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熟能生巧
(2024-07-11 17:31:32)
标签:
教育 |
金川县第二中学 泽初
“熟能生巧”是中国的教育古训,已经刻印在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上.在数学教学中,这一思想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浅谈“熟能生巧”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消除该思想的端的几条建议.
我想顺便和大家分享一段数学伟人话来诠释“熟能生巧”。“搞任何东西都要熟,熟了才能有所发明和发现.但是我在这里所说的熟并不是要大家死背定律和公式,或死记人家现成的结论.熟的不一定会背,背不一定会熟,如果有人拿过去读过的书来念十遍、二十遍,却不能深刻理解和运用,那我说这不叫熟,这是念经.熟就是要掌握你所研究的学科的主要环节,要懂得前人是怎样思考和发明这些东西的”。古代的教育箴言“熟能生巧”,需将它和死记硬背区分开来,就可以成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数学大师陈雀身在一次采访中说过:面对成功,他只是熟能生巧而己,所有这些东西一定要做得多了,比较熟练了,对于它的奥妙有了解,就有意思.比方说在厨房里头炒菜,一道菜炒了几十年以后,是了解的比较多,很清楚,那么数学也是这样子,有些工作一定要重复,才能够精,才能够创新,才能做新的东西
1.数学教学中“熟能生巧”的作用
熟能生巧的巧有两层含义:一是各种解题技巧,二是善于提出独特的思路和策略.它的本意是: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对数学来说“熟能生巧”,巧的实质应是理解.数学教育往往以学生解题为目的教育者都是在讲解知识点后,设计一些数学练习来增强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同学们通过做练习来发现所学知识的解题技巧和思路,许多学生只不过学会了仿照例题的解答形式,做机械的操作因而要求以多求熟,熟能生巧.数学中有大量的公式、定理,掌握这些公式和定理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做题,达到理解、应用,“熟”一定能带来“巧”,尤其是大量做题后,可以开拓学生的一部分思路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学生根据当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做一些有关题目,这样能使后进生拾级而上,优秀生得到更好发展同时使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培养,
当学生发现了数学中的解题技巧,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时,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也就对自然界中的数学现象有了探索的精神,所以“熟能生巧”在数学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时下的教育理念中,我们不能摒弃这一珍贵的数学思想.2.消除“熟能生巧”的弊端
我们已经指出,“熟能生巧”不是“死记硬背”,它追求的是掌握技巧并发现思路和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强调的“熟能生巧”都是通过习题使学生发现解题思路,确实大量的反复练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凡事都要有一个“度”,适当选择一些习题进行练习,不要过分强调熟能生巧”,这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只要做大量的题目就对知识有了很好的掌握,其实不然!
所以练习的有效性;练习的新颖性;练习的应用性;练习的弹性.科学的练习量是提高练习质量的基础,适宜的练习难度是提高练习效果的动力.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练习量和不同的练习难度,练习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赋子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权利,尽量深入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练习中各有所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发现不同的策略,这是“熟能生巧”这一数学思想追求的目标,这样“熟能生巧”才真的不等同于“死记硬背”其次,进行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掌握的数学规律可以在活动中体现,这样更加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实现“熟能生巧”
总之,让学生自己把握有效时间,合理安排,有利于开放学生的想象力,摆脱题海束缚,在“熟”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巧”的目的.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我们更不应该摒弃“熟能生巧”这一伟大的数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要勇于提出创新和改良,这样
教育事业会更加蒸蒸日上
前一篇:用心理健康教育呵护学生成长
后一篇:忽视”是隐性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