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篆刻入门:是“刀味”重要,还是“笔意”重要?漫谈篆刻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

(2018-04-10 16:09:03)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篆刻入门:是“刀味”重要,还是“笔意”重要?

原创 谈艺录 2016-06-21 20:24:42

清人赵之谦说“古人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说他那个时代的篆刻家们,只注意在刀法与石感,在“刀味”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篆刻中必须注意的字法、篆法的“笔意”情趣。

什么是笔意?就是在篆刻过程中,保留篆法特别是篆书书写笔墨意象方面的一些特征和韵味,有毛笔物有的圆润感,柔和感。

什么是刀味?就是在篆刻过程中,表达出刻刀与石材之间受不同力的冲击之后迸发出来的奇幻景象和生动趣味,有石头与刀天然的苍桑感,剥蚀感。

http://p3.pstatp.com/large/7fb0007ddf00e9ff80d没有笔意与篆法,篆刻作品缺少规整;没有刀石与刀味,篆刻作品缺失趣味。其实,所有的成名成家的篆刻大家,都是在篆刻实践中“有刀有笔”的创造者。通过刀法、篆法结合去追求篆刻艺术层面的“刀味”、“笔意”中去,刀味与笔意并重,成就无数大家!

在篆刻学习时,也基本上要从这两方面同时入手,既从篆法入手,提高笔意,又从练习用刀入手,找到刀与石之间的感觉,用以体现刀味,而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我们来举几个篆刻家的例子:

邓石如的篆书,入印之后,成就了他独有的笔意浓重的邓派篆刻,从钤盖出来的效果来看,能从印文看出书法感觉来,笔画相对规整,比如这方:

http://p1.pstatp.com/large/7fb0007d7ab5a0d49c0“印禅居士”,笔画方正,平滑,笔意浓重。再看丁敬那个瘦老头刻的有“居士”字样的印章,这方:

http://p1.pstatp.com/large/7fd0007d8fcaf264cc2“小山居士”,字画末端,刀削斧劈,刀味明显。同样是居士,但实际钤印效果,各有千秋,前者笔意更重,后者侧重刀味。再分别看他们两方名印,上面是邓石如的,下面是丁敬的:

http://p1.pstatp.com/large/7f90007d5cbd6fabad6

http://p3.pstatp.com/large/7fd0007da36f679335d是不是很明显,一个笔意明显,一个刀味清晰。可见不管是侧重刀味,还是侧重笔意,都能出大家!再比如黄士陵的作品刀味就更重,吴昌硕的作品笔意就更浓一些。

其实,一提到刀味,很多人会想到齐白石,我们看他的作品,那可真是刀刀冲击,单刀直冲,那简直就是不讲理的用刀,但为什么仍能透出规整呢?只是刀味却能不显零乱,如何做到呢?

http://p9.pstatp.com/large/7fa0007d6c1515d92bf

http://p3.pstatp.com/large/7fa0007d6bece0018d5

后来看李刚田老师那本《篆刻学》,才真的理解,这一味的冲刀里,仍然如《天发神谶碑》里的笔意,正是因为这种笔意在其中,才会使印章看上去不显单薄。

http://p3.pstatp.com/large/7fb0007dbee511f9a16笔意塑造线条,刀味同样塑造线条,正因为刀法与笔意的结合,两相融合,变化出来的线条形态更加千姿百态。因此,笔意与刀味两相结合才是正道!

得出来的结论就是,我们在实际的篆刻学习中,刀法、笔意都是追求方向,是不可偏废的两条腿,两个方向都下功夫,都做努力。

(图片来自网格)

篆刻入门:篆刻技法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字法

原创 谈艺录 2016-06-23 19:53:44

【开篇话】从这一篇开始,我准备把这个系列文字起个名字,算是对零碎的篆刻方面文字的一个系统整理(前前后后这类文字写了一百来篇了),系统就起名为“老李刻堂”,一是本人姓李,年岁也不小,称老李,刻自然是指篆刻的刻,堂取堂堂正正地说的意思,“刻堂”两字又谐音“课堂”,当然,这不是教材,有缘同好闲时一看吧!

http://p1.pstatp.com/large/7fc000a157652365271既是堂堂正正,这第一篇可能会枯燥,需要耐着性子看。言归正传,正文来了。

是的,提到篆刻入门,我之前说过,没有那么复杂,就是找来汉印,一方一方地临下去,找来流派印,一方一方地临下去,临到自己有了刀与石之间的感觉,临到了章法篆法都有了感觉,就基本上算是入门了,但这是我们凭感觉去衡量的,真正系统的篆刻技法是什么样的呢?

系统的篆刻技法,至少应当有这四方面组成:字法、篆法、章法、刀法。

今天我们来说说要第一个解决的问题:篆刻技法中的字法

篆刻之所以称为“篆”刻,就是因为篆刻的素材是以古代篆体为主的文字,后期所谓的篆法,章法,刀法,都围绕这个素材中心展开,而这里所谓的字法,指如何选择和使用篆体文字的方法和原则。

是不是有点头大,简单地说:篆刻的字法,解决的是上印素材文字“可与不可”的问题。

我们要开始刻印了,通常会怎么做呢,在确定内容之后——即确定刻哪几个字之后——找工具书或字典里的篆书来,通常是《说文解字》或者《篆刻字典》或《反字字典》里的这几个字,然后,把这几个字依照样子写下来,或者直接写反字上石头,或者写印稿“渡”到石头上(也就是“水印上石”),这其实已经跳过了“字法”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更多的篆刻实战跳过了“字法”问题。

http://p3.pstatp.com/large/7fb000a16fd5227b7d2但如果真要把篆刻这门艺术弄通弄透,却必须解决字法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真正掌握了篆刻文字的形成规律,甚至造字规律,才可以充分理解出字的笔画的间架结构,运笔方向,从而影响创作过程中运刀的方向。篆刻名家何震说“六书不能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可见,大家们认为掌握字法是篆刻者的基本功,不熟练掌握“六书”,就不能“驱刀如笔”。早期的实用印章中出现过很多的错讹字,而后期文人篆刻对文字的准确性要求大幅提高,也就是说,字法,在文人篆刻阶段为更多印人所重视。

篆刻的字法依照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里讲到的,内容应当包括四个原则:

http://p3.pstatp.com/large/7fa000a11bf26f5ca631、正确性。就是用字的规范性,指印文用字必须有所本、有出处,不得已需造字者须有所依据。这个问题容易解决,找一本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依照《说文》的六书造字原则去理解字法即可,关于“六书”,我写过专文,感兴趣的找来看看。

http://p3.pstatp.com/large/96d0001715c77d350682、统一性。所谓的统一性,指的是在印文素材的选择上,强调选字用字中必须注意格调气息的一致与和谐。篆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由繁而简,由简而繁,合而分,分而合,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篆书字体,因此,集合出来符合创作需要的印文风格要一致,有时会查不到某个字,又要想办法找出近似的接近统一的字形气息和风格。

http://p3.pstatp.com/large/96e00016e9fb2608fde3、典雅性。篆刻是古雅艺术,自然是崇尚古质典雅,反对新奇纤巧,这一点好理解,古代的印章主要是用来代表权威和凭信,因此,装饰性并不是主要的,庄重典雅是主要的,这决定了篆刻的最主要艺术气质。

4、丰富性。指除了固有的入印文字形式摹印篆、缪篆之类文字形式外,还有金文、权诏、碑额、镜铭、瓦当等文字形式,甚至还有篆字和非篆字比如隶书、楷书等,更打破了文字与非文字(比如肖形印、花押等抽象纹印),因此,字法一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http://p3.pstatp.com/large/7fb000a18654e8d417a由上可知,做为一个篆刻入门者,必须从根本上掌握篆刻内容的字法原则,这是篆刻者的最基本的基本功,如果没有《说文解字》先去买一本来,日常拿在手边,偶尔翻翻,一天记上三五个字,打好基础。

(【老李刻堂】之1,图片来自网络)

篆刻入门:篆刻的刀法

原创 谈艺录 2016-06-26 20:26:55

此篇往前数的三篇,分别讲了篆刻的字法、篆法、章法,本文讲篆刻的刀法。

篆刻的字法保证入印文字单个文字的规范性;篆刻的篆法保证入印文字单个文字的艺术性;篆刻的章法保证入印所有文字的综合安排布置。

刀法呢,刀法就是把前面三项经过运筹安排的字法、篆法、章法,在印材上运刀镌刻出来的特定方法和程式化技巧。也就是说,字法、篆法、章法经营完成之后,最后能够体现在印面上,必须依靠刀法传递啊,刀法传递字法、篆法、章法之美,同时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http://p1.pstatp.com/large/96f00014841a0a70d1e在篆刻实际操作中,刀法的作用其实就是把印面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不管是白文印还是朱文印。如果就只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只需要刻得准,刻得方便,刻得熟练,并且能够把把印稿上设计好的内容表现出来即可。

但是刀法远不只是为了刻掉印面上不需要部分那么简单,刀法还要把它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出来,比如笔墨味和金石味,这就使古往今来的大篆刻家们不断研究刀法,由此渐渐形成一些特有的刀法理论的原因。

刀法理论很多,比如周应愿的“七刀法”,再比如许容的“十三刀法”,姚晏的“论刀十九说”,等等,什么复刀、补刀、埋刀、舞刀、涩刀、留刀……刀法种类多到数都数不完,其实,这样记刀法,不好记,价值也不大,我们的办法是比较着记,这样容易记住,也容易理解:

根据执刀的角度(刀跟印材之间的角度):中锋刀与侧锋刀根据刻成一个笔画运刀的次数:单刀与双刀根据奏刀的动作形式:冲刀和切刀。其实,入门学篆刻,先记住冲刀、切刀就足够理解刀法,至于那些十三刀、七刀、十九刀什么的,过分微观,先不记也好。

http://p3.pstatp.com/large/96d0004396e6bda22b8如上图所示,具体冲刀和切刀刻出来的效果右边那样,分别说说:

切刀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在运刀的时候,轻轻用力将刀锋切入石内,然后推动刀杆,顺着笔画方向切进(刀杆前后小幅摆动),使刀锋一起一伏地切刻入石,迟涩前进,这种刻法往往一个线条会由多次起伏组成,并使刻痕显得不平滑和有起伏感,刻出来的线条是刀锋逐步推进而成的,它的运刀以一个切的动作完成为周期,经过不断的重复,以完成线条的锲刻。

切刀方法大致如图:

http://p3.pstatp.com/large/9700002c0b41166d06d

切刀宜用于刻制苍浑朴拙的线条,体现的是篆刻的金石味

而冲刀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运刀时,刀锋入石后,掌握一定的深浅度和力度,并做到用力均匀,刀杆角度不动或者小幅摆动,顺着线条平稳推进,相较而言,冲刀的运刀速度比切刀快,并且往往一个线条的单刀推进一气呵成,即使多刀刻成,也在笔意甚至形式上看起来是一气呵成的,连贯性比较强,趋势感、方向感比较明确。大致如图:

http://p9.pstatp.com/large/96f00013f26815b47e5冲刀宜用于刻制婉畅劲爽的线条,体现的是篆刻的笔墨味

http://p3.pstatp.com/large/96c0002c7e9432ba53d(齐白石的冲刀印)

http://p3.pstatp.com/large/96e0004403600831263(钱松的切刀印)

或者形象一点说,可以把冲切两种刀法用人的跑和走,冲刀如跑,切刀如走,都能到达目的,方法不一样。跟人一样,每个人跑的姿态跟每个人走的姿态当然也不一样,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精彩纷呈的篆刻作品和气象各异的篆刻大家,例如:同为冲刀,吴让之婉畅爽劲,吴昌硕遒劲苍雄,齐白石恣肆纵横;同为切刀,蒋仁古拙浑穆,钱松猛利劲节,徐三庚流动飘逸。

如果只是篆刻入门期,就先刻起来再说。冲刀、切刀都慢慢掌握体会,具体创作过程中,往往不是一味冲,也不是一味切,通常是冲切结合,有冲有切,就如人赶路,有时会跑,有时会走,富于变化。

(【老李刻堂】之4,图片来自网络)

篆刻入门:篆刻的篆法

原创 谈艺录 2016-06-24 19:52:17

我们说了,篆刻技法至少包含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四类课题,上一节讲字法,今天说说篆法

把话说到简单一点,字法解决的是入印文字的“可与不可”的问题,是保证入印文字的正确性、规范性。本节要讲的篆法解决的是入印文字的“妥与不妥”,“美与不美”的问题。二者都是“篆刻”中“篆”的步骤,但两者的特定内涵差异明显,互相无法取代。

如果说二者的关系,篆法就是以字法为基础,参照篆书的艺术特点,按照篆刻的表现需要,对入印文字进行艺术处理的技巧和方法。

是不是有点干巴巴的,还是举例说吧。比如何震的这两方印:

http://p3.pstatp.com/large/96c00011a3c6d5e8d7b(上:笑谈间气吐霓虹;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http://p3.pstatp.com/large/96d0002985ceb0f98a5我们看这两方印, 在保证字法正确的前提之下,以不同的篆法入印,所表达出来的是不同的风格。前者笔画尽量方折,表现出来的气势也是大开大阖,跟内容十分契合,表现出豪放风格;后者在篆法上笔画尽量园润平滑,表现出来的气质也恰恰是云淡风清,一脉静水映照朗月与高山的景象,风格婉约。

如果我们把《说文解字》上的这些字,原样不动的搬到印石上,那么,是完全无法表现出如此丰富的艺术内涵的。这个把字法上经过选择正确的篆书,通过艺术处理,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塑造出具有个性倾向的篆刻文字的过程,是篆法需要解决的。

是的,字法保证字的正确,规范,篆法解决艺术性,美与不美,妥与不妥更多与篆法相关。

那么,篆法大致与什么相关呢?

1、与篆书的笔画法则相关

也就是说,篆书本身是有它自有的形成规律,这使得篆书在入印的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笔画特征,这也是篆刻之所以称为篆刻的原因。

2、与篆书书法的法则与技巧相关

比如,我们看邓石如的篆书书法,再看他的篆刻,我们会从中找到他印面上的书法笔画的影子。当然了,他是“印从书出”的代表,这是有他的原因的。

http://p1.pstatp.com/large/96e0002a12f0f00eb80
http://p3.pstatp.com/large/7fd0009c86ff729a295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一个好的篆刻作者要对篆书书法作深入练习的原因。

3、与印章要表现的内容相关

篆法表达出来的笔画粗壮与纤细、线条的垂直盘曲、伸缩等都是篆法需要考虑的范围。比如我们看赵之谦的印章,就能明确地感受到他的作品,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影响之下形成的。

http://p3.pstatp.com/large/7fd0009cb16660bec8c

http://p1.pstatp.com/large/96c000127f87ef7840d

当然,这也是跟赵之谦的“印外求印”的篆刻理论密切相关的。

4、与印石材料、刀法相关。

这一点简单,就是要适应印式,因为印材是圆转的,那么,就很可能需要在写印稿时在篆法上进行相应的处理,调整笔画,关于刀法这一点,在以后的刀法章节再谈到。

吾丘衍在《三十五举》里说:“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意思是说,不是说,把篆书笔画胡乱地加以弯盘,屈折就是篆法。

http://p1.pstatp.com/large/7fd0009d26a76387c54他还大致提供了一点篆法上的指导思想:

“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诸印文下有空处,悬之最佳,不可妄意伸开,或加屈曲,务欲填满。若写得有道理,自然不觉空也。字多无空,不必问此。”这都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当然,因为篆法是具有较强艺术和主观审美变化的一个过程,通常不同的篆刻家有不同的理解,实在是一个难以用一段话表述的概念。我这里用这篇短文要说明的大概也只是篆法概念,就是上面用加粗字体表述的那段话。

(【老李刻堂】之2,图片来自网络)

篆刻入门:篆刻的章法

原创 谈艺录 2016-06-25 21:06:30

评论一方篆刻作品的优劣,我们经常会提到章法,可是什么是篆刻的章法呢?

前面两篇我写了字法和篆法。字法是保证了单个入印文字的规范性;篆法则保证了单个入印文字的艺术性。注意,字法和篆法,都是解决单个字的问题,但显然,除了独字印之外,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大部分印章,都是两字印、三字印、四字印或者多字印,那么,我们如何解决多个字在一方印章里的组织与结构呢?对,靠的是章法!

今天我们就说章法。章法是指入印文字(所有入印文字)在印章上的组织结构的方法和原理。再展开说,我们决定在印章中展现的印文,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则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艺术化的安排,这个安排的方法,就叫章法。

还是举例说:

我们看先秦古玺,一方玺中所有的字,通常情况下,没有一方印是按照方方正正的像码砖头一样码在印面上的,大部分字都变化明显,跳跃、跌宕、起伏,只要有空间,就无限的施展。

http://p3.pstatp.com/large/96e00038cae9ae6a4b7(日庚都萃车马)

http://p3.pstatp.com/large/96f000086351200e788(庚都丞)

是不是,很自如,很跳跃,透着一股子恣肆纵横的劲头。

等到了汉魏印章,笔画、线条大都归于平正,布局上也趋于平正,但印章作者们也没有完完全全把一个一个的入印文字整整齐齐地码在印面上,而是通过对字形的繁简、曲直、疏密等不同手段,使印面同时具有变化,又保持整个印面的和谐。比如这两方有名的两字印:

http://p3.pstatp.com/large/96e000383946a0c0753(魏霸)

http://p1.pstatp.com/large/96e0003839d37f47715(隗长)

魏霸一印基本上通过位置上的经营,使人看上去仿佛四字印一般的整齐优美。隗长一印,隗字的夸大,长字的压窄,鬼字旁下边向耳字下部的侵入,都是精心经营的章法布局。但汉印无论在章法上经营,都是透着精美的方正整齐感。

再到了宋元明清的文人印,各种因素的审美因素开始被篆刻艺术吸收,包括书法、绘画,于是就表现出更丰富的设计性和艺术性。比如下面这几方印:

http://p3.pstatp.com/large/96d000388f08022cc95(何震 青松白云处)

http://p3.pstatp.com/large/97000020da9082a41e9(黄士陵 行云流水)

http://p3.pstatp.com/large/97000020dd7e8883e3a(吴昌硕 淡如菊)

是的,文人篆刻完全突破了汉魏印章的方正规整,融入了绘画、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因素,对于不同印石材料的适应,对于不同内容的表现,印章由此进入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完美和谐的审美阶段。

既富于变化,又不显得凌乱,这正是章法要起的作用,我们在各种优秀的篆刻作品中看到上佳作品都具备这两个特点,变化克服了死板,和谐克服了凌乱,既富于变化,又充满和谐。

也就是说,我们在实际的创作中,注意章法,就是注意使我们的作品既富于变化,又保持和谐,这听上去似乎有点矛盾,似乎很难做到,但并不是完全无规可循,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中给我们大致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用于章法上的安排:

1、对入印的文字进行重整:显然,文字素材选定了,在保证规范和艺术性的情况下机械性地垒到印面上,这显然不是章法,我们需要对入印文字进行有机的组织,字与字之间互相的影响,笔画多的字与笔画少的字的分别安排,笔势的向背,笔画的粗细、曲直等可能都需要专门的调整。字法与篆法之后,进行的字与字之间关系的处理,才是章法解决的重点,章法要解决字法和篆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对入印文字进行调整。

举例:吴让之的震无咎斋中的“斋”字与吴大澂的愙斋中的“斋”,都是斋字,都根据印章其他字的要求进行了调整。http://p1.pstatp.com/large/96e0003876a2001cdda
http://p1.pstatp.com/large/96d00038c66fc3d8a0e同是“斋”字,繁简都做了变化。前者为了呼应前面字的线条流畅,保存了所有笔画,后者为了使印面富于变化而简化了字形,使印面变得生动有趣。

2、对印文的位置经营:不但要调整字形以及繁简等因素,还要使这些入印文字在印面上的位置更合适,更精准,更得体,更平衡或者更有趣,这也是单法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入印文字的位置来改变一方印章的章法。

其实,这是章法中很重要的一个调整方式,我们也可以举例来看,比如下面这两方印章,同是白文印内容也相同,但字的位置,各有妙处:

http://p1.pstatp.com/large/96e000389a7a601da68

(赵叔孺 节盦印泥)

http://p3.pstatp.com/large/96d00038dde47c3c1d4

(易大厂 节盦印泥)

同样的白文印,同样的四个字,位置变化,完全不一样,但都生动可喜,前者端庄大方,后者俏皮可喜。

3、虚实关系的体现:除了调整文字,调整文字的位置之处,还可以依照入印文字的内容,字形的差别从虚实、疏密、繁简、对比、呼应等角度入手,这基本上可归纳为虚实二字的调整。

还是举例,比如百度“细朱满白”帖吧的这个头像:

http://p1.pstatp.com/large/970000213648fdb2b61印文只有朱白两字,但朱字以朱文体现,白字以白文体现,二者又虚实相当,实在巧妙。

综上所述,章法要解决的是,入印文字组织结构的方法和原理。其原理是使印章既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从而更富于美感。方法大致可以从入印文字的重整,印文的位置经营,虚实关系的体现等入手。

说到章法,可能就需要说到审美,这又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东西,因此,篆刻爱好者,提高自己的审美势在必行,多看书,多看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多看别人的印章,绝对没错。

(【老李刻堂】之3 图片来自网络)

篆刻学习“突然开窍”的“时间点”

原创 谈艺录 2016-06-27 20:35:34

 

篆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由于需要涉及的知识点多,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会感觉到自己不管如何练,总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甚至有时候,因为看不到自己的长进,自己怀疑自己,最后干脆放弃。

今天来说说篆刻学习过程中,“突然开窍”的那个“时间点”

说说自己的感受:

20年前,北京某杂志社举行一次书法篆刻比赛,我当时学篆刻正在兴头上,但却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于篆刻史、篆刻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完全没有概念,就是蒙着头瞎刻,那天突然在《书法》杂志上看到有个比赛的启事,于是自己就打算参赛了。

http://p9.pstatp.com/large/97000041ec44efcca4e没有老师指导,因为喜欢诗词,决定用李煜的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来做为参赛印的内容,按着词的句子节奏选了石头,一方一方地设计印稿,自“春花秋月何时了”开始,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结合印……就一方方,一刀刀地刻,当刻到最后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我把“一江春水”设计成了细朱文印,把“向东流”三个字,借着石边,只用刀切出了笔画之间细细的间隔,刻之前,就觉得这方印自己的感觉真心好,冲刀出来,石屑粉飞,那个感觉真叫一“爽”。

等到全印完成,钤盖出来,效果真心好(当然,这种好,是我自己认为的好,参赛的结果是拿了纪念奖,跟没得奖一个德形。),我认为这是我学习篆刻以来第一次“突然开窍”。可惜的是,一次搬家,那方石头竟然找不到了。

http://p3.pstatp.com/large/97000041f21faeaee6d后来,自己主动去啃《篆刻学》(邓散木那套和李刚田那套)、《印学史》、《篆刻五十讲》……受益最大的是对印学史的感觉有了,自文彭、何震以来的文人篆刻到元明清及现代的流派印最明确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印宗秦汉”。于是,动手在汉印里下功夫。

找了能找到的汉印一方方地刻,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方“渭成令印”,我自己临的第一方汉印就是这个印:

http://p3.pstatp.com/large/96c00041998108e896d我自己因为第一方临的就是这方印,于是每想起来,就临一遍,自己后来算了一算,仅这一方印,根据不同的临习记录,这一方印,我自己临习了70多遍。

但最有感觉的一次,是给别的印友切磋水印上石,因为印友就在身边,下刻刀时候,自然是有点拘着,但就是这样拘着,就体验了整整一方印全部都切刀完成,一点点切出来,汉印的苍古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等到钤盖完成,真心体验到汉印的美感(当然,也是我认为的美感。)这也是我“突然开窍”的一个“时间点”。

http://p1.pstatp.com/large/97000041f62119d19d6是的,篆刻学习跟书法学习、英语学习和其他技艺的学习一样,有相似的“突然开窍”“时间点”,这个“时间点”让自己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的那个“时间点”。在这个时间点,长久以来困扰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这个时间点上,篆刻的新境界突然在眼前洞开,由此,才进入到新的层次,这种时间点有时自己意识不到,有时意识到,但都弥足珍贵。

这种时间点的到来,往往是长期积累(反复练习,学习,周而复始!),在哲学上,算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而成的“临界点”吧。

愿更多的印友不断的遇到这种“时间点”。

(【老李刻堂】之5,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