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水浒传》讲稿《水浒传》成书之谜(三)
(2012-10-24 21:01: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名著 |
关于[《水浒传》成书之谜(三)]的字幕
(1):上集讲到了《水浒传》取材的后两个方面,讲史话本和元杂剧,以及“水浒”的含义。那么,这部巨著是怎样完成从史实和小说的巨大变化呢?本集讲座为您破解《水浒传》的创作原型,即洞庭湖起义。说到这里,我们仍未能破解《水浒》成书之谜
(2):也就是从历史上的“三十六人”,到小说里变成“千军万马”;从小部队的流动作战,到小说里的大规模军事对抗;从陆地作战,到小说里的水上斗争,这种从史实到小说的巨大变化,
(3):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如前所说,“水浒”故事确实是从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汲取了素材,
(4):但那些素材大多数是三言两语,零散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水浒传》则是一部七八十万字的大书,仅靠那么一点点历史素材来支撑,太单薄了,撑不起来。
(5):有人试图作出解释,说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虚构”。《水浒》作者完全可以凭借着文学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虚构出这样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来。 (6):一《水浒传》是虚构吗对此,我抱着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水浒传》是出现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那么早期的小说家是否
(7):有如此高明的虚构能力,这是值得怀疑的。我打这样一个比方:长篇小说的形式,如同一只大筐,当小说家尝试进行长篇体制创作的时候,他遇到的首要问题,是从哪儿能找到足够的素材,来填满这只大筐。
(8):单凭宋江三十六人,是无法填满它的。如果你我是小说家,会怎么办?我们无疑会打破历史的框框,四处去搜寻素材。任何能找到的有关农民起义或是民族战争的历史素材也好、民间传说也好,
(9):也无论是哪朝哪代的,发生在南方、北方的,我们都会统统拿来,填充小说的长篇框架。这也是文学创作的普遍做法和规律。鲁迅先生写小说,他就说过:他说我这小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
(10):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写人是如此,写一次农民起义应该也是如此,我们看到,《水浒传》的作者确实也是这样做了。举几个例子来看:第一个例子,
(11):梁山上第一任寨主是白衣秀士王伦,王伦不是虚构人物,历史上实有其人。他是北宋庆历年间一次士兵起义的领袖,他起义的时间,比宋江要早七八十年。小说家把他请来,充实了宋江起义的故事。
(12):尽管在小说中,他是被刻画成负面的人物。
(13):第二个例子,方腊起义的事迹,也被小说家写入《水浒》中。方腊起义几乎跟宋江同时,宋江受招安后,还被派去征讨方腊。因此在小说中,方腊是作为宋江的对立面出现的。
(14):但同样是农民起义,方腊的一些事迹,也被改头换面,嫁接到宋江起义的故事里头。一个是,《水浒传》写童贯率领官军攻打梁山,小说里有“两赢童贯、三败高俅”。但是我们看历史上,并无其事。
(15):童贯是什么人,童贯是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宋江只有区区三十六人,“杀鸡焉用宰牛刀”?但童贯确实曾经亲率大军镇压过农民起义,他打的是方腊。显而易见,
(16):小说家是把童贯打方腊的史实,借来写童贯打宋江。因此我们说,小说里的宋江起义军,同时也有方腊起义军的影子。另外,学者余嘉锡先生曾经指出,方腊的家乡叫做碣村,而《水浒传》的起义领袖晁盖
(17):住在石碣村余嘉锡先生指出,这是《水浒》作者借鉴方腊素材的结果。 (18):第三个例子说明《水浒传》是一个拼凑起来的农民起义,第三个例子,这个小说还揉进了田虎、王庆的起义故事。那么学者王利器先生考证,
(19):田虎、王庆都是历史上的真实的农民起义领袖,在《水浒传》中,他们的名字被写在皇宫的御屏风上,“四寇”嘛而在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中,也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内容。第四个例子,
(20):《水浒》中许多梁山好汉,都有着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原型,像杨志,历史上是“招安巨寇”,刘唐,历史上是“京东剧贼”,张横和燕青都是太行山的义军领袖,在抗击金人的战斗中威名远扬。
(21):关胜是济南的抗金英雄,后来被汉奸刘豫杀害了。张顺是南宋末年抗击蒙古人的民兵头领,他最后身中乱箭,死在长江中,这跟《水浒传》中的“浪里白跳”张顺
(22):身中乱箭死在西湖水中的情节一模一样。总之,这些人不是农民起义的英雄,就是抗击外族侵略者的好汉。《水浒传》的作者把他们请上梁山,大大丰富了《水浒》故事。由此看来,《水浒传》中所描写的
(23):这场农民起义,也是一场拼凑起来的农民大起义。我们说,《水浒传》不愧是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她不是哪一次农民起义的忠实写照,她是对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包括宋江起义之前,宋江起义之后
(24):很多次农民起义、民族战争的全景式的描述,兼有历史的真实厚重和史诗的壮丽恢弘。
(25):话题又回到这个问题上,小说题为《水浒》,顾名思义,“水”在故事中应当扮演重要的角色。没有水,这个书名都失去了意义
(26):但历史上的宋江并不曾与水结缘。甚至早期的《宋江三十六赞》,多次提到“太行山”似乎宋江不是“水寇”,变成了“山贼”。那么《水浒》故事中的“水”又从何而来?有人会问:梁山泊历史上有没有农民起义发生?
(27):如果有,是不是就是小说的基本原型。我们说,梁山泊历史上确实有过农民起义,但大多数是“小打小闹”。从历史文献中,找不到起义军在梁山泊建立山水寨、抵抗官军的记录。
(28):梁山泊是黄河的泄水湖,随着黄河水势的涨落,面积时大时小。面积大的时候,周长大约有三五百里;小说戏曲里一提就是“八百里梁山泊”,那是夸张之词。水面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小水洼。至于这个梁山,
(29):也只是个小山头,并不像小说里描摹的那样险峻。清代有个姓曹的官员,到山东寿张县去做县令,他本人是个“水浒迷”,听说梁山就在附近,很高兴,兴致勃勃前往参观游览,结果怎么样?大失所望。
(30):他见到的梁山只是个小山包,说“坦首无锐”。至于梁山泊,早就干了,老百姓吃水都得靠打井。这个地方山也不高、水也不阔,根本无险可守,并不适合建立山水寨。
(31):那么“水浒”中的水究竟从何而来?我想,《水浒》作者对农民起义题材很感兴趣,这个“水”,还得到农民起义的素材当中去寻找。
(32):历史上有没有这样一次农民起义:它规模浩大,参加人数众多,达到几万甚至十几万人。头领人物也不止一两个,几十上百更重要的是,
(33):它应当是借助一片浩瀚的水面建立水寨,以水为依托来抗拒官军。这场起义声势浩大,令统治者寝食不安,还不止一次地派遣官军大部队前往征讨,并且使用了招安的手段。最终起义失败了,起义军的大部分被改编成官军。 (34):那么我们看,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样一场起义?如果有,这无疑应当就是《水浒传》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型和蓝本。
二 《水浒传》的创作原型我阅读了农民战争史,发现里头还真的有这样一次农民大起义, (35):那就是南宋初年洞庭湖钟相、杨幺大起义南宋初年,钟相、杨幺在洞庭湖发动起义,建水寨抗拒官军。起义规模宏大,旷日持久,给南宋王朝沉重打击, (36):在官书正史、文人笔记以及民间传说中,留下丰富的文字记载和口头传说。这次起义距离宋江起义不到十年,比宋江起义晚十年,两次起义的传说应当是同时在民间流传的,很容易在内容上相互借鉴。 (37):那么我就想作一下比较。摆在我面前的有三种材料,一种是有关宋江起义的历史记录, (38):一种是有关钟相杨幺起义的历史记录,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文学作品《水浒传》这部小说。让我们把三者做一个比较,看看小说中的描写,是更接近历史上的宋江呢, (39):还是更接近历史上的钟相、杨幺?为了看得更清楚,我分了八个方面来比较,这八个方面分别是: (40):起义的地理环境;起义的人员规;起义军的成员籍贯;起义军的社会成分;起义军领导层的情况和更迭;起义军的社会影响;有关水战的记载;起义的结局和善后情况。那么比较每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顺序,这个顺序是先说历史上的宋江,再说小说里的描写, (41):最后说历史上的钟相杨幺洞庭湖(起义)情况。 (42):那么第一方面,我们先来看看起义的地理环境,历史上的宋江主要是在陆地作战,史书上没有宋江到过梁山泊的记录,更没有建立水寨的记录;一句话:历史上的宋江与水无关,小说中的宋江就不同, (43):他凭借八百里梁山泊建筑山水寨来抗拒官军。“水”在《水浒》小说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那么钟相杨幺怎么样,他们的起义环境是洞庭湖,周长八九百里,港汊纵横。 (44):起义军利用山环水绕之势,建立起水寨70多座。官军从水上来,义军就登岸;官军从岸上来,义军就下水。这同《水浒》中的描写,完全相同。此外还有一个细节, (45):洞庭湖有一处地名,叫金沙滩,是出入洞庭湖的交通要道。而《水浒传》中恰恰梁山泊也有金沙滩,也是出入山水寨的门户。总的来看,在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上, (46):凭借着大湖大泽、建水寨抗拒官军的农民起义洞庭起义是唯一的一次。如果《水浒传》的描写有所凭借,那么除了洞庭起义,几乎别无选择。SRt洱吧下载VIP讲座 (47):这是第一方面。下面第二方面,我们从起义的规模上来看:历史上的宋江队伍, (48):开始只有三十六人;后来可能有所发展,但至多不过几百人。《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队伍,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只有五七百人,后来逐渐增加到三五千人,到最后受招安的时候 (49):发展到“梁山十万之众”。这个显然跟历史上的宋江三十六人不可同日而语。再看看洞庭湖起义的情况。各种史书上对钟相杨幺起义的人数的记载,比较混乱。有的文献说是两万人,也有说十几万的, (50):最多的说到四十万人。这可能是因为起义时间长达五六年,起义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记录的时间前后不同,因此有差距。至于说最多四十万人,我倒有这么个看法:这里边可能包括有起义军的家属。 (51):农民起义军不同于官军职业军人,他们本来是拉家带口,为了躲避战争的威胁、为了躲避官府的盘剥,到湖里头避难、武装自保。那么真正的战斗部队,肯定没有这么多。我比较相信 (52):《金陀粹编》里边的记载,说是:有众八万,号十万。《金陀粹编》的作者是岳珂,他是岳飞的孙子;洞庭起义最后是被岳飞镇压下去的,因此岳珂的记载应当是有根据的。而“有众八万、号十万”,和《水浒传》的“梁山十万之众”,非常接近。这是第二方面, (53):本集讲了《水浒传》中宋江起义的原型是钟相杨幺洞庭湖起义,并从起义的地理环境和起义的位置两方面进行了论证。下集将从洞庭湖起义与宋江起义的其他相似之处继续解说为什么洞庭湖起义是宋江起义的原型,完全揭开《水浒传》的成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