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自残式教育,只会毁掉你的孩子
作者:雪之夏(富书签约作者)
01
微博上有个视频很火,内容与“家暴”有关。
点开前,大家都以为是父母暴虐孩子,没想到画风突变,竟是父亲命令孩子打自己。
视频中的父亲说“子不教父之过”,所以这一次,他替孩子受罚,但下一次就不会这么轻松了。
不少评论赞美道“这才是父亲”,“父爱深深啊”,“如果小时候我父亲也用这种方式教育我就好了”……
不难想象,过去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是多么糟糕,大家之所以觉得这位父亲用“自残式”教育法来教育孩子很好,完全是因为比较对象是“暴打孩子”。
这里面有这样一种心理,同样的责打力度,成人的承受力比孩子更强,相比之下,自然是父亲打自己更好一点,这样孩子受到的伤害更小。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儿子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发现,这位父亲知道后,便把棍子交给儿子,自己脱了衣服,要求孩子打自己。
起初他说道理时,孩子只是小声回答。
可当他喊着“打——打——打”时,孩子突然就哭了,拿着棍子根本不敢动。
这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么说的呢?
他吼道:
爸爸的话都不听是不是啊?快点!动手!
孩子们三四年级就已经学习祈使句了,生活中,他们接触得最多的祈使句,不就是这些命令句式吗?
不论是老师、父母还是孩子,心里都十分清楚,这种一两个字的命令,是最有威慑性的。
这位父亲言语中流露的,完全不是父爱,而是强大的权威感。
这种权威感就好比说,我说你错了,你就错了。我说要打你,那你肯定跑不掉。现在,我命令你打我。
他甚至明确表示,这次他打自己打断了几根棍子,下次就会打儿子打断几根棍子。
这不是赤裸裸的杀鸡儆猴么?
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警告对方,哪里是表现父爱,分明是向儿子传达:
以后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听话,这就是你的下场。
02
心理学家曾在某个幼儿园做过一个实验。
幼儿园因为放学时间早,所以来接孩子的家长常常迟到,幼儿园的老师为此经常加班。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幼儿园决定惩罚这些家长。
幼儿园规定,超过接送时间的家长,必须向幼儿园缴纳一定金额的罚款,以弥补老师的损失。
本以为多了一项惩罚,家长们会更积极地接送孩子,没想到,迟到的人却更多了。
在这个实验里,迟到的家长在面对久等的老师时,心里是愧疚的,这份愧疚感会促使他们下一次早到。
可罚款就相当于替大家抵消了这部分愧疚感,大家自然不再介意是否迟到。
没有人愿意背负着愧疚感面对一个人,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
孩子犯了错,如果你只是适当惩罚,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心理影响。
可如果他只是上课玩手机,你就回家一顿暴打,把他打得半死,那么孩子不仅会怨恨你,还会怀疑你根本不爱他。
即便把这件事反过来,它所造成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好的。
孩子犯错后,心里会愧疚,但他不喜欢和这些愧疚感呆在一起,所以他会乖乖接受你的惩罚。
然而,他得到的惩罚却是进一步加深自己的内疚感。这种强大的内疚感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让他更难面对错误,最后只会想办法逃避。
这就好比你伤害了别人,所以每次见到他,你都希望弥补他,请求他原谅一样。你之所期待被原谅,就是因为你不想背负这种愧疚感。
可这个时候,对方不仅不原谅你,还用“自残”的方式告诉你说,这不是你的错,是他自己的错,都怪自己……
这个时候,你除了不知所措,还能做些什么?
父亲在孩子心中往往是权威的代表。
面对着父亲的“自残”行为,孩子不仅要背负做错事的愧疚感,还要背负伤害父亲的内疚感,以及权威不可撼动的恐惧感。
这么多沉重而复杂的情感夹杂在一起,他哪里有能力去面对?
https://wx4/large/7813c7a3ly1fm12x3chqyj20u00j5n2h.jpg
鈥03
孩子玩手机是一种普遍现象,相比成年人走路看手机,洗澡回讯息,深夜抱着手机睡觉,已经不算什么大事儿了。
一个家庭中的成年人如果都是热爱生活,用心营造家庭氛围的人,孩子对手机多半没兴趣。
很多家长说孩子缺乏创造力,不爱学习,起因往往在父母身上。
我的学生都是些五六年级的孩子,他们也有些喜欢玩手机游戏的。逐一了解情况后,就不难发现,那些热衷于玩游戏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本身就是低头一族。
父母们往往是抬头看一眼孩子,一旦发现他们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就严令禁止。
等他们吼完了,又接着逛自己的手机世界。而孩子究竟在想什么,对什么有兴趣,为什么不爱学习,他们根本不关心。
孩子也很好奇,手机里到底有什么?为什么大人们要反复禁止?为什么手机比他们重要得多?
于是,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挑战父母的底线,频频去探索那些大人们禁止的东西。而这些父母们,除了“虐娃”和“自虐”,就再难真正去顾忌孩子的感受。
之所以“吊打式”教育那么普遍,是因为这种方式不用学都会,只用依照动物本能,以强制弱就行。
等孩子大了,可以反抗了,就用道德感去制约。
我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发脾气是最容易的,惩罚也是分分钟的事。难就难在,你怎么能改变他们的坏习惯,又不至于惩罚过度导致他们厌学。
记得有一次孩子们吃饭,说菜很辣。我便提到辣椒的“辣”会刺激大脑分泌类啡肽,而类啡肽是止疼的,所以就会有“麻麻”的感觉……
原本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没想到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孩子也有了兴趣,开始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
好在我学了一点博物学,可以回答得上来。实在回答不上来的,我就鼓励大家回去查了资料告诉我。
过了两天,班上就开始传阅《百科全书》,那些爱玩手机的孩子,也时不时告诉我一些惊爆新闻,内容都是有关外星人的。
因为我告诉他们,天文学和物理学都是我的弱项,他们便跃跃欲试,想要战胜我。
有时候,比起用手机游戏打死几个英雄,用智力战胜老师更有成就感。
对孩子的教育,历来就没有一个标尺。
除了多花时间去学习,去磨合,去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孩子能制造的问题,就像打地鼠游戏一样,你把它从这个洞捶下去,另外一个洞又在呼唤你。
但不论如何,只要用心去做了,就一定会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
作者简介:雪之夏,富书签约作者,一个人走走停停,所幸身边始终有很多朋友陪伴,让我还能向上生长,成长的过程十分缓慢,但从未停止。本文首发爸妈内参(ID:shendu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