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丹青铁笔戴本孝——东皋印学研究百题选(转)

(2017-03-27 16:57:58)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明遗民画家研究
 

作者:刘聪泉

  冒襄《同人集》卷六载有“丁酉秦淮倡和”辑,而在卷九《哭陈其年》辑中则注明缘起,“丁酉夏,余会上下江亡友子弟九十四人于秦淮,其年首倡斯集,其应制者少,咸为余至。”参加者均系冒襄亡友后人,其中参加科考者甚少,大多为拜见冒襄而来。次年,陈维崧、戴本孝、戴移孝、方中德、方中通、谭籍、谭篆、吴孟坚、魏允楠等相继来如皋水绘园读书,园中同学者尚有毛师柱、曹绣、戴洵、张圯授、张瑞等,皆人中龙凤,难分伯仲。论诗当推竟陵诗派宗师谭元春之子谭籍、谭篆;论词当崇“四公子”陈贞慧之子陈维崧;论文当举“复社五秀才”吴应箕之子吴孟坚;论史当让散方大家方以智之子方中德,论画当誉复社名士戴重之子戴本孝……。
  
  戴本孝在如皋留下了不少画作,如《杖头高秋图》《寒木虚堂图》《巢民老人避召崖图》《象外意中图卷》《巢民老人观菊图》《拟北苑秋山轴》等等。戴本孝亦精于篆刻,冒襄常用的六面八方印即出自其手。而且,戴本孝与当时东皋印学名家以及客寓如皋的印学高手多有交游。可见,研究戴本孝是如皋史学和东皋印学的必然课题。
  
  一、皖中忠义门
  
  戴本孝,字务旃,明天启元年(1621)生于安徽和州(今和县)西河村。有关戴氏的籍贯向来说法不一,《中国画家大辞典》《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沿袭“休宁”说。《中国古代山水画百图》《中国书画大辞典》则持“一作休宁”、“一作和州”说,模棱两可。
  
  据《和州志》载:“戴重远祖仲礼,洪明太祖取和阳,从征有功,得袭千户,赐田宅著籍和州之西河村。”另《新安戴氏支谱》、和州《花园、河村连宗戴氏宗谱》可为重要佐证,戴重祖上元末迁居西河村,至戴重已十代。由此看来,说戴本孝是休宁人也并非毫无原由。以“贵州开省以来人物之冠”的孙应鳌为例,其祖先于明初洪武赶散时自如皋迁黔,至孙应鳌时已近二百年,孙依然自称“淮海先生”,其去世之后,如皋人将其列入学宫乡贤祠,明清以来所修县志均予立传。
  
  当然,籍贯与祖籍还是应该有所区别。以如皋第一文化名人胡瑗为例,其祖籍为陕西安定堡,故世称“安定先生”。胡瑗的祖父定居如皋,胡瑗出生于如皋城南胡家庄,当时,如皋隶属泰州,故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写道:“胡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籍贯与祖籍界别分明。(今泰州市将胡瑗作为地方名人,亦无可非议)。
  
  同理,元未至清初,毕竟过了三百年,戴氏在和州已经繁衍十多代,说戴本孝祖籍休宁,尚可接受,但说戴本孝是“休宁人”,终究欠妥,况且,戴本孝本人在画中署款“历阳(和州旧称)鹰阿山樵”,似乎从未直署“休宁”。
  
  应该感谢当代美术理论家、和县籍的许宏泉先生,是他发现并研究了《新安戴氏支谱》和《花园、河村连宗戴氏宗谱》,有力地佐证了《和州志》,结束了美术史上对戴氏籍贯的猜测。
  
  戴本孝的父亲戴重(1602--1646),字敬夫,与如皋冒襄交厚。崇祯十一年(1638),戴重、冒襄一齐加盟复社,并同在吴应箕起草的《留都防乱公揭》上署名(时戴本孝尚未成年)。七年后,冒襄与戴重同赴南明弘光岁贡廷试,再次相聚南京。戴重虽获第一名,但因抨击朝政被贬任广西合浦,旋因南京失陷,戴重携家避难湖州,曾寄书冒襄以示诀别。同年,南京沦陷,戴重于湖州起义抗清,不幸中矢洞胸,戴本孝救父还乡,居和州迢迢谷。次年(1646),戴重绝食,身殉大明。
  
  戴重有一号曰“碧落道人”。其实“碧落”本为南宋时和州高僧慧兰和尚的法号。建炎三年,金兀术兵犯和州,碧落和尚被捕后,索薪自焚。五百多年后,戴重负伤避难该寺,遂欲结庐以祭祀这位忠烈禅师,惜生前未能如愿,却为先人事迹感动而绝食殉节。戴重去后,冒怀念故友,在水绘园内建碧落庐,并将戴重的两个儿子本孝、移孝接来居住。如皋冒襄与和州戴重,一为抗清殉国,一为终身不仕,一般风流文采,同样照映一时。而冒襄抚孤恤幼,尤为后世传颂。
  
  戴本孝早年志在报君父之仇,但见忠烈丧亡,清廷稳固,戴本孝心灰意冷,抛弃十代世居的西河村,归隐城西十里外的迢迢谷山林,遁世绝俗,忍辱偷生。戴本孝晚年也曾在故乡鹰阿山中建碧落精庐,祀奉先父戴重和慧兰和尚。顺治十六年,戴本孝参加如皋小三吾诗会,其后,寄情山水,游历天下。正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将对故国的怀念、对亲人的追思,融入笔墨,注入纸笺,用一生诠释了一位遗民的肝胆风义,把和州戴氏的谱族家乘渲染得厚重而又多彩。
  
  《南通书法网》所载《东皋印派、徽派印人交游考略》一文,记戴本孝卒于1691年。考1691年为康熙三十年,辛未,戴本孝在如皋住了数月,创作了《象外意中图卷》《巢民老人观菊图》等。闺七月初九,他在如皋渡过了七十一岁生日,可见身体尚健。康熙三十一年,戴本孝客金陵、任城、历下,游华不注山,均有诗画为证。康熙三十一年(1693),春二月作《山水册》十二页,且注明“癸酉如月”所作,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馆。七月一日病卒于和州迢迢谷,葬于鹰阿山。因此,戴本孝卒年应更正为1693年。
  
  二、画上雉城缘
  
  虽得水绘园主人之倾心照抚,但戴氏兄弟不愿长期寄食,故来去频仍。尤其是戴本孝,飘泊于大江南北,但时常过访雉水,与如皋风雅气节之士多有交谊。
  
  顺治十六年(1659)戴本孝至如皋,谒碧落庐,作《小三吾亭唱和诗序》,该文写道:“余成童侍先君子,即知东皋有朴巢。申、酉之际,随杖南都,先君子以少陵献赋之年武英入对,得与巢民先生接席,俾小子拜床下焉。相与饮酒赋诗,诗成辄歌,酒亦酣,歌亦悲,扺掌天下事,恒不能寐。”此段大意为:我少年时便知道如皋有冒襄,甲申、己酉之际,我随父亲移家南京,父亲得与冒襄接席亲近,我在侧得拜见冒襄先生,先父与冒襄饮酒赋诗,抵掌谈国事,长夜不寐。这里明确记述了戴本孝与冒襄初次见面的情形,二十三岁的戴本孝对三十三岁的冒襄执晚辈之礼,时间在顺治元年甲申(1644)之末、顺治二年己酉(1645)之初。
  
  曾见有文侈谈“戴本孝与冒襄结拜”,此大谬也!戴本孝对冒襄向以“年伯”尊称。试举数例:顺治十一年(1654),戴移孝有《甲午秋遇辟翁年伯于金陵客舍感赋》;顺治十六年(1659)戴本孝至如皋,作《己亥元夕后二日至雉皋访巢民年伯即事三十韵兼示榖梁青若》;康熙三十年(1691)戴本孝在如皋作《巢民老人观菊图》(现藏安徽博物馆),画中题诗落款“为巢翁老年伯大人书”,署“年家子本孝”。可见,戴本孝、戴移孝对冒襄始终谨守晚辈之礼。
  
  许宏泉先生《戴本孝评传》对戴本孝与冒襄的交谊有少许记述,惜许先生对冒襄知之甚少,以至生出不少舛误,如:冒襄字巢民,号补庵;又如:江苏东皋人;再如:丁酉年于秦淮有小三吾诗会……在此处不一一列出,但请读者慎察之。
  
  戴本孝对冒襄之敬爱,但以《巢民老人观菊图》为例(见附图)。
  
  康熙三十年(1691),戴本孝于如皋绘《巢民老人观菊图》,此图写一老人端坐茅舍,旁设盆菊,舍外围以竹篱,布以湖石,丛菊点缀,松槐交阴。图右空处为水际,舟中载菊酒,岸上来友朋,描写巢民老人菊酒咏歌的高隐生活。篆书“巢民老人观菊图”,钤白文“本孝”、朱文“先朝遗民”两印。此图当为戴本孝炉火纯青之作,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另轴上别纸行书王勃《山亭序》,但仅摘录其中数句而已。署“为巢民老年伯大人书,鹰阿樵子本孝”。下钤“鹰阿山樵”、“本孝”两印,引首钤“形见神藏”印。轴下别纸草书七律二首。其一:“老眼偏于秋兴奢,晚芳寻遍向山家。篱边移就灯前影,榻畔围成石上花。三迳蒿蓬谁送酒,百年几杖对流霞。天怜黄发酬佳节,日日征歌玩物华”。其二:“云巢高寄海天涯,斯世浮荣未足夸。入掌千峰惟选石,开颜四季有名花。秋盈玉露还宜酒,霜掇金英好当茶。不觉图成惊月落,苍柯屋角偃龙蛇。题《巢民老人观菊图》二首,年家子本孝稿”。钤“鹰阿山樵”印。仅“百年几杖对流霞”“云巢高寄海天涯”二句,便将一位遗民领袖、浊世高隐描绘得神乎妙哉,何况还有那松荫仙居、菊香雅篱!
  
  此外尚有三幅作品值得一提:
  
  一是康熙七年(1668)赠冒青若《山水册》八页。冒襄次子青若来京,戴本孝以画相赠,其跋有云:“青若少予十有八岁,固兄事予”。“尝叹青若来,自公卿大夫以及远近名彦,莫不折节乐与之游”。“苟非知音,则亦谓其若今逐富贵声势者等耳,嘻!岂青若之所以勉承亲志也哉”。戴本孝对青若理解至深,并劝其早日离开这是非之地,关切之情、肺腑之言也。
  
  二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所作《陶渊明诗意图》屏条十二幅,画赠如皋许昼初、许掞(冒襄孙女婿)父子。画中题识:“比年往来东皋,获与昼翁桥梓缱绻,回溯先朝年谊甚笃。翁方解组长沙,高侔靖节,故取其诗之可图者成十二帧以赠之,意不在工拙间矣。历阳年家弟五岳外史戴本孝拜识。”许姓是如皋诗礼旧族,与冒家世代姻戚,与戴本孝亦为世交。许昼初从湖南长沙辞官归里,志趣与戴本孝相似,故以此画相赠。
  
  三是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巢民老人避召崖图》,乃为贺冒襄八十寿而作。画中所题七言诗,有“春堂岿然多奇怀,金天石室忽若开。”“群峰且拥丈人起,儿孙罗列何其尊”等句。
  
  此外,还有康熙八年(1669)作于淮浦(今涟水西)并寄赠冒襄的《华山图》。康熙三十年(1691)作于如皋并赠如皋丹臣的《象外意中图卷》等等,此处不再赘述。
  
  笔者曾整理成《戴本孝系年要录》,附于文后,从中可见戴氏在如皋的交游脉络。
  
  三、印间东皋风
  
  戴本孝频频往来如皋,与邵潜、程邃、许容等多有交流。譬如康熙二年(1663)戴本孝尝为冒襄治六面印,三十年后,许容仿其形制,先后为冒襄长子谷梁和如夫人金钥刻六面印,此三印均传至冒襄后裔冒广生先生,而国学大师冒广生则将此三印均收入《冒氏印史》,这应该是对三枚六面印最权威的鉴定。而从可考的戴本孝存世印章中,可以明显看出,戴本孝在印学艺术上深受东皋印派之影响。后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中收录此印,并称:戴本孝“传世作品极少,因而许多书籍都漏载他精于篆刻”。
  
  冒广生逝世之后,其家属遵其遗嘱,将冒襄六面印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见附图)。冒襄六面印设计极为别致,因其中两侧设计为连珠印,全印便产生八个印面,分别呈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葫芦形和铎形,依次刻有冒襄姓名、字号、鉴藏、闲句和肖形印等。对于每个印面的篆刻风格,戴本孝殚精竭虑,避同求异,逐一摹拟战国古玺、两汉私印、六朝朱文、元朱文等,所作无不古雅醇正。以“凤栖铎形”印最为奇特,其参考青铜器铭文,寓含“凤鸣高冈”之义。就文人而言,一石在握,使用称便;且印石中空,可穿丝绳,方便携带,故深得冒襄珍爱。
  
  六方八面印为戴本孝首创,是中国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据称,戴本孝遗印,传世仅此一枚,但戴本孝完全可藉此一印而彪炳史册。如韩天衡先生所云,此印“一印胜千百”。

http://www.ntsfw.org/html/bsdt/uploadfiles/2014-05/201405292115205781.jpg

  1、巢民(侧面连珠1)2、忘辱忘怨(上端)3、真赏(侧面)
  4、冒襄辟疆私印(侧面连珠1)5、小三吾鉴藏(下端)
  6、冒襄(侧面连珠2)7、凤栖铎形(侧面)8、辟疆氏(侧面连珠2)
  9、仿金文边款:癸卯中春鹰阿山樵戴本孝作
  
  古代书画家兼篆刻家全用自己所刻印章或兼用别人所刻印章的都有,而从无全用别人所刻印章者。上海博物馆《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收录戴本孝自用印五十二方,其印风接近,似出一人之手,其中绝大部分应为戴本孝本人所刊。试举十二例,足见东皋印派之风骨。

http://www.ntsfw.org/html/bsdt/uploadfiles/2014-05/201405292116113125.jpg

  曾于《书法导报》见徐正廉、许宏泉合作《戴本孝精于篆刻质疑》一文,二位怀疑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谱》所收戴本孝作品为后人伪造,其依据是:《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收有“凤栖”之印,此印在安徽博物馆所藏《晓窗梅影图》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茅斋梅鹤图》有据可依,而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谱》所收“凤栖”之印,和《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所收之印,显然不是同一方,并以“一伪俱伪”之见来推论“真赏”印必然作伪。

  徐正廉、许宏泉的致命之误在于,二人从未见过冒襄六面印,故以为此印仅有六印,实不知此印实为六面八方,因其中两面为连珠印,所以计有“巢民”和“冒襄辟疆私印”、“冒襄”和“辟疆氏”、“凤栖”、“真赏”及两端“忘辱忘怨”、“小三吾鉴藏”,共八方印面。徐许二位将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谱》所收的戴本孝一件作品(冒襄六面印),当成了三件作品,即将冒襄六面八方印中的“凤栖”、“真赏”当成是戴本孝自用的二方印,偏偏戴本孝也有一方自用的“凤栖”铎形印,与为冒襄所刊“凤栖”铎形印大同小异,而戴本孝画作所钤“凤栖”印与《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上冒襄“凤栖”印当然不同,这竟让徐许二位得出结论,“凤栖”“真赏”皆系后人伪作。想徐正廉先生亦称一代名家,此轻率之误,实令人扼腕。

  徐正廉、许宏泉又认为冒襄六面印中“冒襄辟疆私印”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所收的一方“冒襄辟疆私印”,细微处不尽相同,故可佐证除“凤栖铎”“真赏”二印之外,冒襄六面印亦系伪作。姑且不论此判断无法成立,作为一方常用之印,磨蚀之后依样再刊,亦属常见,如此算不得作伪。譬如“冒襄巢民辟疆”一印,笔者便在数幅冒襄真迹墨宝上,见过若干不尽相同之处,此事容后再论。
  
  
  附:戴本孝系年要录
  
1621天启元年,辛酉。农历闺七月初九,戴本孝生于安徽和州西河村。
  1630崇祯三年,庚午。戴移孝生。
  1632崇祯五年,壬申。戴重移家金陵。
  1638崇祯十一年,戊寅。戴重、冒襄加入复社,同在吴应箕起草的《留都防乱公揭》上署名(依《复社姓氏录》贵池本)。
  1644顺治元年,甲申。戴重应南明岁贡廷试,擢举第一。时戴重“与冒襄接席,抵掌天下事,恒不能寐”。戴本孝随侍,“拜床下焉”,初识冒襄。
  1645顺治二年,己酉。五月,南京失陷,戴重携家避难湖州,曾寄书冒襄以示诀别。秋,戴重于湖州起义,中箭负伤,戴本孝救父还乡,居和州迢迢谷。
  1646顺治三年,丙戌。戴重绝食,身殉大明。
  1654顺治十一年,甲午。冒襄于水绘园中筑碧落庐以祭祀戴重,又去南京长干接戴移孝来如皋(戴移孝有《甲午秋遇辟翁年伯于金陵客舍感赋》),命其在碧落庐中读书。
  1655顺治十二年,乙未。戴移孝客东皋,后因不愿寄食,曾留诗欲与年伯冒襄别,未果。
  1656顺治十三年,丙申。戴移孝与冒襄年伯及友人李尚、王畿披阅赵松雪《高士苦吟图》,即席赋诗。
  1657顺治十四年,丁酉。冒襄与子谷梁、青若客南京,于秦淮丁氏河房会上下江亡友子弟戴本孝、吴孟坚等九十四人。有《秦淮倡和诗》。
  1658顺治十五年,戊戌。戴移孝作《冬日入黄海作寄朴巢老年伯及榖梁青若两弟》,说明戴移孝离开如皋。
  1659顺治十六年,己亥。正月十七,戴本孝始至如皋,谒碧落庐,与陈维崧等赋诗唱和,即所谓小三吾世盟高会,戴本孝作《己亥元夕后二日至雉皋访巢民年伯即事三十韵兼示谷梁青若》《小三吾亭唱和诗序》。
  1663康熙二年,癸卯。戴本孝为冒襄刻六面印。
  1667康熙六年,丁未。冒青若游燕与戴本孝相逢。
  1668康熙七年,戊申。戴本孝赠冒青若《山水册》八页。
  1669康熙八年,乙酉。戴本孝于淮浦(今涟水西)作《华山图》并长跋,寄赠冒襄。
  1670康熙九年,庚戌。冒青若过淮浦寺邸,戴本孝赋答原韵二首。后又于燕市解羊裘赠冒谷梁从刘体仁东游。
  1676康熙十五年,丙辰。戴本孝在和州迢迢谷建碧落精庐。
  1690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戴本孝滞留如皋百日,作《杖头高秋图》《峻岭飞泉图》《寒木虚堂图》。冒襄八十,戴本孝作长歌述怀祝寿。作《巢民老人避召崖图》并题诗以志念。作诗贺冒襄喜得曾孙。
  1691康熙三十年,辛未。戴本孝再客如皋,于冒襄堂前观前人《七夕图》,并集冒襄诗次韵。闺七月初九,在如皋过七十一岁生日。作《象外意中图卷》《巢民老人观菊图》《拟北苑秋山轴》。
  1693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戴本孝作《绝命辞》十章。七月初一卒于迢迢谷,葬于鹰阿山。

http://www.ntsfw.org/html/bsdt/uploadfiles/2014-05/201405292118289843.jpg
戴本孝《巢民老人观菊图》

http://www.ntsfw.org/html/bsdt/uploadfiles/2014-05/201405292118542656.jpg
戴本孝所刻冒襄六面八方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