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现在,不论是煎炒煮炸拌,每天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盐很有可能同时还伴随着另一位不期而至的"意外客"——微塑料。
最近,一项由仁川国立大学金宋柳教授和绿色和平东亚分部联合设计的最新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39个不同的食盐品牌中,超过90%的抽样食盐品牌被发现含有微塑料。其中微塑料含量最多的居然是来自亚洲的海盐,调查中仅有3个样品幸免于难,没有发现含有微塑料颗粒。
《商业食品级盐中的全球微塑料模式:海盐作为海水微塑料污染的指标报告》发现:
-
39个不同的食盐品牌包括16个国家/地区的28种海盐、8个国家/地区的9种岩盐和2个国家/地区的2种湖盐。
-
被抽查的食盐中普遍含有微塑料,每公斤海盐中含微塑料0-1674个(剔除印尼海盐的极端值),岩盐每公斤微塑料含量在0-148个,湖盐每公斤含量在28-462个。
-
亚洲海盐样品的微塑料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海盐:亚洲海盐品牌每公斤海盐的微塑料含量高达1028±3169个,其他地区海盐品牌则为39±9个。
可能跟着食盐一起进到肚子里的微塑料是什么?微塑料颗粒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片/粒。这些微小的颗粒有原生的有次生的:"原生"微塑料指是那些制造出来时候的体积就很小的塑料片/粒;"次生"微塑料则是指那些暴露在地上或海中的塑料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
https://pic.wenwo.com/fimg/1282588637.jpg每天,全球平均每人会摄入10.06克的食盐(或盐等量的替代品)。根据这一食盐摄入量,人们每年通过食盐吃进去的微塑料颗粒将达到2000个。在最新的研究中,即使我们不考虑微塑料含量最高的印度尼西亚食盐样本,成人平均每年仍然有可能通过食盐吃进去数百个微塑料颗粒。
此外,我们还有很多其他渠道可以接触到微塑料(例如空气,饮水,其他食物的摄入等等)。和其它渠道相比,通过食盐吃进去的微塑料量约仅占总微塑料摄入量的6%。看来,生活中我们只会遭遇更多的微塑料,只是作为人体所需必要的摄取物质,食盐里的微塑料令人躲避不及。
https://pic.wenwo.com/fimg/2496888638.jpg其实,微塑料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所吃的食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无处不在。
早在2015年,"食盐里含有微塑料"的消息就上了各大网站的热搜。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施华宏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发现:我国超市购得的15个品牌食盐中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玻璃纸在内的多种塑料微粒。其中海盐中的塑料微粒含量最多,含量平均要比湖盐高3倍,比井盐高7倍。
我们的饮用水也没能逃离微塑料的"入侵"。今年初美国非营利性机构Orb Media对数十个国家的自来水样本调查研究后发现,83%的自来水都被微塑料污染。而一项由美国奥普传媒集团和纽约州立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发现,93%的瓶装水样品受到塑料微粒污染。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塑料颗粒却能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人们在牡蛎、青口贝和鱼类等食物中都发现了微塑料。有些微塑料颗粒甚至达纳米级别,它们像海绵一样能够花式吸附周围的污染物,机油、农药、工业化学剂……照单全收,并且在环境和食物链中携带传播。
在亚洲,你可能吃到更多的微塑料
这些塑料废弃物进入海洋后被分解成小的碎片,造成了严重的微塑料污染——也就是说,比起其它地区来说,亚洲地区的消费者因为食盐(尤其是亚洲生产的海盐)摄入的微塑料的可能性会更大,数量也会更多。
海盐的微塑料污染和海域污染情况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家们发现产自印度尼西亚的一款海盐被测出每公斤含微塑料颗粒13,629个,这一数字比排行第二的产自台湾的海盐中微塑料含量的8倍还要多!
印尼是全球第二大塑料排放国,每年预计排放约达129万吨塑料。据目前的统计,全球每年的"失控塑料垃圾",即未经管理的塑料废弃物排放总数是322万吨,印尼便占了十分之一。
最近研究还指出,全球20条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印度尼西亚就有4条上榜……印尼海域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如此严峻,不难想象为什么它们的海盐品牌中微塑料含量高到"爆表"了。
这些微塑料"代盐"来自你随手扔过的咖啡奶茶吸管、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外卖快递包装,甚至是你用过的含有柔珠的洗面奶。这些漂浮在海上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风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数不清的微小的塑料颗粒。
塑料排放量越大的地区,人们通过海产品(海鲜,海盐)摄入微塑料的数量则可能越大,因此亚洲地区污染情况尤为严重。随着新兴行业比如电商、外卖等行业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迅速增长,由此产生的一次性塑料垃圾更是让这些地区的塑料污染问题雪上加霜。
解决微塑料的问题,是拯救地球,也是吃货的自救。既然微塑料一大部分从生活中来,从源头减少产生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我们期望企业负起社会责任,承诺立即减少并最终逐步淘汰一次性的塑料包装和物品;重新设计产品和包装,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投资解决方案等方式从源头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同时,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够推行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环境成本,要求企业从源头设计环境友好的产品;推行包装押金制,推动商家与消费者配合实现资源妥善回收利用。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可以先确定一个自己的小目标:减少日常生活中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这个小目标可以从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开始。比如将你手中的塑料瓶装水替换成好看又环保的随行杯,比如在包包里多放一个环保购物袋,比如在买饮料的时候对服务员说一声"不用塑料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