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 |
《故都的秋》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胡晓春工作室核心成员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
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难点: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1、2课时
通过设计四个活动来完成本课学习。
一、视听活动:导入新课,感受文人笔下秋景之况味
学生行为:看PPT图片,听文人诗句。
教师行为:播放PPT,引导、点拨
让学生找出古今文人描写“秋景”的句子,并指出是乐景还是哀景。
悲哉,秋之为气也(哀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乐景)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乐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右舸争流(乐景)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哀景)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哀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哀景)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哀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乐景)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哀景)(PPT 1)
秋是一个耐人品味的季节,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从而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人的经历和心境不同,对秋的感觉也不同,既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感伤,又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更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今天,让我们品味一下郁达天笔下“故都的秋”是什么味道。(PPT2)
二、读写活动:品味语言,领略郁文故都秋景之感受
学生行为:诵读
教师行为:诵读
诵读全文,品味赏析
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到《故都的秋》这个题目,你有何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点拨。
明确:故——“老”“从前的”“过去的”,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历史悠久的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文化深厚。
秋——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而且秋往往给人落寞惆怅之感。
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PPT3)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啊!)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念。
3、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特点)?为何让郁达夫如此眷恋?
明确:清、静、悲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先有个整体印象,对作者叙写的重点有个基本把握,获得初读体验。)
4、请同学们研读第3-11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把它朗读出来,并具体说说喜欢它的理由。(PPT4)
学生活动,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从而进入文中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拨学生自主讨论,找出第3-11段作者绘声绘色描写秋天景物的语句。
5、文中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表现秋天色彩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PPT5)
教师适时点拨:描写的景物多以灰、白、蓝、暗、淡等冷色调为主,给人以冷清、淡泊的感受,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6、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秋声”的呢?描写如此繁多的“秋声”,作者想表现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PPT6)
教师适时点拨:虽然有如此繁多的声响,却并不显得喧闹,这些细致、幽远的声响恰恰反衬了秋的静寂,在寥廓高远的清秋苍穹之下,如此“清”“静”的秋“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秋“情”——“悲凉”。
三、探究活动
学生行为:诵读
教师行为:诵读
重点赏析
1、要体会文中这些平凡的景物、人物中所融入的作者情感.不妨注意文中那些与我们通常的审美倾向不一致的细节。请以第3段为例,找一找作者的欣赏趣味有什么特别之处?(PPT7)
(学生默读、思考,交流讨论。)
明确:我们一般都认为房子要新的、大的才好住,作者却说要“一椽破屋”;我们外出赏花,总会觉得花色越鲜艳越好看,作者却认为牵牛花是不起眼的蓝色或白色为佳;我们一般认为茂盛的草,郁郁葱葱的好看,作者却认为草最好是“疏落”“尖细且长”的;我们都知道茶不久泡,泡久则味苦,作者却认为要泡一碗浓茶。
2、为什么作者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欣赏秋日风景?漂亮的新房不好吗?
明确:破屋更有沧桑感,与故都的整体氛围相契合。新屋好看实用,但这种“新”会掩盖历史的沧桑,没有了历史的回味。
作者写的是“故都的秋”,“故都”与“破屋”有何联系?欣赏这椽破屋,实际上他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破屋是一处寄托了故都数千年历史兴衰沉浮、变化、颓败的沧桑的意蕴所在。欣赏破屋,作者感受到的是带有历史与文化沉重感的美的体验。
其实这样的审美取向是很多文人,或者说文化人所共有的追求。就如同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的那样(PPT8):“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这些文化触觉敏感的人们往往能够发现一片自然风景背后深沉的文化意味,从而完成审美的第一次超越。故都平凡的秋景也因郁达夫审美情趣的超越而显得不平凡,显得更加动人了。
3、为什么要泡一碗浓茶?
明确:浓茶味苦,在慢慢品味中却有回甘,这与故都历史的深沉相似。故都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成为过去。成为故都的北平就如同浓茶一样充满了历史的苦涩,但在对它的过去的回想中能获得一种深沉厚重的精神体验。
4、赏花为何不求鲜艳,反是蓝色或白色为佳?
明确:鲜艳的花朵固然美丽,却也显得俗气。破屋、浓茶、青天朗日之下,郁达夫所追求的是一种雅趣,这里不需要太强烈的视觉刺激,而需要淡雅隽永的余味。此处大多景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的冷色调,带来心灵的落寞感受,也正与作者眼中故都秋天的“悲凉”相映衬。
5、陪衬的草为何不求茂盛嫩绿,反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明确:衰弱的秋草一如故都当下的命运。故都,已然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衰败与沧桑的历史感触正似那风中摇曳的细弱秋草。这些景物在意味上都与故都的衰败颓唐、曾经辉煌但已然成为过去的整体氛围相统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与我们庸常的审美倾向相异的细节,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表达自己的联想思考和认识,这些活动既能丰富和发展学生散文阅读的经验,也能刺激并促进学生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生长。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围绕破屋展开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共同感受郁达夫的独特感受,通过深入感受细节来切实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审美通道,经由现实表象的逼仄、破衰、古旧通向历史深层的富饶、沧桑、深邃,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四、鉴赏活动:思考体验,透视传统文人感慨生命之深邃
学生行为:诵读
教师行为:诵读
《故都的秋》中除了落蕊,作者还写到了其他的秋景,同学们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一个,结合我们刚才的解读经验,试着自己来体会一下作者眼中看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趣。(PPT10)
3、怎么理解他们“微叹着互答”呢?
明确:一方面,这种语调有着一种正好的韵味;另一方面,秋雨不同于春雨、夏雨,它零零落落中带来预示季节变换的寒意。天渐凉的感叹,恰如故都繁华过后的日趋衰败,也可能是对社会状况日趋惨淡的感叹,有着同落蕊一般的“落寞”。这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悲凉”。
4、“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感的,可为什么作者把它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
点拨:在对故都秋景的描绘中,流露出落寞、忧郁、孤独的心境——“悲凉”的意绪,这是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遇在作者内心投下的阴影,以至于对北国清秋的品味也夹杂着些苦涩的悲凉。但文中郁达夫的感受又非常复杂,不仅仅是“悲凉”,他还流露出真切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并且还反复表达了对这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一座城市往往因为细心的注意深微的作家而展现出更多的内涵。请同学们选取家乡的独特景物,写一篇作文。(PPT12)
第3课时
1+N群文阅读教学拟成为我本学期定向教研的目标,温儒敏明确指出:部编本语文教材提倡阅读教学的“1+X”,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
1+N式阅读主题:
传统文化中的“秋士之悲”现象
阅读活动:
1、印发郁达夫文章《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王羲之《兰亭集序》
杜甫《登高》
学生读完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在提示下完成读后感。
讨论:(1)古代诗文为什么悲秋诗文居多?
(2)古代文人为什么悲秋?
(3)“秋士之悲”的隐喻的情感是什么?
提示:古人对生命的深沉思考,体现了对生命的真切感知,对生命的超越,对宇宙人生的真性追求。
秋士之悲——怀才不遇
韶华易逝
美景不常
盛极必衰
衰败也是生命的另一种美
表现了古人归于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