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作赏与评(四)【古文观止】卷十二·明文

(2025-10-31 14:18:02)
标签:

赏评

杂谈

分类: 名作赏析(专辑)




[自编:N0209]




                                                                         深虑论
 
                                                                         方孝儒   
                                                                             

『原文』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评:
    方孝孺的《深虑论》,共有十篇,本文是其第一篇。
    读过这篇史论,首先让本评想到了如下之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文中的“积之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什么是“天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本评认为,“天心”民意矣!“德”者,致诚之心。当然,本文作者的“而出智力于之所不及者”以及“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也。”其天道,与本评的“天心”理解有其不同之处在于:“唯心”与“唯物”的认识区别。
    但是,作者对于历代各朝兴亡论述还是很有独到之处的,也是很有见得的。这也是本评开评首先要写下的那个似乎不着边际的几段话的缘由之由。    ] 


『译文』

        谋划国家大事的人,总是致力于解决那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而忽视那些容易处理的问题;防备那些认为值得害怕事情,而遗漏那些认为不足疑虑的事情。然而,灾祸往往发生在疏忽的问题当中,而动乱常常产生在不值得疑虑的事情上。难道是他们考虑得不周到吗?原来思想能够考虑到的,都是一些理应所当然的情况,而人所考虑不到的,那是天意。
  在秦始皇在位的时候,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因而他的心里认为周朝的灭亡,原因不在于诸侯国的强大罢了,于是就改变为分封制为郡县制。正当他认为从此可以不再动用兵力,皇帝的宝座就可以世世代代相传时,不料汉高祖在乡野中崛起,而且最终夺取了秦朝的政权。汉高祖鉴于秦王族的孤立,于是大封子弟为诸侯王,自认为他们是同姓至亲,皇帝便可以世代相传不会叛乱,不料吴、楚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野心。武帝、宣帝以后,逐渐割去诸侯王的部分土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孙,从而削弱他们的势力。认为这样便可以天下太平,永葆天下了,可是外戚王莽终究窜夺取了汉家的江山。东汉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动乱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末年的动乱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动乱教训,他们都把前朝灭亡的动乱原因作为警戒,并且也做好了防备措施。可他们灭亡的原因,都出在他们防备措施的范围以外。唐太宗听人预言说:将有“武”姓的人要杀戮李氏的子孙,他便要找出武姓的可疑之人统统杀掉。可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的身边,却没有察觉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地方藩镇能够挟制他们的君主,建国以后便全部解除了将帅们的兵权,使其势力削弱,容易控制,却没料想到子孙后代因此时常被敌国打败。上面说的那些帝王都有着超人的才智,盖世的才能,他们对于太平、骚乱、存在、灭亡所产生的诱因,可算是考虑得详尽,防范得周密了。然而,在这方面考虑的深入仔细,祸患却在那一方面产生,最终发生骚乱而导致了灭亡,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是可以用智慧谋划人事,却不可以用它来预测天意。医术高明的医生的儿女难免会死于疾病;巫术高超的巫师的子女大都难免死于鬼崇。难道他们对于施救别人是高明的,对于施救自己的子女反而是笨拙痴呆的吗?原因是他们在谋划人事上高明,而在预测天意上笨拙了啊。
  古代的圣君,他们懂得皇位传到后代会发生变化的,不是他们的智力能够顾全的,也不是法术能够控制的。因此不敢任意施展他们的阴谋诡计,只是积累仁厚的真诚,运用最大的道德来迎合天意,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品德,像慈母爱护婴儿那样不忍弃。所以,尽管他的子孙有多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人,上天终究不忍心马上灭其家国,这才是考虑国家大事最深远的君王呀!假如自己不能结合天意,却凭着微不足道的小聪明,来控制驾驭当前的事务,而且企图一定要使后代子孙没有危亡,这是不合道理的,难道会符合天意吗!













                                                             名作赏与评(四)【古文观止】卷十二·明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