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篆刻学习:篆刻没进步,篆书找出路 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2018-04-12 11:37:41)
标签:

杂谈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原创 谈艺录 2016-10-23 19:54:20

学篆刻稍稍入门之后,会被告知,要练篆书,不练好篆书,篆刻就是一条走不出去的死胡同。

前几天在群里讨论很多篆友的临习汉印的习作,因为发布的作品还都在初级阶段,一位水平不错的篆友就提出一条意见说:“其实,学习篆刻的第一年,应当少刻,多写,先练一年的篆书再说。”http://p1.pstatp.com/large/101d00054acbf0c80786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

(《篆法百韵歌诀》首句:奉奏春秦泰,篆来首不侔,楷书里这几个字是同样的字头,但篆书里各不相同。)


这当然是对那些不成样子的习作的一种批评,但我却认为很有道理,尽管稍稍极端了点,稍稍中和一下这个观点,就是,要刻与写同步进行,比如,如果一天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篆刻,那么,也基本应当拿出一个小时用于写篆书。这里的写,不是指写印稿,而是书法角度的篆书练习。

今天说说学篆刻练篆书有哪些好处。

1、识篆

最早的篆刻入门,产生兴趣的最初,很多朋友第一次拿起刻刀,对篆刻一无所知,对篆书一无把握,就是从字库里或者字典里找了想刻的四个字(通常是自己的名字),想尽一切办法给弄到石头上,提起刀来就开始刻了,于是,认识了四个篆字。

篆书因为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实用面,所以,要认识篆书,就成了额外的学习任务,而既然学篆刻,认识篆书好像是必须的基本功,尽管我们每次刻印时,都还是到工具书里查字,但总会在篆刻的过程中认识越来越多的篆字。http://p1.pstatp.com/large/10230005560ec859aea5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
而写篆书书法,会让我们加快识篆的进程。篆书字体至少分三类吧,一是大篆系(包括石鼓文、金文、甲骨文),二是小篆系(也称斯篆),三是缪篆系。三大系列的篆书,在我们的实际篆刻中又各有用处,比如刻古玺印式的,就多用大篆系文字,而刻元朱文印式的,就多用小篆系文字,刻汉印印式的印章,就多用缪篆系文字,加强识别这些不同篆书的能力,至少减少杂用不同文字在一方印里的简单错误,又能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运用不同系族的文字在一方印里进行有机的融合。

练习篆书临古碑帖,临的是纯正的有源头的碑帖,那怕只是一日临习十个字,一年下来3000多字,也基本可以在篆书认别上入门,毕竟《说文解字》里界定出来的部首只有540个,整部说文下来,也不到10000字。虽然每遇到较不常见的字,我们还需要查查工具书,但常用的字,做到胸中有数是没有问题的。

甚至因为临了不同的碑帖,我们还会搞清楚某个字的源流,加深对这个汉字的理解,实在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2、“刀味”与“笔墨味”

篆刻是一边要篆写,一边要镌刻的艺术。

因此,不提刀的作用是不可能的,就算篆书写得跟李斯一样,也不一定能刻印刻到多好,但真把字写到跟李斯一样,对于篆刻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拿起刀来,可能就知道该往那个方向用力,在什么地方停顿,什么时候提刀,什么时候深加重刀等。因为,篆刻更大程度上是“以笔代刀”的艺术,用刀来表现字的笔意的艺术。

不会写篆书的篆友,体会不到篆书书写的笔意,也就不可能在刻某个笔画时体现笔意。

会写篆书的篆友,能体会到篆书书写的笔意,在需要体现笔画书写意味的时候,才真正能够用刀表现出来,刀就是笔,笔就是刀。

赵之谦说:“古印有笔又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就是刀味、石味重了,而见不到笔墨意趣。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是刻印者没有进行篆书学习。http://p3.pstatp.com/large/10200005587d06be77cd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
学写篆书,熟练后,就会在篆刻时刻到笔画转折处知道如何圆转流畅跟随笔意,就会在笔画交叉处明白笔画的先后,进而明确“焊点”如何保留,笔画伸长处应当如何走刀,是一刀纵横奔逸,还是垂露如珠的含蓄,一个宝盖头,左边的一笔和右边一笔的弧度应当如何把握才好等等这些,都是在写篆书熟练之后,才能体会。

一个一味刻印的篆刻人,刻出来的作品“刀味”可能是精致的,但刻到极致,更多体现出来的也一定是工匠之美,而不是艺术之美,装饰美固然也是美,但距离一个篆刻人对自己的艺术美的追求目标,差好远。

真正想要使自己的作品“刀味”与“笔墨味”并存,仅刻是不够的,一定还是要“篆”起来!

3、创新

不想刻出绝妙的篆刻艺术作品的篆刻人是不存在的。因为篆刻的实用价值越来越不再为人们重视,我相每一个现代的篆刻人,都是想要刻出好作品的,甚至希望自己成名成家。

那我们来数数近代的这些名家们:

最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名家是邓石如,因为篆刻史从他开始“以书入印”,或者“印从书出”,他的篆书水平直接使他成为一带开风气之先的宗师人物;吴让之守着老师邓石如不放,苦练篆书,使自己的篆刻与师齐名;赵之谦不仅篆书写得好,甚至又研究了秦权文字、鼎彝款识、砖瓦陶文,另成一代转师多家的篆刻大家;黄牧甫不仅篆书写得好,又把吉金文字钻研了个遍,又成一代大家;吴昌硕我们总说人家是写意派大师,我们一定要记得吴大师在篆书、特别是在石鼓文上的潜心修行;齐白石面貌独立,如果不是篆书过硬,又在《天发神谶碑》另有见地,怎成近代名家……http://p1.pstatp.com/large/102000058aba99faba18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
我们把邓石如以后的大家一个一个列出来,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家,是因为他们有自家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基于他们篆书书法的造诣。正因为习临诸帖,时日长久后产生自家顿悟,最终独出自家新意,最终由这种新意入印,遂成一代崭新印风。

篆刻人想有点成就,下苦功夫,写篆书吧。

(【老李刻堂】之8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篆刻没进步,篆书找出路

原创 谈艺录 2017-07-27 10:39:49

接触了很多的篆刻爱好者,据说临汉印,临名家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总觉不出自己的进步来,正好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叫《书画没进步,篆书寻出路》的文章,就着这篇文章的体系,跟着篆书学习这一方向,我们也说几句:

如果把甲骨文也归入篆书(其实本来就是)的范畴,那么,中国的文字与书法都起源于篆书,由这个角度说,要解决任何与文字和书法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向篆书找出路。

篆书,在我国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书中,位居首位,充分说明了它与其他四种书体的关系。其他四种书体由篆书衍变而来,从中可看出篆书在中国书体发生、发展中的首要地位。因为文字亦由篆体文字发展而来,“六书”体系之下,造字方法造出来的最基础的字,也是篆体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这决定了文字的初生的原生态美,中华民族的原生态审美,从篆书发源。

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绘画中石头用飞白笔法,树木如古籀文笔法)。可见篆籀用笔与传统绘画密不可分。因此,要分析中国书画(应当包括篆刻)发展变化,首先应该对篆书书体的来胧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何况,篆刻最原始的素材是篆书文字,学篆书成了题中应有之义,不用解释。

起讫干净

篆书是我国一种最古老的书体,不像楷体字有“永字八法”的变化,其基本组字的方法,仅有“点、直、弧”三者。大多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这跟篆刻中的方圆兼济是相通的。但在方圆交替之中,篆书最大的气质特征是“起讫干净”。

大篆刻家赵之谦在总结自己一生的书法体会时说,他书法中最大的困惑和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在“起讫不干净”,他私下认为,如果解决了起讫干净的问题,他的书法水平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准。

我们看赵之谦的大部分作品,比如:

http://p1.pstatp.com/large/31c40004d2ee3b252b07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

(赵之谦刻“赵撝叔”)

http://p9.pstatp.com/large/31bf00036871acffa2c1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

(赵之谦刻“餐经养年”)

我们可以从以上两方印看出,不管是“赵撝叔”的圆起圆收,还是“餐经养年”的方起方收,赵之谦都力求将笔画线条交待的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甚至赵之谦一生追求的中锋深刻,也都来源于他在篆书中“起讫干净”的书法心得。

再比如,我们看邓石如的书法:

http://p9.pstatp.com/large/31cd00007e127fdd3a91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

(邓石如的篆书)

每个字的起收都在安静的一笔一画的书写中做到了“起讫干净”,就算落款中的行书,也在安安静静的粘连,这是整幅篆书的气息决定的。这当然直接影响他的篆刻作品:

http://p3.pstatp.com/large/31cd00007e1094bb3add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

(邓石如刻“印禅居士”)

有很多写行书,写草书的书家篆刻始终不过关的原因,大致也是因为“静”不下心来,因此,印面上的文字就“净”不了,自然,也就得不了赵之谦所说的,“息心静气,乃得浑厚”了。

http://p3.pstatp.com/large/31c700033d88bd565079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

(赵之谦在边款里赞吴让之“息心静气”)

赵之谦在刻这一方印的时候,他自认为他也是做不到息心静气的,但纵观《二金蝶堂印谱》,起讫干净,息心静气始终是赵之谦的篆刻面目,他自己在“沈树镛”的边款里特别标明“汉铜印中最安静者。”其实,正是这种安静之气,最终演化成了赵之谦篆刻作品的书卷文人之气,也成为赵之谦印章的最可宝贵的气息。这种气息,当来源于赵之谦对于书法的“起讫干净”的追求。

如果起把篆刻学好,习得篆书的这种“安静之气”,是很重要的。

形体匀称

篆书结字多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就是我们在教学帖中不断讲到的“匀空”)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对称与匀称是篆书特有的书法特征,而篆刻又是衍生在篆书书法的基础上的,久习篆书,这种对称和匀称的中国原始审美特征会潜移默化到篆刻人的基本审美之中,从而使篆刻水平得到提升。

我们临汉印,特别是汉玉印中的优秀作品,笔画的粗细匀称其实也来源于这些作品在书写印稿时较高的篆书水平。仔细体会,玉印中的篆字最开始也是“写出来的”。

http://p3.pstatp.com/large/31bd00007c2ecda2a913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

(汉印:和福)

http://p3.pstatp.com/large/31c7000341a6a283b8f6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

(汉印:魏嫽)

中锋书写

很多朋友说,写篆书难就难在运锋,其实,不管是那种字体的书法,都是对于笔锋的调度,书法高人是“八面出锋”的,画家画一棵树,树干上的枝条,也是向八面伸出的,米芾称自己写字是“刷字”,但他仍是“八面出锋”,毛笔在他的手里,控制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http://p1.pstatp.com/large/31c40004d7eac50b1cd7篆刻入门:练篆书的好处" />

(吴让之篆刻作品中刀锋的运用)

当代篆刻家韩天衡在论及吴让之的刀法时,也说吴让之的刀锋是“八面出锋”的,刀角,刀刃,刀背,各种刀法,混合运用,这也是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韩氏现在的鸟虫印章,如果仔细观察,当也能看得出他对刀锋控制的精到。

而篆书的练习,重在笔锋的调度,初习篆书和一个篆书老手对于篆书中笔锋的调度会有不同的心得,这些心得必然毫发毕现地体现在篆刻作品上,笔锋调度得宜的篆刻作品当然气息生动,反之当然呆滞无味。

厚重古朴的圆笔直管中锋,运笔时管在前行,毫在后随,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篆书书法训练中锋同时也会为其他书体的书写打下很好的基础。 篆书的基本笔法以中锋为主,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每一个爱好和从事篆刻事业的人,都应当练习篆书并体会中锋用笔对于印面的影响。

结论:篆刻没进步,篆书找出路邓散木的《篆刻学》中给篆刻学习者列出了好大一堆篆书学习作业,初看不合理,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单攻篆刻与书法篆刻同时学习的篆刻学习者,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在作品上的区别是明显的。因此,篆刻如果最近遇到了瓶颈,到篆书里找找出路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

(【老李刻堂】之174,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篆刻评论】书法对篆刻的作用


 

石印山民

分类: 篆刻文集

    篆刻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篆刻是一门和书法关系很密切的艺术,准确地说和篆书紧密相关(当然也有个别是以隶、行、楷、草甚至印刷体入印的现象,但那是特殊个案,非主流)。书法是篆刻的基础,此话不假。
    一个刻者首先应是一个书者,不一定要求做个各种书体都全面的书法家,但篆书基础肯定是少不了,甚至可以理解为篆书和篆刻是“鱼水关系”,掌握篆书技法的人在篆刻时可以更容易“如鱼得水”,因为刻过印章的人都知道,刻一颗印,首要的事就是篆法的线条表现和章法的分朱布白,这两者都和篆书有密切关系。刻印的人篆书基本功扎不扎实,在印章上会直接体现出来,比如线条,比如章法,没练过篆书的,往往线条或板滞僵硬,或软绵无力,了无生气,或粗细无度,缺乏线条的美感。这在篆刻初学者中较为常见。
    我总认为,篆刻不是急于求成的事情,需沉得下心来,学刻印前应该先练习篆书,打些基础,然后动刀刻印,就会心中比较有底,比较从容。不学篆书直接刻印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开始兴趣很高,而且刻得看起来也有模有样,但刻到一定程度,就会觉得力不从心,无法突破,而且所刻印章“不耐看”,这其实和篆书基础不扎实有很大关系。
    小篆是学刻者练习篆书最合适的字体,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由宰相李斯在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和“籀文”(俗称“大篆”)基础上衍变而来。小篆形体修长,字形工整,结体匀圆,以及它的中锋用笔等等都对篆刻非常有益。比如《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等都是不错的学习小篆的范本。
    我们通常所称的大篆主要指籀文,实际上大篆范围要广得多,包括甲骨文、金文、诏版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都可以归入其中。大篆由于范围广、变化多、形体多样、风格不拘而成为丰富篆刻风格增加变化的重要领域,尤其是进入近现代,大篆的自由和多样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刻者进行研习,并从中找到突破以形成独特风格,最出名的莫过于吴昌硕篆刻取材于石鼓文了。进入现代后,这种现象则更为普遍,这应了一句话“越是远古的,就越是现代的”。
    值得一提的是,缪篆作为在形体上更接近篆刻所需的字体,或者说为了刻印而对字体做了相应增减曲绕的字体,研习缪篆可以从形体变化和章法布局上给篆刻者提供很好的启示和帮助。但缪篆的不足之处是形体呆板,过于方正,线条缺乏变化,学印者虽可从缪篆中汲取篆刻所需的字形变化的营养,但对刻者掌握篆书技法帮助较小,所以不一定要实际练习缪篆(缪篆如果作为书法种类也很难找到范本),但了解是必需的。(文/石安)

 

【篆刻评论】书法对篆刻的作用

图:秦代《峄山刻石》,小篆

【篆刻评论】书法对篆刻的作用

图:西周《散氏盘》,大篆

【篆刻评论】书法对篆刻的作用

图:西周《石鼓文》,大篆

【篆刻评论】书法对篆刻的作用

图:近代吴昌硕临习《石鼓文》,大篆

【篆刻评论】书法对篆刻的作用

图:清代桂馥编著《缪篆分韵》,是学习和了解缪篆的经典材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