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作赏与评(四)【古文观止】卷十一·宋文

(2025-02-10 14:23:44)
标签:

赏评

杂谈

分类: 名作赏析(专辑)






[自编:N0200]




                                                                   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原文』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评:
    本文言序,即序言矣。何谓序言,即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也叫序文。一般由作者说明写书的经过,或别人介绍和评论本书的内容。
    就本序而言,作者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创作家。因此,赠黎安二生的这篇序,也就具体明确地回答了二生所要求的疑虑问题:古文的文学改革运动中新旧两派的辩论交点。曾巩指出:“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并且劝告二生不要急于“合乎世,同乎俗。”;“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如此“信乎古”,“志乎道”,“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序文在写作上,也是很有特点的。作者虽然是当代名家,却也谦逊、和蔼;严肃之中,又有诙谐,突出运用了自嘲的口吻驳斥潮讽、攻诘文学改革运动中的守旧势力之流。   


『译文』

  赵郡苏轼,是我同年中考的朋友。他从四川写信到京师给我,称道四川的两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青人。过了 不久,黎生携带了他的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携带了他的几千字的文章,屈尊来拜访我。我读了他们的文章,的确是宽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照应,气势奔放,充分表达了事实和道理,而他们的才力豪放纵逸,好似没有尽头。二生固然可以算得是魁首、奇特和崛起的读书人,苏君因此也可以说是善于知晓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补缺江陵府的司法参军,即将远行的时候,请我以言相赠。我说:我知道你,已经在内心深处留下你的印象了,还需要在形式上用语言加以表达吗?黎生说:我和安生都学习这种骈文,同乡都讥笑我们,认为不切合实际。现在请求您赠言,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看法。
       我听了这些话,连自己都克制不住笑了。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吗?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知道符合世俗;只知道记住圣贤之道,却不知道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就是我现在还遭受困厄的缘故,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啊!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吗?如今您的不切实际,仅仅是由于文章不接近世俗,这不过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罢了,担忧同乡讥笑。像我的不切合实际可就大了,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归去,将要重重的得罪他人,哪里还只是被讥笑?那么像我这样的人,对于你们将要说些什么呢?如果说我的不切合实际算好,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如果说它不好,那么就可以符合世俗,必定违背古人,就要随同世俗,必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的疑惑,那么这样,必定能够选择而取其正确的途径。
       于是,我书写这些话来赠送给两位,并给苏君看看,认为我们的话怎么样呢?







                   名作赏与评(四)【古文观止】卷十一·宋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