喷丸等可能堵塞表面开口缺陷的清理方法。
5.1.3 当焊缝的焊波或其他表面不规则形状影响渗透检验时,应将其打磨平整。
5.1.4 清洗后的表面,依靠自然蒸发或用适当的强热风使其充分干燥。
5.2 渗透处理
5.2.1 可用浸、刷、喷等任何一种方法施加渗透剂。
5.2.2 适合进行渗透处理的温度15--50℃,渗透时间不得少于5min,或使用渗透剂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渗透时间。在渗透时间内,应保持渗透剂把被检表面全部润湿。当温度在3--15℃范围时,应根据温度情况适当增加渗透时间,低于3℃或高于50℃时,应另行考虑决定,并在检验报告中必须加以说明。
5.3 洗净处理和去除处理
5.3.1 达到规定的渗透时间后。应清除任何残留在被检表面上的渗透剂。在清除过程中即要防止清除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迹痕的识别困难,也要防止清除过度使渗入缺陷中的渗透剂也被除去。使用萤光渗透剂时,可在紫外线照射下边观察清除程度,边进行操作。
5.3.2 水洗型渗透剂应当用喷水方法清除,水压不应超过0.345MPa,水温不应超过40℃。
5.3.3 对于后乳化型渗透剂,可用喷、浇、浸的方法将乳化剂施加于被检表面上。合适的乳化时间必须通过试验确定。乳化后,用与水洗型渗透剂一样的清洗方法清除。
5.3.4 对于溶剂去除型渗透剂,可用布或纸沿着某一个方向重复擦拭。直到大部分渗透剂都已去除后,再用沾有少量溶剂的布或纸轻轻擦除残留的渗透剂。禁止用水冲洗的方法。
5.4 干燥处理
5.4.1 经洗净处理后的表面,如果准备用干粉显像或快干式湿法显像时。可以用干净材料吸干或用热风吹干。但应保证表面温度不超过50℃。如果准备用非快干式的Š湿法显像时,可以不作干燥处理。
5.4.2 经去除处理后的表面,可以靠正常蒸发干燥,也可以用布或纸擦干。或压缩空气,电吹风吹干,不允许只使用加热干燥的方法。
5.5 显像处理
5.5.1 在经过清除、干燥后的表面上,应立即施加显像剂,显像剂的厚度应适当,并保持均匀。
5.5.2 对于着色渗透剂。只能用快干式或非快干式的显像剂。对于萤光渗透剂,则干、湿显像剂都可以使用,甚至不使用显像剂。
5.5.3 在使用干粉显像时,可以用软刷或喷粉器将干粉均匀地喷洒在整个被检表面上。
5.5.4 在使用湿显像剂时,应在施加显像剂之前搅动显像剂,以保证悬浮颗粒充分弥散。快干式显像剂在不受安全因素或空间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用喷涂法,非快干式显像剂可采用浸、刷喷等方法。
5.5.5 在15--50℃范围内,显像时间一般为7min,特殊显像剂的显像时间可不受此限制,但在检验报告内必须加以说明。
5.6 观察
5.6.1 在施加显像剂的同时就应仔细观察被检表面的迹痕显示情况,但最终评定应在渗透剂渗出后的7--30min内完成。如果渗透剂的渗出过程不明显改变检验结果,允许延长观察时间。当被检表面太大,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检验时,应分块检验。
5.6.2 着色渗透检验的迹痕观察应在白光强度大于350 lx的条件下进行。萤光渗透检验的迹痕观察应在白光亮度不大于20 lx的暗处使用黑光灯进行。观察迹痕前,检验人员应至少在暗处停留5min让眼睛得到一个较好的适应过程。如果检验人员带眼镜或在观察中使用放大镜,这些物品都应当是非光敏的。
5.6.3 黑光灯照射至被检表面的黑光强度应不小于50 lx。黑光强度应至少每8h测量一次,每当工作地点发生变化时也应当进行测量,使用黑光灯或测量黑光强度前,应将黑光灯至少预热5min。
5.6.4 在被检表面观察到迹痕之后,应首先确定这些迹痕中哪些是由缺陷引起,哪些是由非缺陷的因素引起。无法确定时,可重新进行检验或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5.7 重检
5.7.1 在检验过程中或检验结束后,若发现下列情况,必须将被检表面彻底清洗干净重新进行检验。
5.7.2 用水洗型渗透剂进行重检时,应充分注意到水污染造成检验灵敏度降低的情况。
5.8 后处理
6 缺陷迹痕的分类
6.1 根据缺陷迹痕的形态。可以把缺陷迹痕大致上分为圆型和线型两种。
6.2 凡长轴与短轴之比<3的迹痕称为圆型迹痕。长轴与短轴之比≥3的迹痕称为线型迹痕。
7 质量评定
7.1 焊缝渗透探伤的质量评定原则上根据缺陷迹痕的类型、长度、间距以及缺陷性质分为4个等级(见表1)。Ⅰ级的质量最高,Ⅳ级的质量最低。
7.2 出现在同一条焊缝上不同类型或者不同性质的缺陷,可以选用不同的等级分别进行评定,也可以选用相同的等级进行评定。
7.3 被评为不合格的缺陷,在不违背焊接工艺规定的前提下,允许进行返修。返修后的检验和质量评定与返修前相同。
8 检验结果的记录与检验报告
8.1 检验结束后应认真做好检验记录,并根据检验记录出具检验报告。
8.2 缺陷迹痕的记录可根据实际需要和现场条件的可能性采用照相、示意图、描绘、粘贴等方法。
8.3 检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
────────┼──┼─────────┼─────────┼─────────
不考虑的最大缺
缺陷显
示迹痕的类
型及缺陷性质
────┬───┼──┼─────────┼─────────┼─────────
────┼───┤
━━━━┷━━━┷━━┷━━━━━━━━━┷━━━━━━━━━┷━━━━━━━━━
A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A 2 方法概述
A 3 测量设备和器具
A 3.1 密封弹
A 3.1.1 密封弹应具有正确的设计结构和良好的机械状况,使其满足下述要求:
A 3.1.2 密封弹的内表面可用不锈钢或其他不受燃烧过程及其生成物作用的材料制成。
A 3.1.3 密封弹上的其他构件,例如顶盖衬垫和导线绝缘层,应具有耐热和抗腐蚀的性能,并且不与弹体中试样所含的氟化物发生化学作用。
A 3.1.4 从安全角度出发,密封弹最好放在钢板厚度为12.7mm的屏蔽罩内使用。
A 3.2 试样杯
A 3.3 点火线圈
A 3.4 点火线路
A 3.4.1 用以供给足够的电流,在不熔化点火线圈的前提下引燃导火线。
A 3.4.2 用以控制点火电路的电源开关应是常断型的,亦即在操作者用力压住开关时,才能使开关闭合。
A 3.5 导火线
A 3.6 其他器具
A 4 测量用试剂
A 4.1 试剂纯度 分析纯
A 4.2 试剂用水 必须是蒸馏水。
A 4.3 氟化钠溶液
A 4.3.1 采用预先烘干的氟化钠溶解于水中制成。
A 4.3.2 氟化钠的烘干方法是:在130--150℃温度中加热1h,然后存放于干燥器中冷却待用。
A 4.3.3 氟化钠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取烘干的氟化钠4.4200±0.0005g溶解于蒸馏水中,再稀释至1L。
A 4.3.4 在配制氟溶液的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玻璃器具,配制好的氟溶液更不能与任何玻璃器具接触。
A 4.4 氧气
A 4.5 柠檬酸钠溶液
A 4.6 氢氧化钠溶液
A 4.7 冲洗液
A 4.8 精制白油
A 5 试样的分离方法及过程
A 5.1 点火线圈的安装
A 5.2 密封弹内壁的处理
A 5.3 试样和试样杯、引火线的放入。
A 5.3.1 把试样放入试样杯,放入量应不超过1g,如果试样是固体,还应当加入适量的白油,确保试样能被引燃。如果试样的氯含量超过2%,试样重量和白油重量应符合表A1的规定。
┏━━━━━━┯━━━━━━┯━━━━━━┓
┃
┠──────┼──────┼──────┨
┃
┠──────┼──────┼──────┨
┃
┠──────┼──────┼──────┨
┃
┠──────┼──────┼──────┨
┃
┗━━━━━━┷━━━━━━┷━━━━━━┛
A 5.3.2 把试样杯置于点火器接线柱支座的中间,再在点火线圈与试样之间插入段引火线。
A 5.4 密封弹的封闭
A 5.5 氧气的输入
┏━━━━━━━━━━━━┯━━━━━━━━━━━━┓
┃
┠────────────┼────────────┨
┃
┠────────────┼────────────┨
┃
┠────────────┼────────────┨
┃
┠────────────┼────────────┨
┃
┗━━━━━━━━━━━━┷━━━━━━━━━━━━┛
A 5.6 试样的燃烧以及燃烧过程的操作
A 5.6.1 把密封弹浸在冷水槽中,并接上点火电路。
A 5.6.2 闭合点火电路点燃试样。
A 5.6.3 在大于10min的时间之后,从水槽中取出密封弹。
A 5.6.4 缓慢而均匀地释放气体压力,其过程必须大于1min。
A 5.6.5 打开弹盖检查燃烧结果,如果发现有末燃尽的油迹或烟灰之类的沉积物,应彻底清洗弹体,并从A 5.1开始重新工作。
A 5.7 氟化物的收集
A 5.7.1 用洁净的钳子将试样杯从弹体中取出。
A 5.7.2 把冲洗液注入冲洗瓶内,以细的喷流形式冲洗试样杯中的残留物,并把由此而得到的冲洗物溶液注入100mL量筒内。
A 5.7.3 用冲洗瓶冲洗弹体内壁上的粘着物以及弹盖,接线柱等部位。并把由此而得到的冲洗物溶液也注入量筒内。
A 5.7.4 向量筒内施加冲洗液到满量程。
A 6 测量
A 6.1 按技术说明书的规定确定电极斜率(浓度改变10倍的毫伏数)。
A 6.2 进行无试样操作,获得一份空白溶液。
A 6.3 将氟化物和标准电极浸入溶液,使其获得的平衡读数至0.1mV(所需要的平衡时间取决于电极状态,约在5--20min之间)。
A 6.4 加入1000μL氟化钠溶液,并在与A6.3相同的时间后得到另一个读数。
A 7 计算
式中:△E1──试样溶液中加入100μL氟化钠溶液后改变的毫伏数;
A 8 精度和准确性
A 8.1 重复性
A 8.2 再现性
A 8.3 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