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构建“读写诵一体化”的语文课程新体系

(2014-03-23 23:51:32)
标签:

活动信息

分类: 语文课程整合联盟

构建“读写诵一体化”的语文课程新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项目简介

语文课程整合项目研发中心

一、为什么要整合

1.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近十年来,语文教学几乎同时受到三种思潮的冲击:

一是经典诵读,强调诵读传统经典诗文,传承母语文化,涵养学生心灵(如王财贵“儿童诵读经典”,朱永新新教育“晨诵”课程,李振村“新经典诵读”等)。

二是大量阅读,试图冲破课本局限,扩大阅读积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如烟台龙口“大量阅读、双轨运行”,韩兴娥“海量阅读”等)。

三是童书阅读,强调遵循儿童阅读发展规律,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以童书阅读促进儿童生命成长。(如朱永新新教育“童心悦读”课程,江浙一带童书阅读)

三种思潮乍分又合,流派纷呈,交相映辉,推动了语文课程理念的变革,也促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繁荣。时至今日,诵读经典、大量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已无人怀疑,难的是教学层面的具体操作。

经典诵读,每天保证晨读时间并不难,难的是内容。儿童到底应该诵读哪些经典,哪些经典最能促进当下儿童的生命成长?晨诵诵读的经典,与课内语文教学应不应该建立一定的联系,如何相互促进?经典诵读与课内语文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

大量阅读,语文每周就是那么几节课,课外时间也有限,如何在保证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把课外阅读内容挤进课内,如何指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课外阅读到底应该读什么,读物资源如何解决?

童书阅读,市场上热,课堂上冷,教师多少年都不看童书,学校里没有孩子喜欢的童书,更没有安排学生读童书的时间。整本书阅读怎么才能挤进语文课程视野,密切与课内教学的联系,解决二者不挂钩的问题?

读什么、读多少、什么时间读、读物从哪里来、怎么指导读、读写诵如何结合,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和家长,也影响着学生精神发育与语文素养的提升。

课内语文教学,能不能与经典诵读、童书阅读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框架完整、思路清晰的内容体系,让 广大老师轻松解决资源搜集、内容统整的难题,便于教师统筹使用语文课时,轻轻松松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人格建构的目标?

由内容入手整合语文课程,构建“读写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2.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不同年段课外阅读量的要求:

低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总计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如何保障?各年段课外阅读读哪些,是否可以与课内教材教学结合起来,形成统一体系?

课程标准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课程标准第一次将“读整本书”明确纳入教学要求,意义非同小可。与一篇篇的课文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有其独特的规律,对促进儿童生命成长意义更大,能不能将课程标准提出的整本书阅读与当下童书阅读、课内阅读结合起来,形成完整体系?

看来,要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也须尽早解决整合问题,让语文课程改革踏上高质低耗的快车道。

3.学校语文教改探索的迫切需要

早在2007年前,授田英才学园就引进了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启动了“晨诵”课程,带领孩子们以优美的诗歌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开设了“童心悦读”课,每周拿出固定课时带领孩子们读童书,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之后,授田又引入了刘宪华“主题阅读”项目、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八岁能读会写”教改实验。其中,“主题阅读”的大单元七课型教学思路给我们更多启示。“主题阅读”的“单元导读”“以文带文”“读写联动”“分享展示”等课型设计,为压缩课内烦琐讲析、扩大课内阅读量提供了宝贵经验。“晨诵”诵读什么?老师们需要自己搜集整理;“童心悦读”读什么书,老师们需要自己去选择;课内外阅读拓展读什么美文,老师们也需要自己去搜集打印。备课中搜集资源、整理打印压力大,内容不成系统,晨诵、童心悦读、课内外阅读缺乏关联,课时无法打通使用,老师们深感苦恼。

2010年,授田提出了建设“道德学校”的办学目标,继而提出了构建“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教学模式。2013年,各学科积极推进“三级建模”,语文学科如何将“主题阅读”七种课型与“四环四学”模式整合起来,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会学习”等理念,渗透“道德课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权益”的要求,也许要深入思考探索。

授田遇到的这些问题,其他学校也经常遇到。这些年,哪个学校没引进几项语文教改项目?这些项目往往理念冲突,内容有别,教法差异很大,一线教师往往无所适从,甚至行为混乱。要引导教师从迷茫、混乱中走出来,理出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就需要站在课程的高度,统揽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吸取各种改革成果的精髓,把其中科学、实用又能互相兼容的东西整合起来,建构一个理念先进、结构清晰、体系完整又便于操作的课程体系。但是,整合由何处入手,以什么为主线?想来想去,还是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由内容整合入手,依据内容特点,整合理念、教法,在内容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探索相对应的教学模式,让理念落地生根,让教法服务于理念、目标。

4.“三线结合、综合发展”语文教改实验的痛苦反思

1998年——2003年间,滨城区教研室组织了“三线结合、综合发展”语文教改实验。当时,实验覆盖区直、乡镇大多数学校,召开过两次现场会。城乡孩子因实验受益,阅读量大大扩大,读写能力、综合素养明显提高。《山东教育》杂志曾以17个页面重点推介,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也报道了实验成果。后来我由语文教研转向管理,实验失去了教研部门的引领推动,便逐年萎缩,直至消亡。历经几年探索形成的成果逐渐流失,自由读写课没有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停摆了,各实验学校的语文社团活动也解体了。以常理而论,好的东西大家喜欢还来不及,不会自行消亡。但“三线结合”实验的宝贵经验怎么会渐渐流失了呢?痛苦反思,还是实验本身存在问题。

实验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多读多写。但要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必须先解决读物问题。“三线结合”实验提出以人教版教材“核心教学线”逐层向外拓展,一篇课文带一篇、带两篇,甚至带一组课外读物,设想是好的。但老师们平时工作压力那么大,还要课外搜集读物,整理打印,学校打印设备、纸张都不一定现成,无形中增大了一线老师备课的难度和压力。当时网络还没有普及,学校图书资料奇缺,搜集课外资源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没有了上面的管理推动,老师们热情逐渐消退,谁也懒得再费那么大力气,情有可原。

另一方面,与实验配套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分享测试、综合考评”,项目过于繁琐,期末集中进行增大了测评难度。学校领导怕麻烦、图省事,一张试卷了事,也挫伤了实验教师的热情。2005——2007年的“教育教学质量年”恢复了小学“统考”(当时为回避“统考”之恶名,换个名堂叫“质量抽测”),以考试成绩给学校、老师排名,学生综合素养很难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全面、客观地体现出来,也加速了实验消亡。

痛定思痛,没有帮老师们解决读物来源问题,教学没有现成可用的资源,是导致“多读多写”难落实的首要原因。评价改革跟不上,管理缺位,是加速实验萎缩的另一原因。

如今,当初实验确定的三大核心理念——“多读多写”“自主发展”“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已经成为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但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段背诵积累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140万字的目标却仍然落不到实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革也往往流于形式。老师们大多还在课堂上一篇一篇地讲解课文,学生阅读视野窄、积累少的问题依然存在。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还是要先从内容体系的构建入手,从课程资源上取得突破,解决“读什么、读哪些、读多少”的问题,以课程内容整合带动教法改革,而后实现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法体系、活动体系、评价体系的全面变革

这些工作由谁来做?一线教师天天忙于具体教学工作,哪有时间坐下来搜集研究大量资料,理出课程建设的思路?即使形成了某些清晰的想法,还要精选课程内容资源,重组或编选教材,完成从想法到课程体系的转化,这么多复杂艰难的工作,多少老师能做,他们哪里有时间来做?启动“读写诵一体化”课程整合项目,正是要帮助一线老师解决这些难题,引领他们以课程的视野统揽语文课程建设方方面面的问题,将经典诵读、课内外阅读与习作、整本书阅读整合为一体,形成全新的语文课程新体系。

二、如何整合?

在重点研究了“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授田“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模式经验成果后,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

第一步:以人教版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围绕主题向外扩展,整体规划经典诵读、课内外阅读与习作、整本书阅读的内容,打通课内课外的联系,实现单元主题统整下的内容整合。

1.一条主线:以人教版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

人教版教材影响大,适用范围广,内容资源丰富,语文训练体系相对清晰完整,优势之明显为国内所公认。以人教版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整合内容资源,教师上手也相对容易,能减小改革震荡带来的负效应,便于成果推广。

2.两个整合:实现人教版教材教学与课外美文阅读、经典诵读的整合

1)以人教版单元主题为主线整合课外美文阅读,通过“以文带文”“自由阅读”课,大大扩充阅读量,丰富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通过“读写联动”课,结合单元习作要求和选文特点,插入大量随笔训练,并将单元习作要求逐步渗透到选文阅读中,实现单元主题统整下的读写结合。

2)围绕人教版教材主题单元组织经典诵读内容,打通单元主题与经典诵读的内容联系,课内读什么主题的内容,晨诵就诵什么主题的经典诗文,使课内单元教学与经典诵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两个拓展:由单元教学向整本书阅读灵活拓展

1紧密型拓展:依据人教版教材主题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课文内容、体裁、作者等特点,课外拓展阅读与课本联系较为密切的整本书读物。如三年级第五单元课内阅读了《盘古开天地》,课外拓展阅读中国上古神话《山海经》(儿童阅读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内学习了中外童话类的课文,课外拓展《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内学习了有关鲁迅的课文,课外拓展阅读《鲁迅短篇小说集》等。

2松散型拓展:开设“童心悦读”课,依据不同年龄儿童生命成长需求和阅读能力,分年级、学期推荐童书阅读书目,低年级以绘本阅读为主,读写绘结合,中高年级读整本的文字书,指导儿童阅读生命成长中最需要的童书,促进儿童生命成长。

为了实现上述意图,项目中心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配套教材《语文帮——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引》,每学期一册,每册依据人教版主题单元分组,每单元包括单元导语、单元学习导图、经典我来诵、美文我会读、资料链接、开心书吧、反思提示等主要板块,为内容整合提供了必备资源。教师再不用为搜集资源、整理打印发愁,学生也不用再为手中无书而苦恼。小学六年,经典诗文诵读资源将增加7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超过200万字,远远超出课标145万字的要求,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将大大提升。尤为难得的是,该教材遵循便于学生学又便于教师教的原则,集内容开发、教案设计、学案引领于一身,将教法设计暗含在学法指导中,思路具体便于操作,为教师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提供了具体参考。

该教材单册六本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已经试用一个学期;双册教材体系进一步完善,寒假完成编写后付印,2014年春天发行试用。

山东教育社原副总编陶继新先生为本书题词:

“自主方有心灵的自由,才有生命的能量;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才能驶进会学、善学、乐学的高层境界。”

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执行主编杨文华老师欣然为教材作序:

“从关注教师‘会教’到关注学生‘会学’,《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引》不仅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的一种大胆创新。”

第二步:以“大单元整体教学”“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模式为主要框架,兼取深圳“八岁能读会写”、新教育“晨诵”“童心悦读”等成果的理念策略,实现教法体系的整合。

“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借助“单元导读”“整体识字”“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自由阅读”“基础训练”“分享展示”七种课型,实现了扩大阅读量、读写并进的目标。其实施思路清晰,课型模式完备,操作策略具体实用,国内广泛推广,赢得普遍赞誉。

授田“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模式,则吸纳了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灌注了“道德课堂”理念,以“独立自学——交流互学——点拨助学——反思悟学”为基本流程,以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尝试——自主监控评价——自主反思总结”为主线,以“同伴合作互学——教师点拨助学”为辅线,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高起点精要点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学科素养与人格建构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终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八岁能读会写”实验,通过十余年的实验探索,形成了低年级“识记在先、拼写在后”“提前阅读、以读促识”“电脑写话、提前表达”等宝贵经验,突破了低年级识字瓶颈,实现了“八岁能读会写”目标,大大提高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效率。

新教育“晨诵”“童心悦读”,跳出语文听说读写工具训练的狭隘局限,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目标高远,情怀热切,是近十年来国内最具感召力的教育流派。

以上成果从单元教学规划到课型设计、课堂教学操作,从低年级识字教学瓶颈突破到中高年级读写训练,从语文工具性训练到学生人格锻造,为语文课程整合提供了的宝贵经验。引入“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思路,对其某些课型进行适应性改造,与“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模式流程整合起来,形成教法体系的基本框架,再将“八岁能读会写”、新教育“晨诵”“童心悦读”的理念、策略融入不同学段、不同领域教学中,就能形成理念先进、策略完整的教法体系。该体系兼收众长,实践中更容易发挥优势,取得更大的教学效益。

第三步:在内容整合、教法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调整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读写诵一体化”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评价体系。

随着课程整合实践的逐步深入,由总体目标导向向具体目标建构过渡,依据新的内容架构,细化各年级、各领域实施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逐步探索形成各年级、各领域评价思路,确定具体观测点,细化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方法策略,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三、整合后课怎么上

1.以单元主题统领人教版教材与配套教材,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

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整合使用辅助教材《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引》资源,组织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规划单元教学的内容、目标、教法、检测评价,通过“单元导读”、“整体识字”、“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自由阅读”、“双基巩固”、“分享展示”等课型,完成大单元主题教学任务。下面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中外童话”为例作简要说明(略)。

(附1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主题教学整体规划表)

2.应用“四环四学”课堂教学模式,渗透生本道德课堂理念要求

“大单元主题教学”提供了单元层面的宏观模式,侧重于不同课型的组合思路。“四环四学”课堂模式则包括学校基本模式、学科单元模式、不同课型模式、课堂操作具体模式等多个层级,为“大单元主题教学”灌注了理念灵魂,提供了策略支持。从单元整体规划到每一具体课型,都可根据教学内容与课型特点,渗透“四环四学”的理念策略。我们对“主题阅读”七种基本课型进行改造,形成了下面一组课型具体模式。

(附2 语文课型模式简图)

这样,由学校基本模式到单元教学规划再到具体课型操作,就形成了语文生本道德课堂的模式系统。实际应用中教师还可进行个性化处理,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此外,课程体系中的晨诵、整本书阅读指导,也已形成基本的教学思路。尤其是“童心悦读”课,从新书导读到中段推进、总结提升,都已形成了模式雏形。

教法体系的整合,目的是更好地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为用好教材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方法策略保障。再好的内容体系,教法不当也会出问题。比如经典诗文、中外美文该怎么诵、怎么读,是完全照搬传统死记硬背,还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合作学习,不同的理念方法效果肯定不同。我们的教法体系既要吸收传统精华,又要体现时代要求,使整合后的内容体系发挥出更大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目标。

语文课程整合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整体改革项目。实施该项目,将彻底改变现行语文教学的面貌,打破狭隘的课本、课堂局限,在课程层面上确定目标、整合资源,寻求更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策略,实现语文课程实施水平的整体提升。我们组建跨区域项目联盟,就是要联合更多有眼光、有魄力、有激情、有梦想的学校和老师,共同推动项目研发与实施,打造属于我们大家的特色课程品牌。

                                      2013.11.17初稿

                                      2014.03.01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加盟办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