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智课堂如何做好分层教学

(2025-06-10 09:27:26)
分类: 个人收藏

一个渐进的流程,可以让ABC三个层次全部结合起来,实现流动。

思维分层

任何一个知识,都包含底层,中层,高层的思维。底层思维,也叫作基础思维,直接用实物操作来引发,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其次是中间思维,是连接思维,从实物过渡到图片,需要用文本、图像、视觉、姿势,语言来辅助,注重边说边做,强调语言对思维的标的,理清逻辑;最后是抽象思维,用符号简化过程,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知识

实际应该怎么做呢,举个例子:

以生活数学5-2=?为例,需要具备以下详细的数学知识和认知能力:  

实际案例

结合具体实例,我们看看如何把知识分配到各个层次:

情景:分香蕉

盘子里有5根香蕉,拿走2根,还剩下几根香蕉?

结合上面罗列出来的知识点,分成底层,中层,高层三类知识,对应三个层次学生,拟定目标:

注意,这个目标是最终的,在这一堂课中必须要实现的:

C层:会数5个香蕉,2个香蕉,3个香蕉,进行一一对应。(C层中还有分层,可以为他单独设定一个适合的目标,比如就只进行2个物品的点数,对应)

B层:会用原来有(  )个香蕉,拿走了(  )个香蕉,还剩下(  )个香蕉,这个句式描述减法过程;会正确读出算式。

A层:会根据情景列算式,并得出结果;会根据算式推理过程;会进行情景泛化,运用算式解决问题。

接下来是三个层次在同一堂课中的衔接,也就是同一个活动,如何实现三个层次的流动和递进。根本原则是按照低中高三个阶段来分配学生任务。前面的活动可以由低到高顺行,后面可以逆行。

顺行&逆行

先以顺行为例:

实物展示:

盘子里有5个香蕉,拿走了2个,还剩下几个?

C层:点数,教师请学生上台亲自点数,用疑问句:有几个香蕉?拿走了?个?还剩下?个。

B层:一边拿,一边用句子表达这个过程。

A层:他们肯定会得出正确答案,此时,让他们试一试,能否写出算式,并让他们使用手指,或者磁钉演示过程。

接下来,教师用图片对这个过程进行动态演示,演示中,又可以重复上面的步骤,从数一数,说一说,算一算进行复习。

难度递进:有2个同学,一人吃一个,需要?根香蕉,盘子里有5个,拿走后,还剩下几个香蕉?

这里为C层增加了一一对应,同时又促进B层的理解,帮助A层增加情景的多样性。

逆行增加了难度,适合在巩固阶段进行。

比如:

呈现一道数学应用题:

妈妈买了 5个苹果,爸爸吃掉了 2 个,还剩几个?  (根据A层学生情况增加难度,例如:比赛开始时两队分数相同,A 队得了 5分,B 队得了 2分,A 队领先几分? 或小华有 5支铅笔,小丽有 2支,小华比小丽多几支?  

先由A层来做:自己读题,然后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然后B层演示过程:一边说,一边用教具摆放,或者在图示上表示出来。

最后C层进行点数,一一对应。

这个过程中,如果A层做错了,那么B层的演示过程可以帮他们理清思路,如果B层做错了,那么C层的操作可以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

分层的目的是联系,逻辑要连接,难度要循序渐进,一堂好的培智课,看完之后,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知识在学生身上流动,几个层次间连贯向上,各个阶段无缝衔接。

分层是为了整合,知识的整合,学生之间的整合。

【转至网络  漫漫特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