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都的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2020-11-23 07:31:30)
标签:

教育


《故都的秋》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胡晓春工作室核心成员  县一中杨小冬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

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难点: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故都的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12课时

通过设计四个活动来完成本课学习。

一、视听活动:导入新课,感受文人笔下秋景之况味

学生行为:看PPT图片,听文人诗句。

教师行为:播放PPT,引导、点拨

让学生找出古今文人描写“秋景”的句子,并指出是乐景还是哀景。

悲哉,秋之为气也(哀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乐景)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乐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右舸争流(乐景)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哀景)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哀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哀景)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哀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乐景)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哀景)(PPT 1

秋是一个耐人品味的季节,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从而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人的经历和心境不同,对秋的感觉也不同,既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感伤,又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更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今天,让我们品味一下郁达天笔下“故都的秋”是什么味道。(PPT2

二、读写活动:品味语言,领略郁文故都秋景之感受

学生行为:诵读   讨论       写作     口头表达

教师行为:诵读   播放PPT    引导    点评

诵读全文,品味赏析

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到《故都的秋》这个题目,你有何感受?

学生自由言,老相机点

明确:故——“老”“从前的”“去的”,人们对“从前的”“去的”的事物往往会怀念、眷恋等感情。

史悠久的北平曾作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文化深厚。

秋——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而且秋往往人落寞惆之感。

因此从标题看,是一篇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平的秋天怀着怎的情感。(PPT3)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更要从青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饱尝尝这‘秋’,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可见爱秋之切啊!)

最后一段:“秋天,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念。

3、故都的秋是什么的(具有什么特点)?郁达夫如此眷恋?

明确:清、静、悲凉。

设计学生对课文先有个整体印象,作者叙写的重点有个基本把握,得初。)

4、请同学们研读第3-11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把它朗读出来,并具体说说喜欢它的理由。(PPT4

学生活动,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从而进入文中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拨学生自主讨论,找出第3-11段作者绘声绘色描写秋天景物的语句。

5、文中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表现秋天色彩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PPT5)

教师适时点拨:描写的景物多以灰、白、蓝、暗、淡等冷色调为主,给人以冷清、淡泊的感受,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6、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秋声”的呢?描写如此繁多的“秋声”,作者想表现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PPT6

教师适时点拨:虽然有如此繁多的声响,却并不显得喧闹,这些细致、幽远的声响恰恰反衬了秋的静寂,在寥廓高远的清秋苍穹之下,如此“清”“静”的秋“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秋“情”——“悲凉”。

三、探究活动  披文入情,探究作者审美趣味之独特

学生行为:诵读   思考       讨论     表达

教师行为:诵读   播放PPT    引导    点评

重点赏析

1、要体会文中这些平凡的景物、人物中所融入的作者情感.不妨注意文中那些与我们通常的审美倾向不一致的细节。请以第3段为例,找一找作者的欣赏趣味有什么特别之处?(PPT7)

(学生默读、思考,交流讨论。)

明确:我们一般都认为房子要新的、大的才好住,作者却说要“一椽破屋”;我们外出赏花,总会觉得花色越鲜艳越好看,作者却认为牵牛花是不起眼的蓝色或白色为佳;我们一般认为茂盛的草,郁郁葱葱的好看,作者却认为草最好是“疏落”“尖细且长”的;我们都知道茶不久泡,泡久则味苦,作者却认为要泡一碗浓茶。

2、为什么作者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欣赏秋日风景?漂亮的新房不好吗?

明确:破屋更有沧桑感,与故都的整体氛围相契合。新屋好看实用,但这种“新”会掩盖历史的沧桑,没有了历史的回味。

作者写的是“故都的秋”,“故都”与“破屋”有何联系?欣赏这椽破屋,实际上他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破屋是一处寄托了故都数千年历史兴衰沉浮、变化、颓败的沧桑的意蕴所在。欣赏破屋,作者感受到的是带有历史与文化沉重感的美的体验。

其实这样的审美取向是很多文人,或者说文化人所共有的追求。就如同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的那样(PPT8):“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这些文化触觉敏感的人们往往能够发现一片自然风景背后深沉的文化意味,从而完成审美的第一次超越。故都平凡的秋景也因郁达夫审美情趣的超越而显得不平凡,显得更加动人了。

3、为什么要泡一碗浓茶?

明确:浓茶味苦,在慢慢品味中却有回甘,这与故都历史的深沉相似。故都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成为过去。成为故都的北平就如同浓茶一样充满了历史的苦涩,但在对它的过去的回想中能获得一种深沉厚重的精神体验。

4、赏花为何不求鲜艳,反是蓝色或白色为佳?

明确:鲜艳的花朵固然美丽,却也显得俗气。破屋、浓茶、青天朗日之下,郁达夫所追求的是一种雅趣,这里不需要太强烈的视觉刺激,而需要淡雅隽永的余味。此处大多景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的冷色调,带来心灵的落寞感受,也正与作者眼中故都秋天的“悲凉”相映衬。

5、陪衬的草为何不求茂盛嫩绿,反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明确:衰弱的秋草一如故都当下的命运。故都,已然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衰败与沧桑的历史感触正似那风中摇曳的细弱秋草。这些景物在意味上都与故都的衰败颓唐、曾经辉煌但已然成为过去的整体氛围相统一。

设计:引学生注意文中与我庸常的向相异的细节,体会作者独特的美趣味,表达自己的想思考和认识些活既能丰富和展学生散文阅读经验,也能刺激并促学生经验美趣味、美能力的生。在整体感受的基上,围绕破屋展开生本对话对话、生生对话,共同感受郁达夫的独特感受,通深入感受细节来切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美通道,经由现实表象的逼仄、破衰、古旧通向史深的富桑、深邃,对课堂教学目的达成具有重要意。)

《故都的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四、鉴赏活动:思考体验,透视传统文人感慨生命之深邃

学生行为:诵读   思考       讨论     表达

教师行为:诵读   播放PPT    引导    点评

    3段的议论以及第411秋景的描写,引学生挖掘作者更深美情趣,促学生得更深刻的美体,理解并体会文本源自作者生命消亡感的物衰之美。

    (一)探析作者美情趣的成因

    破屋、秋草、素色的喇叭花是后面的落蕊、寒蝉.似乎都是一些事物生命衰败时唐景色,作者却喜欢这样的景象,合一段作者的自述(PPT9)。“从少年代起就爱读曲,中国古典文和小说戏曲有趣”“始没有完全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思考文中作者是否透露出了向的由来?

    明确:文中到“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人,都带着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的多”。郁达夫作文人.自然摆脱不了向,有一句是“足有感物,有情趣的人于秋,是一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索的感触来的”。文中郁达夫有心租一椽破屋,秋景,自然是有情趣的人.就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悲秋心理作者的影响。

    设计:借助外信息突破庸常旧经验的局限.冲突中鉴赏,在鉴赏近作者,生经验。)

    (二)比体,深化理解,思考生命之美。

    1、郁达夫喜“清”、喜“静”可以理解,但觉得“悲凉”是一种美就有点奇怪了从关于落蕊的描写中来想一想:作者在落蕊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明确:落蕊有一种生命调零的意味,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作者感受到了一点落寞。

    2什么落寞?

    明确:落蕊小,气味清淡,落下后铺满地。本是不起眼的东西,但作者能感到“极微极柔的触”,便仿佛是真实触摸着生命的消亡的感受,表现出作者感受的细腻。落蕊不引人注意,作者却如此着力表现,可见秋之情

    些景物共同构成一种直面生命衰败的感,告再美丽的生命也是有周期的。这样故都的秋景就已是一季景色,而是带上了对生命周期的深邃思考。

    (三)自主探析,提升认知。

《故都的秋》中除了落蕊,作者还写到了其他的秋景,同学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一个,合我们刚才的解读经验着自己来体会一下作者眼中看到的是一种怎的情趣。(PPT10)

    设计:在作者的奠趣味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引学生其他文段中的秋景行独立鉴赏是学生经验发展、情趣拓景、美能力增、逐步接近堂教学目的方法。)

    学生交流后发言。)

    点拨:

    1、秋蝉。在故都,家家户都在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一种生命的晚景就人不唏嘘。与落蕊的落寞相似,作者看到的“悲凉”一脉相承。

    2、都市人。青布衣的素色着装与前文牛花的色表出同美情趣。又是“人”,咬着烟杆,立在下的姿就更有一种趣。

3、怎么理解他“微着互答”呢?

明确:一方面,语调有着一种正好的韵味;另一方面,秋雨不同于春雨、夏雨,它零零落落中示季节变换的寒意。天凉的感,恰如故都繁华过后的日,也可能是社会状况日惨淡的感,有着同落蕊一般的“落寞”。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悲凉”。

4、“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感的,可为什么作者把它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

点拨:在对故都秋景的描绘中,流露出落寞、忧郁、孤独的心境——“悲凉”的意绪,这是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遇在作者内心投下的阴影,以至于对北国清秋的品味也夹杂着些苦涩的悲凉。但文中郁达夫的感受又非常复杂,不仅仅是“悲凉”,他还流露出真切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并且还反复表达了对这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五、堂小

    美学家朱光潜曾把人们对自然美的欣三个(PPT11)——一是“以其凉爽,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其于听官愉快,青天碧水以其对视官愉快”;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忻合”;三是“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在其中看出不可思的妙”。郁达夫便是沿着三个层层深入的。在平凡的景物之上,他不仅仅体会到了史的桑,而且超越了史的到对生命周期的沉思。北平的秋景加上故都本身的桑再加上生命衰的思索体,便构成了作者所喜的故都的秋的“故”的感受,也完成了对这些平凡景色前两个次的内涵的超越。作人的郁达夫眼中看着故都的秋景,中想着故都的史,心中便有了生命的感慨。孙绍振教授说过:美学意上的美,正是生命的感和情致的深邃。郁达夫从故都秋景中看到“悲凉”,正是因他眼桑的“深邃情致”与衰之美的“生命感”。也正是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之美的原因。

    总结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在诵读中加深郁达夫独特感受的理解。)

    六、布置作

一座城市往往因为细心的注意深微的作家而展出更多的内涵。同学们选取家的独特景物,写一篇作文(PPT12)

《故都的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3课时  拓展阅读活动,1+N群文阅读活动

1+N群文阅读教学拟成为我本学期定向教研的目标,温儒敏明确指出:部编本语文教材提倡阅读教学的“1+X”,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 如何改变传统阅读教学23课时学一篇课文、一学期教一本书的状况?一节课里能够读23篇,甚至更多的文章吗?课外阅读能在课内实施吗?学生的阅读方式和策略能更丰富一些吗?于是我采取了一篇课文为基础,为原点,选取与课文某一点相关的一系列文章作为拓展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眼界,达到培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1+N式阅读主题:

传统文化中的“秋士之悲”现象

阅读活动:

1、印发郁达夫文章《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王羲之《兰亭集序》

杜甫《登高》

学生读完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在提示下完成读后感。

讨论:(1)古代诗文为什么悲秋诗文居多?

2)古代文人为什么悲秋?

3)“秋士之悲”的隐喻的情感是什么?

提示:古人对生命的深沉思考,体现了对生命的真切感知,对生命的超越,对宇宙人生的真性追求。

秋士之悲——怀才不遇

韶华易逝

美景不常

盛极必衰

衰败也是生命的另一种美

表现了古人归于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