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X”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之感悟

标签:
转载 |
上午和初中课程处的刘主任一起参加完思品“1+2周教研”回来的路上,听刘主任谈到下午第一、二、三节是八年级语文组的“1+2周教研”,第一节由张秀菊老师先上一节组内公开课,之后两节进行评课研讨。在刘主任的盛情相邀下,我下午准时来到了张秀菊老师执教的八年级(9)班,和八年级语文组老师一起聆听了第六单元第26课《三峡》。http://s13/mw690/001lVlLkzy765eLFXSQ5c&690
【课文简介】《三峡》这篇文言文作者是郦道元,选编入教材的时候,编者在题目下加了一段导语:“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起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做一次三峡之旅。”通篇四段154字,选自《水经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9或472-527),范阳涿县(现在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其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还记载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灿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课堂观察】刘老师上课的第一个环节是“通晓文意识三峡”,同时用PPT给出了本环节展示的要求:1.从文学常识、重点词语句子、重要问题三个方面设计提问。2.既要有本组的考查,也要有全班的提问。领到这个项目的小组在组长的领导下集中汇报展示,或解决文学常识、或生僻字词、或重点语句、或重要问题,既有组内之间的单独展示,又有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更有面向全班的质疑提问。整个环节完全取代了传统意义上老师的讲解,领着全班同学把这篇文章的主旨表达的一清二楚,流畅、干净,同时也解决了课后“研讨和练习”的第二题——解释下列词语,之后还征询全班同学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起到了老师设计该环节的最初本意。http://s12/mw690/001lVlLkzy765eWd1TZ4b&690
第二个环节“寻古探幽访三峡”,要求学生完成两项任务:1.选择你喜欢的句子美读。2.用“三峡的——美,你看
到这里,这一节课教学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可是课堂还有一大半的时间,下面张老师又会有什么动作呢?
紧接着张老师抛出了第三个环节“追随名家悟三峡”。PPT上显示《自主阅读主题丛书6》第131页余秋雨写的《三峡》,要求:1.用自己的话概况文章内容。2.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你喜欢(感触深)的品读赏析。另一组同学站起来,同学们也把语文课本放过,拿出《自主阅读主题丛书6》并把注意力转向了余秋雨笔下的三峡,在同学们的一问一答、品读赏析、批注写画过程中,完成了这一个环节的学习。我抱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立马站起来,到其中一个组看了看,全班人手一本《语文主题学习——八年级第6册(读山品水)》,这本书是由山东主题学习课题组编写的,其中一个单元都是描写三峡的文章,大概有六篇,是辅助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拓展读物。http://s15/mw690/001lVlLkzy765fq0sd89e&690
第四个环节“日新月异赏三峡”。 PPT上显示《自主阅读主题丛书6》第120页宗璞写的《三峡散记》,要求:1.用自己的话概况文章内容。2.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你欣赏的三峡风光品读赏析。领到这个任务的小组集中展示后,还面向全班其他同学征询了他们喜欢的描写三峡风光的美句,加以品读赏析。做到了集思广益,美句共享。http://s7/mw690/001lVlLkzy765fx3Dds36&690
还有十分钟下课,还有什么内容需要展示呢?这时候张老师又推出了第五个环节“集思广益荐三峡”,PPT上显示:三峡钟灵琉秀,人杰地灵;三峡历史悠远,文化灿烂;三峡工程举世瞩目,飞速发展——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怎样向游人介绍三峡?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段导游词。又一个小组同学起来展示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导游词,虽然稚嫩,但也有板有眼。等展示完毕,我来到这个小组,拿走了其中一个同学准备的打印稿,全文转载如下:“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到美丽的长江三峡来旅游观光。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山水侠林泉洞,包罗万象;雄奇秀险峻幽,无奇不有;瞿塘峡雄伟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多水急,三峡两岸重叠叠嶂,形态各异,神女峰上,云雾缭绕。船行驶在三峡中,一会会山色全阻,一会儿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只有我国的长江三峡才同时拥有著名的大江和雄壮的峡谷两者兼备的风光。在这里,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李白,还有白帝城托孤的刘备等。长江三峡历史上养育了众多流芳百世的人物,今天,人们对三峡的开发利用——三峡工程更是举世闻名,人们在那里修建水库,建立水电站,为后人造福。”http://s7/mw690/001lVlLkzy765fDN2bI26&690
第六个环节“家乡名片传三峡”。要求:请同学们为自己的家乡设计一张名片,向三峡两岸的人们介绍。最后一个组站起来,组长说XX同学家是山东兰陵县的,下边由这个同学为大家展示他设计的家乡名片。之后又有两个本地兰山区的同学也展示了自己设计的作品。现选择其一,整理如下:“临沂兰山,我的家乡。他像一本书,抒写着动人故事。他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是临沂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这里景色优美,有山有水,还有许多标志,例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华东烈士陵园、娘娘庙、铂尔曼酒店、临沂商城市场群等。这里历史文化悠久,始于公元前492年,至今有2500多年历史,是齐鲁大地重点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书圣王羲之、至孝王祥、著名书法家军事家颜真卿、笃圣闵子骞,素有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之称。这就是我的家乡,他像一本书,还等着我们去发掘。”http://s9/mw690/001lVlLkzy765fJbEMM48&690
最后一组展示了三名同学,下课铃声响了,意味着这一节展示课就此结束。当然,每个环节小组集体展示完成后,后一个组都会有一个同学对前一组的表现给予评价,教师也会根据展示的情况适时的加以引导和点拨。
【集体评课】但是课结束之后,除了这种课型容量大,环节设计层层递进,从品析鉴赏到仿写应用,小组之间的精彩展示之外,我大脑中总感觉有那么一点点不对劲?问题出在哪了呢?课后我随刘主任来到二楼会议室,参加了八年级语文组的集体研讨。http://s16/mw690/001lVlLkzy765fPkihp6f&690
张老师首先说了一下上完这节课后的反思。她说,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以三峡为线索,通过郦道元对三峡美景的描绘,再引导学生来赏析余秋雨、宗璞笔下的三峡,让学生去感知三峡的人文、自然、现代景观,再拓展到写导游词、介绍家乡写名片,其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家乡的热爱。所以我设计了通晓文意识三峡、寻古探幽访三峡、追随名家悟三峡、日新月异赏三峡、集思广益荐三峡和家乡名片传三峡六个环节,当时把每个环节的任务以抓阄的方式分解到各个小组,每个小组需要一个人把分到的任务串起来,我担心小组长组织的不好,这节课上下来,感觉还是可以的,比我想象的要好,这与从七年级开始对学生培养的“小组合作”能力密不可分。当然一二小组发言过程中我有打断学生发言的情况,因为他们查阅的资料很多,又多以念资料为准,没有做很好的整合更没有感情,我担心后边环节时间够用,所以出现了打断学生的情况。
然后,八年级组老师一个接一个发言,归纳起来有这么几层意思:1.本节课以三峡为主题,环节设置合理且名称具有诗意,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富有层次感。2.采用“1+X”主题教学,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小组长组织到位,过渡语言设置的很好,面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他同学补充对三峡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3.整节课紧扣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教育。4.通过让学生写导游词、写家乡名片,让学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不足之处也大致有如下几点:1.一节课环节过多,孩子们展示的空间不足,能不能分解为两个课时完成更好一些。2.学生预习充分,但是缺乏必要的整合,这也是张老师课堂上打断学生发言的原因,能不能在学生完成资料收集之后,老师深入小组替孩子们把把关,提一些建设性意见更好。3.学生念资料现在普遍存在,语文学科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培养孩子玩味文字的水平,缺失赏析的感情,不立体、不饱满,感染性不强,缺乏修饰,水润度不够。4.课堂上出现的生成点捕捉的不够,一带而过。比如在赏析宗璞的《三峡散记》时,有同学提出散文中说山说水的描写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的问题,散文的框架结构问题等,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引起老师的重视。5.一课一得,通过本节课的学生展示,想要学生得到什么?课堂小结处理的不够清晰。
【反思感悟】聆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引发了我诸多思考。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在给小组分工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关注全体学生的注意。每个小组可以有不同的任务分工,在展示环节,一定要学生全员参与,展示小组之外的同学积极跟进,围绕展示小组的问题进行研讨和批注,加上教师的适时点评和拓展,才能起到面向全体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一定要杜绝任务小组只忙于准备自己小组要展示的内容,别的小组在展示分享的时候无事可做,若果真如此,这节课留在学生大脑中的教学内容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这需要老师有对课堂足够的把控能力或者说调控能力。
第二,这样的展示课,一定是在学生充分预习和准备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要是没有老师的事先分工、学生利用双休天在家预习、查阅资料、上网收集等环节的支撑,就没有这节课的完美展示。
第三,就是开展语文大阅读教学的这个话题。虽然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但是张老师整合教材的能力,以某一个视角作为主体,一堂三课的品析鉴赏的课型,却带给了我很多启示。回想我校进行大阅读的历史进程,从每个教室设置读书角到学校成立阅览室,分班级、拿出整节课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阅读,再到现在我们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室供学生借阅。从硬件上来说,学校对于语文的大阅读教学不是不支持,但是从借阅量上来讲,还存在短板。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我们的大阅读教学还是缺乏针对性,这与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整合度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讲到《水浒传》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老师们也有利用碎片时间让大家看《水浒》连续剧的,但是那么多集,哪来的时间给予保证?顶多就是起到一个引领作用而已。提倡让孩子们买名著或者借阅名著,真正读完的又有几人?老师坚持检查或者取得家长配合的好一些,但是大多数都是只有布置没有落实,大阅读也就停留在说的层面,相比张老师课堂上的这种做法,就暴露出了我们语文大阅读教学存在的短板。不能不说张老师的这种“一堂三课”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使用的。
其四,就是回想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有的语文老师让学生搞摘抄,摘抄写了好几大本,虽然也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记忆,但源于摘抄的过多,学生记忆效果大打折扣,费时费力不说,学生的文学写作水平上涨还是较为缓慢。原因是什么?通过张老师的课,我感受到培养孩子们品析鉴赏优美语段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生有了初步的鉴赏水平和能力后,再把这些文章的优美语段牢记在心,装进大脑才是上上之策。这一点我校张则军老师做的就比较好,应该在学校加以推广。他要求班级内的孩子们每天回家背记一段文字(不是整篇,至于每段的长短,完全由学生把握),家长检查签字,长期累积下来,对于学生的语言功底的提升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使很多学生受益终身。当然,如果再这样改进一下,比如学生在校时间内,语文老师每节课时拿出五分钟时间,用多媒体打出一段字词或句式较好的文字,让学生当堂记忆,小组长落实检查考核,结合双休天、节假日家长的配合,这样学生在校在家,每天都有相应的记忆任务,每天一点点,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在大脑中海量存储,对于全体学生来说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最后,我们的教师能不能借鉴山东的做法,围绕某一个单元的主题教学任务,整合一些针对性的文章汇集成册,供老师们上课时加以拓展。采用“1+X”主题阅读教学,既能起到对某一教学主题针对性的补充之外,又能起到增加孩子们阅读量之功效,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仅仅是自己听课观课后的一些反思和感悟,期间提到的一些做法也不一定对,但是尝试一下也未必不可,行还是不行,让实践来检验还是较为稳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