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题
有一个问题很困惑。我观摩过2003年在重庆举办的全国青年阅读教学大赛,观摩过第七届、第八届全国青年阅读教学大赛,对阅读教学的课时目标理解越来越模糊。大多数参赛课都是展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短短四十分钟内完成导入、初读整体感知、生字学习、重点段研读感悟,甚至还有拓展,课堂容量非常大。而这种大赛无疑对各省市、地区的教研员,一线的语文教师,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看到的阅读教学比赛,大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让我不敢有不同的声音。有一次县级教研活动,我提出了困惑,竟遭到同行非议,认为我哗众取宠。直到去年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看到周一贯老师评课时关于课时目标的定位,我才觉得有了点底气。我很希望能看到你们杂志上有更多的常态课课堂实录,能准确定位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完整地展示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更好地指导一线老师教学。我觉得教学大赛是为指导一线教学教研举办的,大赛出现的问题专家们不给予正确引导,绝大多数老师会因为“特等奖”“一等奖”而盲目效仿,问题就严重了。
个人观点
优质课、观摩课,展示的一般都是典型课型。这种课型,一般都套路完整、环节齐全、流程连贯、起伏跌宕、高潮突出、精彩纷呈。这样的课好看,更容易抓住观众眼球。尤其是在那些商业演出性的培训、教研活动中,这样的课更能为活动组织增色。这样的课往往展示性过强,过分追求完整、完美、精制、华丽、辉煌,与教学实践中的常态课的确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展示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与执教者对教学的认识偏差有关,也与公开教学活动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有密切关系。公开教学,怎么说也具有展示性。有限的时空内,内容越充实、亮点越多、活动效率越高,越容易受推崇,执教者很难完全超脱对展示效果的顾虑,难免会越备越复杂,越上越精致,逐渐与常态教学拉开距离。另一方面,评课标准过于求全,过分追求完美、精彩,也迫使执教教师不得不在环节、套路的设计上下足功夫。尤其是那些带有评优性质的公开教学,执教教师受获奖欲驱使,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揣摩评委的观点、态度,削足适履,甚至彻底迷失自我,成为评优活动的牺牲品。教研、培训本来是为实际教学服务的,却由于种种原因本质异化,甚至成为实际教学的对立力量,与教研、培训的活动组织初衷南辕北辙,实在是一种讽刺。
近些年来,教研、培训商业化倾向愈演愈烈,各种机构趋之若鹜,名家大腕纷纷挂牌“走穴”,冠冕堂皇的口号下所为无非就是一个“钱”字。谋划组织者,设摊承办者,为名星拉皮条的掮客,发通知拉观众的宣传鼓动者,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高尚的口号,宏大的场面,人数极少的利益群体从中获利,热情纯真的一线教师被忽悠、被愚弄、被搜刮。这样的现实,也迫使我们不得不理性地看待这些良莠不齐的展示课。
客观一点说,这样的优质课、观摩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相对完整地展示教学思路和过程,给听课教师更多样的启示,符合教研活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一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太极拳套路,拆解开来每个环节都有实战意义。当然弊端也很明显,与实际教学距离大,很难与现实教学情景直接对接,有些课过分追求形式热闹,直接误导教学。
如何看待这种优质课、观摩课?我觉得应该辩证一点,既不盲目追捧、效法,也不一棒打杀、全盘否定。展示课就是展示课,其意图主要是通过某个典型案例,展示某种教学理念、思路、模式、策略,不能与实际教学中的常态课一般看待,更不能机械地模仿照搬。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客观地分析展示课与实际教学的距离,把它拆解开来,还原到常态课教学情境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这样,展示课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展示课也应尽量贴近教学实际,这是大家的一致呼声,也是公开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无论怎么改,公开教学总会有一定的展示性,总会受特定的时空条件限制,不得不适应活动组织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当然不能以牺牲真实、朴实、实效为代价)。把优质课、观摩课彻底变成常态课,既不现实,也没必要。任何活动都有利也有弊,关键是理性地看待,尽量控制弊端,把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
但是,杂志、报刊中登载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文本性的东西,却应该坚决贴近常规教学。课时目标就是课时目标,整课目标就是整课目标,要区分清楚,力求实用。这是能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2011年10月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