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临摹汉印的正确姿势,要把汉印作为终生学习的老师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
篆刻入门:临摹汉印的正确姿势
春节真是个好节日,平常忙于工作的群友们一下子多出来好多时间用于篆刻学习,甚至有的群友在春节放假前买来好多石头,打算过一个以“临汉印”为主题的春节。但直到昨天,问到春节期间临汉印的成果时,大家还理不出来个头绪来,似乎“临汉印”仍未入门。
印宗秦汉,不临汉印,基本学不好篆刻,这似乎是定论,大家也认可,但是,究竟如何临汉印,汉印正确的打开方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成了眼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前一段写过“从技法角度说临汉印”等文章,现在想来,说得太微观,不足以解决这个大问题,今天春节过完,连元宵节也终于过去,节算过干净了,我继续我的《布丁说篆刻》系列。既然要接着写下去,那首先还是解决最迫切的问题,那就是汉印临摹的正确姿势的问题。
临汉印正确的临摹不是闷着头一方一方地临就行了,还要注意一些方法:
1、从书法学习的角度入手去临 ;
2、从历史发展源流的角度入手去临;
3、从学习态度的角度入手去临;
4、从篆刻的规矩入手去临;
5、从文字学的角度入手去临;
6、循序渐进临摹。
一、从书法学习的角度入手去临
打从邓石如起,“印从书出”的思想渐渐深入所有印人的内心,写不好书法,篆刻就刻不好的言论让很多不愿学书法朋友挡在了篆刻学习的大门之外。“印从书出",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学汉印之初不能把汉印体系的篆刻操作跟一般的小篆书法练习混在一起,原因很简单,汉印里用的篆书不是小篆,小篆的用笔特征,在汉印中较少有笔势的指导作用。
http://p3.pstatp.com/large/16c50006ae949f8d21b9
(王福厂的《说文部目》)
很多朋友提到练小篆,就会提到王福厂的《说文部目》,这当然不错,因为那540部的部首练下来,过万汉字的小篆写法基本都可以掌握到,这对于篆刻后期的元朱文的学习好处很大,但真拿写小篆练出来的功夫用来刻汉印,显然要走弯路,哪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是练汉印上用的缪篆同期的汉篆文字,比如《袁安碑》《袁敞碑》,当然了,这两个也是小篆,汉代的小篆,但字体体格近方,笔法稍掺隶意,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而这些时代特征肯定也集中反映在汉印中,写这两个碑,当然有利于学汉印,还有《祀三公山碑》碑文用字直接就是”缪篆“,也正是汉印所用文字,学学这个碑,当然也有利于摹刻汉印。http://p3.pstatp.com/large/16ca00030bf9addd06c5
(《祀三公山碑》)
写到这里,布丁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从提高篆刻水平摹刻汉印角度出发学习书法的话,要从学这些汉代碑刻入手,不能从没有汉代特征的小篆入手。这是临摹汉印的最重要的一个入手点,也是关键点。即从书法角度入手学汉印,一定要选对碑帖。
这个切入点再留往深处挖,汉印文字书法最好的获取方法也并不是临汉篆的碑刻,而是直拉拿起毛笔写汉印上的字,“写”印稿,而不是“画”印稿,“画”汉印印稿固然可以得到位置,章法,但却得不到汉印文字的书法神彩,得其形而失其神,而“写”出来的汉印印稿最终成印后一般可以形神兼备。临汉印时,多写印稿,加大练习量,多见识汉印上的缪篆文字书法,而不是把汉印当成一幅画去描,得到的精神会更多些。这是快速临得汉印精神的窍门。
二、从历史发展源流的角度入手去临
汉代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四百零五年,算是较漫长的历史时期,其间,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印风格并不统一,后期印的很多特征,是前期印的特征不断演化积累而来的,那么,做为一个汉印临摹学习者,最好的办法是沿着汉印的发展脉络,先临前期的,再沿着时代沿革不断引入后期印章的临摹,既附合印章的发展规律,又同时便于掌握汉印的断代时代特征,一边学习篆刻,一边学习汉印,一边注意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对印章产生的细微影响,则更容易抓住这些特征,从而在印章的临摹中体现出来,临摹更易取得成绩。http://p1.pstatp.com/large/16d000007d4b0a1853a0
(西汉早期的“文帝行玺”)
http://p3.pstatp.com/large/16c3000486b7457eb3d5
(西汉中期的“邓弄”)
http://p3.pstatp.com/large/16c30004870535742525
(西汉晚期的“”校尉之印”)
http://p1.pstatp.com/large/16c50006db8e30e776c8
(三国时期的“虎威将军章”)
http://p3.pstatp.com/large/16c3000488941267ab34
(晋“禆将军章”)
http://p1.pstatp.com/large/16c300048921efdb0776
(晋“牙门司马”)
如上面这些图,不同时期的汉印面目并不一致,学习者一定要沿着时代发展脉络,拣出其中工整者一方一方地临下来,则,篆刻刀功也好,字法也好,都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从学习态度的角度入手去临;
都说后期的元朱文赵叔孺一脉特别是陈巨来的印是一丝不苟的,而其实,打从临汉印开始,学印者就就应当确定自已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我说过,汉印制度承继的是秦制,因此严格而苛刻,这当然造就了汉代印人及匠人,在写印稿及制印时的严谨风格,因为不严谨可能会获罪,甚至有可能会丢了小命。
印起源于信物,诚信,因此本身就有其天生的严谨属性,比如我们现在去银行的各种支票,花纹、印章都需要严格的准确才有效力,在法律约束下的汉印自然是更加谨严得要命。
对于学习临汉印,则,大小,文字占位,残破等,都需要临习者认真体会揣摸,其实就一句话,就是在学习汉印之初,就要奠定自己刻印的习惯:认真的,一丝不苟的习惯。
四、从篆刻的规矩入手去临
为什么新手没有临过汉印的人,张手开刻之后,有汉印基础的人会一眼认出来,原因就在于没经过汉印基本功打磨的篆刻新人很多多篆刻的基本规矩都不懂,而这些规矩却可以从汉印中学来,比如经典的印面字序这件事,汉以前的印面文字基本是不固定的,即便到秦时法规严苛之时,印面的字序也没有确定下来,仍然有别于今天我们通常的读序,比如,http://p3.pstatp.com/large/16c60001e46ff76e9327
(右起横读铺印面文字“中司马印)
但是到了汉印中,印面的文字读序基本确定为我们现在常用的右起竖读和回文读法两种:
http://p3.pstatp.com/large/16cc00030fdc00658627
(右起竖读的一般字序)
http://p3.pstatp.com/large/16c60001e98719931757
(右起回文字序)
学汉印,这些基本的规矩一定要学会、掌握。虽然,看起来这是很小的事情,但正是这些小规矩形成了庞大的汉印印章体系并影响到今天,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小规矩,积累下好的创作习惯。甚至在以后的创作中结合章法等元素,构建出更好的印面文字结构。
五、从文字学的角度入手去临
之前写过一篇《学篆刻必知:缪篆》的文章(具体可以参见我的公众号:三个小布丁),详细说明过汉印所用文字与古玺文字、元朱文印文字体系的区别,而中国篆刻学习,必定与文字学知识绕在一起,区隔不开,因此,学习汉印时,一定要知道汉印的缪篆是如何由大篆一步步演化而来的,知道演化规律,就可以更好的常握缪篆的书写规律,了解它的结体与笔画特征,从而导自己刻印的创作实践。
六、循序渐进临摹
学汉印重要,这是确定下来了的事情,可是,从哪一方开始临,似乎并没有一定之规,但我以为最好的方法还是由浅入深,从工整的两字印开始,最终四字印,五字印,多字印,毕竟字越少,需要控制的印面元素就越少,对于初学者就更容易掌握。
http://p1.pstatp.com/large/16cc00031310fa942b3a
(两字汉印”和福“)
http://p3.pstatp.com/large/16ca0007a12c28e60a5c
(四字汉印”三封尉")
http://p1.pstatp.com/large/16c70000dd68715dac1c
(多字汉印)
当然,那些一上来,从难处入手的人也有,但对于新手,似乎并不合适。
(【布丁说篆刻】之10,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篆刻入门:临汉印三个多月了,何时才算完成?
篆刻入门临汉印,基本已成定式,因为篆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创作原则、创作方法都包含于汉印之中,流派印又都根植汉印,临汉印是抓住根本的做法,是“取法乎上”上的做法,这样做不会沾染流派积病,是正路。但最近在群里听到一些朋友讨论说,我都临汉印了三个月了,何时才算个完呢?http://p1.pstatp.com/large/f7700084efbb43fd989一问大家,好像不只一个人有这样的困惑,临汉印,一方一方地临下去,越临越像了,越临越有味道了,那么,何时算个完呢?
前面三篇,我分别将临摹汉印结合技法中的篆法、章法、刀法做了逐个说明,似乎不必更多废话,但似乎还有一点更重要的要说。前面的技法都是“招式”,今天说的是“内功”。
当年看电影《少林寺》学了一句话:“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今天我们说,学汉印,最最重要的是打下篆刻的“内功”。
那,汉印的“内功”是什么?
是汉印严谨的规矩,庄严、博大、厚重的气象。
特别是规整的汉官印,字法、篆法、章法、刀法都严谨到一丝不苟,而这种一丝不苟的规矩,包含在汉印朴实、从容的气质中,这种气质跟做人类比的话,是人的贵族气,是不屑于苟且的大气。
http://p1.pstatp.com/large/101d0004513b26f663e6
(汉印:启桓,汉玉印匀齐的空间,规整的线条)
http://p1.pstatp.com/large/f7a000565b4ed3895f0
(汉印:和福,汉玉印流畅的气息,安祥的神态)
这种大气不可能被功利心极强的人体会。有的临摹汉印的篆刻人,临汉印抱的心态就是:我今天临了一方汉印,马上就能有用处,马上就能给我带来多少的收入,马上就能“学习致用”,这是强烈的功利心,在这种强烈的功利心驱使下,临摹汉印是不可能静下心来的,不安静,什么养份也吸收不过来。
所以,临汉印,最重要的是走进规矩,学会规矩。否则,才华横溢的华丽招式之下,很可能是内功匮乏,气象浇薄,小家子气。太多的篆刻人没有走进规矩,就想着走出规矩,想尽办法逞智弄巧,殊不知,大巧若拙,汉印中的朴实美,本就包含大匠之巧。
http://p9.pstatp.com/large/f7700084127c3cb1968(汉印缪篆的方正劲挺,缪篆的多姿多态)
汉印的入印文字缪篆,可以说,至今天止,缪篆仍是最重要的入印字体,特别是白文印,那么,临摹汉印,见识更多的印面,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更多的缪篆写法,在相同字入印的不同写法上学习到缪篆的变化规律,也因此提高了不同创作需求情况下的配篆能力,甚至也提高了字典中没有本字的造篆能力。既方方正正,一身正气,又融合于不同印面,通达变幻。就算在元朱文应用小篆入印时,变化方法也可以在缪篆这里找到点方法和技巧。http://p3.pstatp.com/large/f770008424e1ba62e0a(汉印:广汉大将军章,印面均分,各占六分之一印面。)
http://p3.pstatp.com/large/f7a00056babe6cf49a9(汉印:淮阳王玺,三字密集,一字疏朗)
再比如,我们说汉印的章法,就是两点,一是平分印面,一是疏者任疏,密者任密,看似简单,其实,这是“道法自然”的妙手天成的做法,是最朴实、最简单、最大气的做法。临摹大量汉印的篆刻人,出手的作品一定是平正自然和规整的,这是因为临了大量的汉印之后,平正的审美观,潜移默化成为内在的审美能力,有了“内功”。
临汉印最重要的是得到汉印的精神与气质,整个临习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熏染和陶冶过程,是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一种气质上的引导和影响的过程。我们说学邓石如可以直接学吴让之(吴昌硕语),吴让之很多地方超过老师邓石如,而吴让之之所有有这样的成就,依我看,其深层的原因正是吴让之自己说的:“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抚仿十年”,这十年的幼功,绝没有白费,我们说,吴让之的篆刻是汉印的内功,邓石如的招式。http://p1.pstatp.com/large/101d000459ab69ab37c2(吴让之:廷颺私印,除了笔意,多见汉印气象,规整,匀齐)
再比如我们说浙派的丁敬,就是现在西泠印社一派的祖师爷,他除了独标傲世的徐进碎切的刀法表现为招式外,其赖以支撑这些招式的内功,还是汉印的精神气质,因此,丁敬一直到老,每刻汉印格式的印章,还都会写上“仿汉”两字,甚至为一方印章得汉印精髓而兴奋不已。http://p9.pstatp.com/large/f7b0007fa0189fb2806(丁敬:梁启心印,除了刀法,气质格局全是汉印影子)
再比如,我们说,比吴让之稍晚点的赵之谦,可算是近代印人中最有天份的,他的“何传洙印”的边款里说:“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这是看到汉印本质的话。他曾经说自己:“合计阅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异,盖一聚一散,仍此数颗不坏之宝。万事类然,无足异也。”可见,他不仅学汉印,甚至还从汉印里总结出来了于规整中求疏密变化,大开大合的气质特征,也正因此,赵之谦的印章,气质安静,聚散合宜。
http://p1.pstatp.com/large/f7b00080771573f5b8d
http://p3.pstatp.com/large/f7800037d3f73bcc3b5
(赵之谦:何传洙印及边款)http://p9.pstatp.com/large/10200004639515f007f0(赵之谦:赵之谦印,不仅学汉印,更强化汉印的疏密特征,之字的上两笔上移,红空更大)
有朋友说,我不学这些人,不学丁敬,不学吴让之,不学赵之谦,我学写意派的吴昌硕,他老人家不是从汉印开始学的,人家从小学的就是流派印,那是你不知道他曾经在苏州吴云的听枫园里教吴云的儿子时,临摹鉴赏了大量吴云收藏的汉印,后来,他干脆说:“没有平斋(吴云字平斋),就没有我吴昌硕。”可见,吴昌硕在那一段汉印的学习中,学到了多少东西,他自己认为那是最要紧的一段时光。也正是因为吴昌硕不仅在石鼓文书法上大有成就,更得益于他在汉印里学来的规整、深沉、宽大、苍莽、厚重,他用的是书法的招式和刀法的招式,其内功,仍然是汉印的内功。他的写意派,可不是简单的写意就算完事。http://p1.pstatp.com/large/10230004651b9c06e041(吴昌硕:吴俊之印,除了书法妙处,难道你找不到汉印的骨格与气质)
好了,不再多说了,就算拉上黄牧甫,拽上齐白石,没有一个不是去汉印里打磨转了半辈子,至老还在汉印里转圈的大师,齐白石刻过一方“不知有汉”的印,我想,那不过是他自己的志向罢了(或者只是《桃花源记》里的一句话),那四个字里,无一不流出秦汉印最朴实的浑厚自然之气息。http://p3.pstatp.com/large/102000046855b19805bb(齐白石:不知有汉,整个印里都是汉人气息,虽然还只是朱文印。)
因此,再也不要提什么临三个月的事儿了,比较这些大师,动辄就是十年半辈子的,我们差远了,我曾经跟大家说临到500方汉印算一段落,其实,我们就把汉印当成我们终生学习的老师吧,这是一件句真心话。
(【老李刻堂】之80,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