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禅诗点评(一)
(2021-05-18 08:21:41)白居易禅诗点评(一)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宿东林寺(唐·白居易)
经窗灯燄短,僧炉火气深。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注释】:灯燄:灯烛的火焰。索落:萧条;冷落。
【点评】:窗映灯光微亮,僧炉火焰红深,孤冷而静寂;萧条庐山之夜,风雪飘飞林上,人住清冷庙堂。
禁中 (唐·白居易)
门严九重静,窗幽一室闲。好是修心处,何必在深山。
【注释】: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门严:门禁森严。九重:九重门:喻指皇宫。修心:修养心性。
【点评】:门禁森严,九重门闭,一片静寂;窗外清幽,室内悠闲,此处修身养性很好,何必还去深山,心是关键。
远师(唐·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注释】:庶子:官名,白庶子就是白居易,白居易曾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庶子(大夫)。
【点评】:我在东宫为官,大师在佛寺参禅,何时才能再次见到 禅师呢?也许要到我心中没有各种尘寰之事的时候。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赋得: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离离:繁盛的样子。 原:原野。荣:繁盛。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是指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点评】:古原上新草茂盛,一年之中一枯一荣,看似写春草生长的规律,也隐喻着灭灭照旧、生生不已的禅理;野火焚烧不尽,春风吹来又生;是写新草的生命之力,也隐含世上的一切都因缘散而灭、缘聚而生的佛理;新草丛生淹没古道,晴空下苍翠之色连接着古老的荒城;“古道”是你该走的路,“荒城”是你该去的地方。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以草寄情,以草喻理,韵味无穷。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唐·白居易)
【注释】:
【点评】:拄杖云游,登山望寺,看见香炉,想起庐山,这是上人欲回故地的愿望。偶来是随心,离去无留恋,不执不着,这既是对上人超脱世俗常情的赞赏,也是对一切随缘的佛理的理解。上人没必要留下惜别之语,我亦不作愁戚之颜,该来即来,欲归即归,这种以禅理喻离情的方式,超越了世俗儿女离别的常态,既有情又能达到忘情的境界。上人和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梦”,能在“梦”中相逢,也是在梦中告别,何必恋恋不舍?这是以
仙游寺独宿(唐·白居易)
幸与静境遇,喜无归侣催。 从今独游后,不拟共人来。
【注释】:沙鹤:栖息于沙滩或沙洲上的鹤。静境:静谧的环境、意境。
【点评】:鹤立阶前,门对水月,此中留宿,两夜不回;面对如此清境,独宿独游,独来独往,自有禅趣,不必再伴人来。
闲咏(唐·白居易)
步月怜清景,眠松爱绿阴。早年诗思苦,晚岁道情深。
夜学禅多坐,秋牵兴暂吟。悠然两事外,无处更留心。
【注释】:步月:谓月下散步。清景:清丽的景色。道情: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学禅:犹学佛。
【点评】:月下散步,尽览清景,眠于松下,是爱绿荫,清凉之感顿生。早年重诗,瞑思苦想,老来礼佛,与禅情深,入夜学禅多是静坐,秋景迷人,也可吟诗一首;诗禅合一。早已不再为名利而烦恼,也没有什么值得留心,弃除烦恼,更重心净。
自题 (唐·白居易)
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热月无堆案,寒天不趁朝。
傍看应寂寞,自觉甚逍遥。徒对盈尊酒,兼无愁可销。
【注释】:冷静:沉着而不感情用事。优饶:指安闲富裕。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趁朝:亦作“趂朝”,上朝,这里指到庭办公。傍看:在别人看来。寂寞:寂静无声;沉寂。自觉:自己感觉到;自己意识到。尊:同“樽”,酒器。
【点评】:老了做官应当从容淡定,不必锋芒直露。自己虽然被贬僻地江州,但依赖俸禄,日子可以过得殷实;文案不多,可以享受清闲逍遥的生活。本欲用酒来排解心中忧愁,却恍然发现无愁可销。
题玉泉寺(唐·白居易)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
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谁人。
【注释】:湛湛:清明澄澈貌。定水:佛教语,澄静之水;喻禅定之心。青筇杖:筇竹制成的手杖。白纶巾:用白色丝带做的头巾。
【点评】:碧绿的泉水倒映着白云,悠悠的浮云相伴在身边,怡然自得,超凡脱俗。一片闲心,对着澄静之水,心清静无烦恼,水清静也无尘;拄着竹杖、带着纶巾,兴尽下山,别人不知我,我也不知我是谁,早已物我两忘。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唐·白居易)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
【注释】:李澧州、韦开州:李建和韦处厚,都是作者朋友。莲花藏:如来藏,此处指佛性。悟:参悟得道。须遗:断然地毫不犹豫地弃置掉。贝叶经:即佛经。菩提:此处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无处所:乃言觉悟佛道无有一定之方法与途径。文字本空虚:意为文字本是空虚,用文字所写成的佛经,是无法传达出佛之真谛的。故佛教禅宗讲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重佛经的宣讲,而重在顿悟。观指非知月:典出佛经《大智度论》:“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以看指而不视月呢。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
【点评】:礼佛的人既然领悟了佛学真谛,那么就大可把佛经推开在一边,悟佛参禅,重在“悟”,不必执着于“经”。其实获得觉悟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佛经文字字面上也并不能完全表达出佛理,读佛经可得佛理,但佛经并不就是佛理。以“月”喻禅,用手指指“月”,重在“月”而不在“指”;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重在“意”而不在“言”。佛学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既然求佛悟禅而又已悟透禅理所在,那就适时弃筏,踏上彼岸。这首诗阐发了佛经与佛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了
“悟” 的重要性。
旅次(泊)景空寺宿幽上人院 (唐·白居易)
月隐云树外,萤飞廊宇间。幸投花界宿,暂得静心颜。
【注释】:人境:即世俗世界。廊宇:有走廊的房舍。花界:指佛寺。心颜:指心与身两者。
【点评】:佛地远离世俗,寺门开对深山,暮钟响起,寒鸟归来,秋雨飘飘,老僧自闲,云树隔月,萤飞廊宇,显得幽寒、枯淡,是禅境的形象体现。有幸投宿此地,息心尘缘,心性静寂,是一种身心俱净的感受。
偶题阁下厅(唐·白居易)
静爱青苔院,深宜白鬓翁。貌将松共瘦,心与竹俱空。
暖有低檐日,春多飏幕风。平生闲境界,尽在五言中。
【注释】:深宜:特别适应。白鬓:斑白的头发。飏幕:风吹开帘幕
【点评】:小院中长满了青苔,非常适宜一个爱静、怡然自得的白头老翁;宁静而怡然自得。相貌清瘦如老松,心境空明翠竹,既写出了清幽高雅的环境和也写出了五蕴皆空的佛理。日光照在低檐,暖意不断,春风吹动帘幕,令人舒惬适意,写出了“平常心是道”的禅理。平生闲适自得的境界,都在这首五言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