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珍珠鸟与对话(修改稿)
(2011-05-20 13:43:23)
标签:
教学随笔杂谈 |
分类: 语文教学 |
周末在家晾衣服,忽然发现一只麻雀闯入花房,东飞西撞,怎么折腾也找不到逃生的路。于是童心骤起,在狭小的空间内展开激烈追捕,直至大获全胜。
望着掌握中惊魂未定的麻雀,忍不住跟这倒霉的小家伙对话:“你呀,你呀,怎么这样不小心!咱家的花房岂是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
这家伙仍在急促喘息。又似乎折腾得太累了,半闭着眼,微张着嘴,彻底放弃了挣扎,楚楚可怜的神情让人砰然心动。
这绝望的小肉体,握在掌中软软的,暖暖的,似乎略一用力就能将它攥扁。不知道它小小的脑袋里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但能感觉到它依旧急促的心跳。
渐渐地,怜悯占了上风。打开窗户,一松手,任它纵身惊惶逃去。
噩梦过后,它感激与否终未可知,但这世上强权横行,不公已经太多,不想再用自己的手制造另一幕生死悲剧,让它自由地去吧!
有时候,自己过分强大并不一定是好事。一旦放松自律,自我就会膨胀,无视他人的存在,酿成本不该有的恶果。
手心余温犹在。适才一幕依然在目,迟迟不肯淡去。
忽然想到冯骥才与珍珠鸟。
前不久编过一组辩课的稿子。辩课现场曾由“信赖是否是相互的”引发争议。那位提出疑问的老师真不简单。在人与珍珠鸟之间,珍珠鸟的确太弱小了。人能不能为鸟信赖关乎鸟的生死存亡,但对人而言,鸟不让人信赖又能如何,人能受什么伤害?“信赖是相互的”说来的确有些牵强。冯老先生大动恻隐之心,精心呵护,细致入微,以致让小珍珠鸟对他产生信赖,创造出那样温馨的“美好的境界”,的确难得。然而,大珍珠鸟呢?大珍珠鸟是否也被他感动,对他产生了同样的信赖?大鸟“在笼中生气地叫”“再三呼唤”时,心里在对小鸟说些什么?
网上看过几篇文章,说“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无论怎样精心呵护,都是出于人类玩赏的需要,算不上真正的关爱。否则,冯老先生为什么不把珍珠鸟放回丛林?那里才是它们繁衍生息的老家。有位王君老师更为决绝,索性指导学生读出了虚伪“关爱”背后的“征服”、表面“和谐”下的人鸟“对立”!¹
是啊!本来在丛林中生活得好好的,无端被人类捉来,成了玩赏对象,珍珠鸟如何心甘?从珍珠鸟的角度看,冯老先生的精心呵护似乎都有假慈悲之嫌,能骗得了单纯幼稚的小珍珠鸟,却笼络不了曾经沧桑的老珍珠鸟。不然,冯老先生早就把笼子打开了。当然,能遇上精心呵护的主人总比遭受肆虐幸运,但这毕竟只是“俘虏”“奴隶”式的自由,没多少信赖、幸福可言。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大鸟“在笼中生气地叫”“再三呼唤”就真的应该另作他解。
遵从教参的解释,抓住文章最后一句发掘深意,既符合文章原意,又体现了教材编写意图,从人类的角度看,借此呼唤信赖并无不妥,在社会诚信屡屡受到严峻挑战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但换一种角度看,心里总觉得有点别扭。假惺惺的关爱营造的温馨,怎么说都有点可怜、可悲。原本光彩夺目的结尾,也就渐觉黯淡了。
进而想到对话。
对话是新课程引入的重要理念。“对话型教学”最基本的前提,是参与对话的各方地位平等,不存在尊卑高下、主导与被主导、操控与被操控的关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倾听、平等交流,共同“建构”意义理解,“不断进入新的精神境界”²。然而新课程实施已经十年,多数教师对对话的理解仍停留在字面表层,把对话等同于一般性的课堂问答讨论,真正的对话关系并未形成。主要表现有二:
一是盲目膜拜文本,缺少质疑、批判。
古往今来,读书就是为了学习知识,汲取营养,接受教育,传统阅读观念中阅读者与文本的地位从来就没有平等过。文本总是高高在上,读者只能匍匐在脚下,谦卑地汲取知识营养,接受感动、感化。虽然也有“尽信书则无书”的超卓之见,但主流还是“熟读精思”,专在“夫子为何发此言”上饶费心神,潜心领会涵泳,直至参悟妙谛。不论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总难脱“敷衍圣人”的路数,在代代传承中上演变“秀才”为“学究”和“书奴”的悲剧。这样的“单纯汲取式”、“仰望式”阅读习惯早已渗透在我们的骨髓里,麻木了我们的意识和灵魂。“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表达句式何其繁杂,是否有杂糅之嫌?“我看到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由“一”到“每个”,推理方式何等主观武断?《生命
这当然不能全怪教师。翻翻各种版本的教参,有多少文本分析不是从正面唱赞歌?不论多么平庸的作品,都会分析得灿若明霞、媚如秋月,极少一分为二,提示教师如何利用文本中的纰漏瑕疵、争议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批判能力。时下倡导的探究性阅读、多元解读,也大多是逼着学生多寻找几个赞美的角度,转换几种赞美的方式而已。
不错,编入教材的文本多为名篇佳作,从几千年文化积累中精选出来的精粹,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表达形式,都有研读价值。但再优秀的文本也只是阅读的文本,参与对话的平等主体之一,学生建构意义理解的凭借,不能成为学生盲目膜拜的对象。何况这些文本并非篇篇经典,处处完美无瑕!
这样的阅读教学“窄化”了学生对阅读目的的理解,麻木了学生的自主批判意识,培养的是面对文本的奴性崇拜,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格格不入,也与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拓展思维空间”的课标要求南辕北辙。
评价,当然不能仅仅是正面肯定。
鉴赏,更要态度客观,先“鉴”而后“赏”,否则便是稀里糊涂地乱“赏”一气。
二是过分强调预设,忽视自主建构生成。
真正的对话是由参与某方首先发起,其他各方自然“卷入”的平等交流活动。其活动过程不受任何一方主导、操控,生成的结果也往往带有“超预期”性。“对话型教学”提倡教师精心预设,相机引导,却反对教师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生硬“入侵”³,灌输教师自己对文本、对教参的理解、感受。学生对文本的意义理解,需要通过他与文本、与教师、与其他同学的反复交流、深度对话来自主建构。教师仅仅是参与对话的一方,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学习阅读对话的引路人。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仍是教师“操控欲”太强,总想把自己预设的目标、思路贯彻到底,很少给学生自主的时间、机会。面对文本,学生读懂了多少,什么地方读不懂,希望就哪些问题展开交流,希望用什么方式对话交流;学生在倾听过程中从文本、教师、同伴那里吸纳了多少,引发了哪些想法、感受,产生了哪些新见解,是否已通过交流与大家分享,分享的实效如何;对话交流过程遇到哪些障碍,希望得到哪些帮助;通过文本阅读最终获得了哪些感悟,价值如何,自主建构的意识、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等,都很少引起教师重视。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完成自己预设的任务、流程,如何巧妙化解一个个偶发危机,如何完美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环节、课件,展现自己的辉煌意图。学生更多的还是“配角”,是老师手中想放就放、想收就收的麻雀,顶多也就是“垂蔓”掩饰的笼子里“自由进出”的小珍珠鸟。这样的“入侵式”指导干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离真正的“对话型教学”相去甚远,其效果亦有天壤之别。
可见,阅读教学要实现“平等对话”,仍然要从理念转变入手,由过分强调吸取、感化的“单纯汲取”式阅读向“质疑批判”式阅读转变,由盲目膜拜文本、尊崇教师的“仰望式”阅读向“平视阅读”转变,由生硬灌输教师本人理解感受或教参意旨的“入侵式”指导向通过对话“自主建构生成”的阅读指导转变,真正把学生从奴性教育中解放出来,在对话中学会对话,养成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听过好多老师教《珍珠鸟》,很少有学生就大鸟“在笼中生气地叫”“再三呼唤”提出质疑,对文章结尾的感叹发表不同见解(像王君老师那样指导阅读者尤为鲜见),更少看到学生自主规划、自主监控、自主反思的积极尝试,为什么?不会是我们的学生都像小珍珠鸟一样被“愚弄”、被“驯化”了吧!
2011年5月15日
---------------
参考资料
1.王君:《距离产生的美和惑——我教<珍珠鸟>》,《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http://www.5ykj.com/Health/si/18426.Htm。
2.
3.王尚文:《“生成”与“入侵”》,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