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水浒传》讲稿《水浒传》成书之谜(一)

(2012-10-24 20:23:25)
标签:

杂谈

分类: 名著

关于[水浒传》成书之谜(一)]的字幕:

  (1):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它脍炙人口,流传甚广。那么这本巨著的形成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侯会教授的系列讲座将揭开《水浒传》的成书之谜。  (2):本集的内容是《水浒传》的作者和宋江起义的历史来源与民间传说。大家好,我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侯会,我从事明清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偏重于小说研究。那么今天我们讲的这个题目,  (3):水浒传》的成书之谜,下边我们开始。《水浒传》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四大奇书是  (4):分别代表四种小说类型:属于历史演义,属于神魔小说,属于世情小说,属于英雄传奇。《水浒传》记述了北宋末年发生在河北、山东、苏北一带的一场农民起义。但是有一个谜团,人们始终没能破解,  (5):那就是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规模很小,开始的时候大约只有几十个人。但是我们在小说里看到的,却是千军万马、风起云涌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图景。那么,我们要问,  (6):历史上一场规模不大的起义活动,是怎样经过文学家的魔棒一点,变成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呢?我们还是从小说的作者来说起。一 水浒传》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7):其实这还不够准确,准确的说法,《水浒传》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施耐庵,另一位是罗贯中。早期《水浒传》的版本上的署名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本就是真本。大概施耐庵有一部原稿,后来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才形成后来的《水浒传》。  (8):罗贯中我们比较熟悉,他是著名历史小说作家,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相传他还作过十七史演义。据学者考证,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他的原籍大概是山西太原,但是他主要生活在杭州一带。  (9):施耐庵也是杭州人,年岁可能比罗贯中大一点儿,关于这两位作家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不过从罗贯中的生活年代来看,《水浒传》的问世,应该是在元末明初,  (10):也就是公元十四世纪。但是近几十年来,学术界不少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说,我们今天读到的以杭州容与堂本为代表的《水浒传》,它的问世时间其实还要晚得多,  (11):很可能是在明代嘉靖初年才最后完成的,也就是十六世纪的上半叶,这要比原来的推断要晚一、二百年。小说的最后作者,很可能是一位不知名的作者,这位作家才华横溢,  (12):但社会地位很低微,因此没能留下任何的传记材料,这是十分遗憾的。不过我们不妨把他称作施耐庵施耐庵在这里已经不是哪个文学家的名字,他成为《水浒传》作者的一个符号了,施耐庵也好,罗贯中也好,无名作者也好,  (13):他们只是小说的写定者。在此之前,有关宋江起义的故事,已经在民间流传了三、四百年,故事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话本,有戏剧,还有各种的文艺形式。应当说,有无数的作者参与了水浒故事的创作。有的学者就把这种创作方式,称为世代累积型  (14):“水浒故事如此,三国故事如此、唐僧取经的西游故事也都是如此,都属于世代累积型的作品。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提法,他们说,水浒三国故事无论流传多久,也无论有多少作者参与了前期创作,但那些作品,大多数是幼稚的、简陋的,  (15):原生态的、低水平的。如果没有一位大作家综合去取,整合提高,在此基础上进行重起炉灶式的再创作,那么这些零散的、低水平的作品,就只能是风流云散、自生自灭。因以,这位最后的写定者功劳应该是最大的,  (16):没有他,也就没有彪炳文学史册的煌煌巨著。我个人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在名著的形成过程中,前人的创作积累和大作家的最终写定,其实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我想,  (17):是否可以把这种创作形式归纳为世代累积 大家写定型似乎更准确、更全面。了解了小说的创作模式,我们就从源头开始,看看《水浒》故事的原始素材,也就是历史上的宋江起义。  (18):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宋江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在北宋宣和年间,领导了一次规模不大的起义。他的事迹,记录在许多史书当中,这些书有《东都事略》、  (19):《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等等,其中以宋代王偁的《东都事略》记录最早。《东都事略》中有一篇《侯蒙传》,记述宋江起义时,侯蒙给宋徽宗上书,  (20):内容是这样的,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王偁《东都事略》侯蒙是个什么人呢?  (21):他是个赋闲在家的官僚,他听到宋江起义的消息,上书给朝廷提建议,说宋江只有三十六个人,活动在河朔、京东,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山东一带,几万官军(都)对付不了他们,宋江这个人一定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22):不如赦免他的造反罪过,让他去打方腊。因为这时候,方腊正在浙江一带发动起义,朝廷当时特别需要军事人才。当然了,侯蒙的话只是个建议,但是根据《东都事略张叔夜传》的记载,  (23):宋江后来还真的投降了官军。据说(当时)张叔夜在海州作做知州,海州就是今天的江苏连云港。宋江一伙打到海州,抢了十几条海船,准备从海路走。张叔夜就布下了埋伏,  (24):把宋江引入包围圈,然后点火烧掉宋江的海船,宋江的部下丧失了斗志,最后只好投降。不过《宋史张叔夜传》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擒其副贼,江乃降,也就是说抓住了宋江起义军的二把手,宋江只好投降了。  (25):宋江投降以后,大概还真的被派去打方腊,据另一部史书,李悳的《皇宋十朝纲要》记载:说宣和三年六月辛丑这一天,官军将领辛兴宗和宋江一同打破了方腊的上苑洞,  (26):俘虏了方腊手下的一些伪官。此外,有一个叫李若水的宋代官僚,还写过一首诗,题目是《捕盗偶成》。诗里面记录宋江一伙接受招安之后,有这么一句,说三十六人同拜爵  (27):记录了这样一个场面。诗的作者李若水他对朝廷的这种做法是很反感的,他认为让强盗做官,这是鼓励人当强盗,是错误的。但这首诗又从侧面印证了宋江接受招安的历史事实。  (28):以上这些材料虽然十分零散,但是仍能大致上勾勒出宋江起义的历史轮廓,我们来总结一下:宋江起义发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大约持续了两三年,  (29):规模不大,只有36人,主要活动地域是河北、山东、苏北一带,后来在今天江苏连云港一带,宋江被海州知州张叔夜打败,投降官军以后,  (30):曾参加了征方腊之役。这里面有两点要补充一下:一个是对宋江三十六人的理解。  (31):有的学者认为,36人就是指36个军事头目,每个头目底下应该还有很多战士,所以总的人数应该是成千上万,否则就无法解释说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这样一个现象。也有的学者认为,  (32):36人就是36人,这可能是起义开始时的人数,但是后来随着队伍的发展,人数还有所增加,但也不会太多。另外有学者认为,宋江号称“36,这是一种宣传策略,  (33):因为“36”是道教的天罡之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这样宣传,就起到了自我神化的作用。我个人比较同意后两种说法,也就是起义开始时,人数大概确实不多,  (34):也不排除有宣传的目的。后来在战斗中,人数有所增加,但也不会太多。因为宋江采取的是流动作战的方式,打游击战,人多了运转不灵,尾大不掉,就失去了游击战的优势。  (35):至于说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这正说明宋江的游击战奏效,官军大部队拳头打跳蚤,有劲使不上,所以连连吃败仗。另外我们看,宋代发生过很多次的农民起义,人数都不很多,像北宋的王伦起义,只有几百人,  (36):南宋的商军起义,也只有几百人。当然了,宋代的农民起义也有规模比较大的,比如前面说到的方腊起义、后面要提到的洞庭湖起义等等,多达十几万人、几十万人。我要补充说明的第二点是我们找不到哪怕一条史料,  (37):可以证明宋江曾在山东梁山泊安营扎寨,宋江很可能根本就没到过梁山泊。以上我们讲的是历史上的宋江。  (38):正因为宋江起义本身,就带有着浓郁的传奇色彩,基于这个原因,宋江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不断地被添枝加叶,  (39):传奇色彩也是越来越浓。在长达三、四百年的时间里,无数的田夫野老、市民胥吏、说书艺人、杂剧作家,参与了宋江故事的创作;  (40):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口传故事,有话本,有戏曲,大概还有类似今天大鼓书一类的,叫做词话唱本。但是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在民间自生自灭,只有少量的作品在文献中留下了痕迹,今天我们能看到的,  (41):其实只不过是冰山露出的一角。下面就让我们列举一些材料,来看看民间传说里的宋江故事。三 民间传说中的宋江第一种材料,南宋末年有个名叫罗烨的下层文人,  (42):写了一个小册子,叫《醉翁谈录》。这本书很有意思,它是专门谈论说话艺术的这么一本书。什么叫说话呢?说话就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说评书,当时叫说话,  (43):“说话记录成文的作品就叫话本。《醉翁谈录》里头有一节,题目叫小说开辟,里边列举了几十篇话本的名目。其中,我们就看到有这样几篇:  (44):一篇叫《青面兽》,我们知道《水浒传》里有一位好汉杨志,他的绰号就叫青面兽;还有一篇叫《花和尚》,这个大概是讲鲁智深的故事。还有一篇《武行者》,那应该是讲武松故事的。  (45):此外还有一篇叫《石头孙立》,这个是不是讲梁山好汉孙立的故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这说明,至迟在南宋的时候,瓦舍勾栏当中已经在讲述宋江好汉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多半是个人的英雄传记,  (46):还没有连缀成长篇故事,这是我们提到的第一种材料。第二种材料同样出在南宋,当时有个画家叫龚开,字圣与,龚圣与。这个人非常喜欢听宋江故事,  (47):他很敬佩宋江的为人。他是画家,就发挥自己所长,替宋江三十六人画像,每人画一幅,还各题了一首诗赞,并且写了一篇总序。可惜他的画没能保存下来,但是他的诗赞,  (48):他写的序言,都保存下来了,记录在有个南宋人叫周密,他有一部笔记叫《癸辛杂识》,记在这里边。龚开所题的诗赞有个题目,就叫《宋江三十六赞》。

(49):在序言当中,龚开透露: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议,这个街谈巷议,应该就是指说话这门艺术。龚开还说,其实在他之前,有一位宫廷画师叫李嵩的,也曾经给宋江等人画过像。  (50):这说明,在南宋的时候,不仅老百姓爱听宋江故事,宫廷画家,士大夫们也爱听宋江的故事。龚开为三十六人所写的诗赞,每一首都是四言四句,我们举两首来看。  (51):这首是称赞浪子燕青的,是这么四句,说: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大行春色,有一丈青。”——龚开《宋江三十六赞》还有一首是称赞船火儿张横的,这样说:  (52):“大行好汉,三十有六。无此火儿,其数不足。”——龚开《宋江三十六赞》请注意:从龚开的诗赞可以得知,南宋流传的宋江故事,好汉人数仍然是史书记载的36人,还没有发展到后来的108将。  (53):另外,龚开的诗赞当中没有一处提到梁山或梁山泊,却先后五次提到了大行,也就是太行山,似乎龚开所听的宋江故事,还不是水浒故事,还没有和发生联系。  (54):宋江等人出没于太行山一带,更像是山贼,而不是水寇。以上我们说的是第二种材料,《宋江三十六赞》。本集介绍了《水浒传》的作者和创作类型,并介绍了《水浒传》写作素材的前两个方面,即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55):下集继续讲解《水浒传》写作素材的来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