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篆刻入门:涂黑印面就奏刀,真的好?自学篆刻的难点”?

(2018-04-14 15:40:52)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篆刻入门:涂黑印面就奏刀,真的好?

原创 谈艺录 2016-12-07 17:10:31

篆刻学习路书法绘画学习一样,最开始大致都从临摹开始,篆刻临摹又因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所以临摹似乎更具有工艺性,比如,印稿上石这个问题,究竟应当如何解决,就是个问题。

第一种方法:反写上石

有的说,反写上石最正宗,最靠谱,最高大上。如果你不是反写上石,最终就会沦为下流俗手。

但试想,让开始临摹的新手,拿起毛笔来,就把印稿内容反写到石头上,并且能够跟原稿尽可能的接近,这显然,太难为新手们了!

马上就有朋友跟我说,不能反写上石,是因为没有把篆书练好,等篆书练好了,对毛笔控制精到了,就能画出来精准的临摹稿了,所以先去练上一到三年的篆书吧,于是篆刻学习先从书法学习开始的理论又开始了。而我认为,从在宣纸上写篆字,到把篆字反写到石头上,固然有一定的联系,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但要一个新手拿起石头临汉印时,却要把汉印上的内容精准地反写在石面上,初学者会因此产生畏难情绪。http://p3.pstatp.com/large/127f00044c996406308e

(对着镜子里的印蜕反写上石)

因此,我认为,反写上石是需要一些条件并且需要区分场景的:

1、有书法功底。对篆书(包括大篆、小篆、缪篆)都有一定底子,拿起笔来,不管是凌空书写也罢,还是在印床上、手上垫点东西写到石头上,这都可行,对于初期的新手,这种场景也很少出现,初学者篆书水平高的并不多见;

2、反写上石最好用于创作,对于初期的临摹并不好。因为既是临摹,大都是要临得跟原稿“似”,不管是形似还是神似(通常是先形似,才谈到神似),而这种“似”,并不是操作者篆书水平高就一定能达成的,甚至会因为你有较高的篆书水平,而保留下一些固有的书写习惯,恰好与原印不相同,因而影响临摹效果;

3、把篆书的学习跟篆刻区别开来,当成两种功课,书法用以提高用笔和领会书意,篆刻用以学习章法和刀法,学习在石头上经营位置,两者完全可以并行。

得出来的结论是,对于初学者,不要担心自己不是反写上石,就觉得低人一等,只要你临得像,临得好,是不是反写上石,都是好的临摹作品。

第二种方法:水印上石

这一条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大致用墨在纸上写了稿子,然后用清水渡稿到石上的法子,也就是水印上石方法,这通常被认为是最正宗的上石方法。因为例如陈巨来等等大师都是这样的法子上石的,这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余下的复印稿洗甲水上石、风油精上石、印稿的复写纸上石就被很多人骂为不学好,不走正途,甚至因此就从此走上了一条没落之路了。我认为这是不公道的。

1、为了保持兴趣,最初拿现成的复印印蜕上石,无可厚非,至少这样可以使练习刀法的目的达到;

2、再进一步,从原印稿上用毛笔钩描出来的印稿,再复印上石,同样是经过了书法和笔意以及刀法考量的思考的,只是工艺上与清水水印上石有所区别罢了,这也同样无可厚非。在这一点上,因为同样有书写过程,清水水印上石并不比风油精、洗甲水、复写纸更具有贵族血统,更高人一等,说白了,不过是上石。比如《篆刻津梁》的作者邹涛,就提倡洗甲水印上石,而《元朱文印技法解析》的作者鞠稚儒就提倡复写纸上石,这些人也都算是篆刻大家。去西天取经,过去需要师徒四人十万八千里,现在,可能一个Email就解决了。

3、重点问题在于,不要因为有了新的上石方法,就忽略了篆书练习,忽略了原印蜕里笔意、刀法、章法的认真思考和仔细考量,这才是重点。http://p1.pstatp.com/large/127f00044d93b9e7f9de

(重点是这方印稿,你思考过了)

http://p3.pstatp.com/large/127e000619f07ca7f5d8

(对不清楚的上石效果再补墨)

第三种方法:涂黑了印面直接刻

大部分新手对拿起刀就在涂黑的石头上开刻的高手崇敬之至,敬仰之情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当然,涂黑就直接刻,一定是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达成的功夫,有这样功夫的人,至少是高年级的学长,值得向他们学习。

但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解析:

1、因为涂黑印面直接刻的,这种刻法,是不是适合临摹?我之所以打上问号,是因为在直接刻的过程中,考虑了某个笔画的位置,很可能失去了字的粗细,考虑了粗细,又有可能失去某个偏旁的位置,考虑了某个偏旁的位置,又有可能失去了整个字的笔意,好不容易粗细什么都解决了,又失去了原印的刀法、章法特征……这是直接涂黑就刻的新手经常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涂黑就刻的高手已不是问题,但对于新人,这些问题是必然的问题。

但也正因为涂黑直接刻的难度大,真正掌握了,似乎对于篆书的掌握,篆字的位置经营都有好处,但初学者很容易因此耗费更多的精力在位置经营上,忽略其他因素,因此,临摹初学者似乎不适宜涂黑直接刻,而临摹时涂黑直接刻有一定水平的高手,又需要注意整方印的气息。

2、涂黑直接刻非常适合白文印创作。大致涂黑印面直接刻的白文印,刻印者对印面内容,选字选篆、冲刀切刀,聚散疏密大致是心中有数的,胸有成竹而画竹,像打好了腹稿的文章作者,气息贯通,一气呵成,怎么看怎么舒服,这是胜在气息。但直接刻也会因为是直接刻而失了工稳,因此,这也是个辨证的问题,要看创作者需要得到什么结果。

3、朱文印不建议涂黑直接刻,特别是元朱文。用涂黑直接刻的方法刻元朱文,那需要多精确的刀法啊,如果真做到了,我觉得是大神了,但这种大神,怕还没有出现过。

涂黑直接刻的方法,对于刚刚迈进篆刻大门的初学者并不合适,或者说,这种方法会让初学者绕远路,是事倍功半的。

http://p3.pstatp.com/large/127c0004889ab6e28dbe

(涂黑直接刻也很流行)

综上所述:临摹的上石问题,以更清晰准确地把源印蜕上的内容精准地移到石面为上,至于用什么方法,新手完全可以自家考量一下,并没有高下之分,不必觉得现代化的东西离经叛道,也不必觉得古老的东西笨拙守旧,怎么上石都好,关键在于适合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拿了印稿,直接复印上石的,需要加大力度补篆写印稿的功课。而篆的功夫,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还是加紧练篆书最靠谱。

(【老李刻堂】之105,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自学篆刻,会遇到哪些“难点”?

原创 谈艺录 2016-12-09 19:26:55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过篆刻是适合自学的,甚至我当时还说,我是专门来给自学的篆刻爱好者摇旗呐喊,加油鼓劲的。但很快就发现,完全闷着头自学的方法,很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不足以在篆刻自学的路上再进一步,我们估且把这些问题统称为“难点”,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是,把这些“难点”找出来,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篆刻学习的个性

学习篆刻首先要明白一个前提,就是篆刻这门艺术,它是一门“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

我一般不爱用比较复杂的概念或名词,但这个“认知复杂性”名词似乎绕不过去,先找例子解决它。我们说,人们的有一些活动相对认知复杂度较低(并不绝对,任何活动也都相对复杂),比如下象棋、打篮球、汽车驾驶,背单词……这些属于相对“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而“认知复杂性”高的如写作、企业管理、销售、绘画、书法、篆刻等。

相对“认知复杂性”低的活动,则通过我前两天说的“刻意练习”,一门心思沉下去,进行重复的、单调的练习就好,而篆刻显然不是这样,它更复杂。

http://p3.pstatp.com/large/12d6000081c565cc83c1

(篆刻自学,也有“难点”)

二、会遇到的难点和解决办法

既是难点,我们就不再说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到的事情,比如,临汉印500方,临流派印500方这样的事,这些做法对学习篆刻很有必要性,去做就好了,今天要说的是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难点”?

难点1、没有程式化的学习方法。

学篆刻不像我们学习数理化,有一些公式可以背诵,有一些表格可以记忆,我们把篆刻中需要学习的内容都列出来(这个系列的上一篇文章已经列出,具体见我的微信公众号:三个小布丁),已经是一件非常难以完成的工作了,而要把这些东西再加以精细的编码,让它固定下来,公式化,条理化,精细化,更是难上加难。

篆刻学习者每个人的审美各不相同,艺术门类中又大都是跟审美相关的学习,张三认为极美的,李四可能认为并不怎样。这就导致篆刻的学习不可能找到准确的结构,或者构建相应的模型,很多的相关知识并没有确定的唯一性,也不可能模式化。

解决的办法:既然没有模式,唯有“用心”二字,”刻意练习“一法。

举个例子:大篆刻家吴让之,可能名声上不如他的老师邓石如大,但后来有许多大师认为,要学邓石如,可以从吴让之入手,比如吴昌硕就说:“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什么意思,要学邓石如,不如直接从学习吴让之入手。韩天衡老师也说“……故后之宗邓者大抵以吴为师”。我们知道,吴让之步入印坛的时候,邓石如已经去世,吴让之为啥有这样的成就,他为啥就成为邓石如派的代表呢? 答案是,吴让之虽然没有拜师,但他自己非常“用心”地学习了汉印,学习了邓石如。http://p3.pstatp.com/large/12d70000c8830187f54d

(吴让之“观海者难为水”)

吴让之在他的《吴让之印存》里说:“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学篆刻从小就开始了,十五岁的时候见到汉印,“悉心”摹仿十年,有人说,“十年”最重要,要我的理解,“悉心”也很重要,而且恐怕是关键,因为不用心的十年,怕顶不上用心的一年。http://p3.pstatp.com/large/12d900025de339424829

(吴让之“逃禅煮石之间”)

吴让之到了30岁之后,“始见完白山人印,尽弃其学而学之”,30岁才接触邓石如,于是虔诚地放弃以前所学的东西,专心学习邓石如,注意,这时要学习吴的尽弃其学的虔诚劲。

尽管同时代稍晚点的赵之谦看不起吴让之的墨守成规,但吴让之还是邓派杰出不容置疑的篆刻家。吴让之成功在他的“悉心”的虔诚劲,和刻意的、足够次数的重复练习。

没有公式和周期表,也不用背公式和表格,就是“用心”,“刻意练习”!

难点2、同学、榜样和导师

其实这个知识其实属于教育学领域,但既然是“学习”篆刻,就提一下。

一个人,学习某项技能或学问,如果有同学,就学得快,因为在人的心理上,不由自主地要跟同时学起的人比较,比较他人的好坏,判读自己的得失,虽然大部分学校说,不排名次表,会刺伤后进的“幼小心灵”,但实际上,排名次这种方法,极有利于培养出尖端优秀的人才,人的心理深层属性里,比较心是基本属性,不以意志为转移。http://p9.pstatp.com/large/12d70000c9dd3eb62d9c

(人在同学和老师跟前,成长的更快)

为什么有同学这样重要?

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遇到问题,这些问题又有很多是共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横向的同学之间的比较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在纵向的自己跟自己比中并无法解决,甚至这些问题,在纵向的自我考量里,根本就发现不了。

当然,这是我建了学习群之后,并陆续聚拢了一大批篆刻爱好者之后才清楚地意识到的。

那为什么榜样和导师很重要?

篆刻是实际操作性较强而内容又非常庞杂的一门艺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有太多的碎片化知识,这些知识如果全靠自己摸索,势必事倍功半,有个导师,会走很多近路,当然,好的老师会带领走好的近路,差的老师会领着走差的“近路”。一些篆刻基本的、模式化的工艺知识,比如材料的选取、临摹样本的选择等,有个老师不仅少走弯路,可能顺带也能少花点钱。

找不到导师,找个榜样偷偷跟着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有一部分学习者能自我纠正自己的错误,但大部分学习者不能自我纠正,或者意识不到错误,这时候,需要导师的指点,有时只是一层窗户纸,可能要学习者摸索很长时间,而榜样或者也有老师不一样的作用,就是榜样“更可供追赶”,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解决的办法:

既是自学,又谈到同学、榜样、导师,是不是太奢侈了,赵之谦年代要找吴让之切磋一下,远隔山水,不易达成,而现在有了互联网,找到同样爱好篆刻的同学并不难,篆刻学习群也很多,在第一条的基础上,找个好点的学习群加入,就是不错的方法,既然是群,大致里面就会有不错的同学,也会有不错的导师和可供学习的榜样。

难点3、难度适中的课程

一年级的小学生让他学微积分肯定是会难为死的,因为难度太大;大四的学生让他学1+1等于几又太容易。

学习篆刻的道理一样,从学习如何列出清单购买材料到刻回字,刻连接,刻单字,临汉印、临流派印这样的课程中同样有不少的学问,我前一段时间列了个学习汉印的课程表,大致说500方汉印临完,汉印基本可算过关,来问我要这500方汉印的印谱的人就比较多,可见,难度适中的课程很重要,很多人在这里跌倒了,再也站不起来。http://p3.pstatp.com/large/12d70000caeeb1850cd8

(难度适中的篆刻课程很重要)

我见过某些导师带学生,导师喜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印”风格,于是,他指导学生时,就让学习者从这些印入手,可能导师的篆刻水平比较高,但这样的课程并不合适初学者。

我提倡从工稳一派的汉印入手,并且列出了500方汉印的学习课程表,遵循的是循序渐进、难度适中的原则,中间或者会有难度的起伏,但这其中的难度一定是适合篆刻发展史的难度起伏,是有来源的,也尽量基于有利于篆刻学习者掌握规律这个出发点。所以,有朋友提出来为啥不列一些将军印来让临摹,我回答说,还不到时候。http://p3.pstatp.com/large/12dc00014ddcbf5294ec

(将军印对于刚上手的初学者并不合适)

难度适中的原则是既要保持兴趣,又要通过努力才能达成,学习者每次者踮着脚尖去努力,成长的会更快。

解决的方法:目前除了关注我这一系列文章,我暂时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课程,因为大师们都不愿意放下身段,所以很多课程并适合自学者。要不就是让学生们自己领悟,要不就是课程细节太少,没有密度;要不就是引用一堆文言文,很多初学者并看不懂;当然,也有一部分是连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的文章,那就更不适合初学者。

难点4、隐性知识的学习

开头说了,篆刻是一门认知性复杂的活动,这门艺术必将涉及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或者是没有总结出来理论,或者是整理起来难度太大,无从整理,再或者,是需要一定的场景和学识才能领悟,总结出来了也没有用。

那么,对于篆刻自学者来说,如何学习这些隐性知识,就成了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通过很多人的努力,越来越少了,因为互联网发达,网上各类的篆刻视频越来越多,各类讲座也越来越多,以前不知道从何学起的很多隐性知识,比如水印上石,比如墨稿的处理,比如刀法的细节,比如边款的刻法等,都陆续渐渐显性化,变得“看得见”,甚至“摸得着”了。

举例子,仅从技法角度出发,篆刻的字法、刀法似乎较好整理,于是很多文章里整理得很细,甚至篆法、章法这些过去被“神秘”化了的“不传之秘”,也陆续被很多名家按条条列出来了十几二十条来,依照这些整理出来的内容,大致过去“秘而不传”的许多隐性知识都渐渐显性化了,掌握起来方便多了。

但仍然有一些隐性知识,无法言传的隐性知识,可能需要学习者领悟,体验。

比如,元朱文的焊点究竟要如何处理,刀如何立,如何旋转才能出来正确的效果;边界的残破难道就没有章法可循,如果有,哪里该破,那里该留?传说的“屋漏痕”和“折钗股”如果要表达清楚,用什么样的语言能说得一清二楚……http://p1.pstatp.com/large/12d90002612820a3a146

(屋漏痕)

解决的方法:

这个难点的解决方法似乎只有增加个人的见识,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

(1)见足够多的名家或汉印印面,临摹更多的优秀作品,不停地读印,不停地学习篆刻学科内的知识;

(2)学习篆刻相关学科的经典内容,比如绘画、建筑、文学作品、书法、音乐等;

(3)多多观察生活,体察人情世故,增强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和悟性。

在这一条上,我能做的工作,就是多给大家推荐好的内容,至于生活的体验与观察,则是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了,谁也代替不了谁。

以上两点,我大致把篆刻自学大致的“难点”梳理了一下,也尽可能地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希望对篆刻自学者再鼓点劲吧,因为篆刻实在是比美食更有“嚼头”的艺术门类,值得花点心思学习。

(【布丁说篆刻】之2,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