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跟踪久的朋友,一定还记得我在一篇换手率的文章中挖了个坑,一直没有填。今天来填掉。
昨天换手率调查中,大家普遍的交易频率很高。做好一支个股需要多少次集中交易呢?我现在手里比较完整的是601000的交易日志,做这个个股花了一年多,成功的交易基本都在下图:
http://ww1/large/7811cf6bjw1f2q65h52z8j21070idahd.jpg
成功的加仓点基本是缘60日线加仓,减仓点基本是根据买盘量能枯竭和阶段性行业比价或兑现点。成功的买入点基本有6次,卖出点4-5次。跟着这只票从3块做到了18块,600%的涨幅主要是靠这十次左右的交易得到的。
雪球来的朋友,如果去雪球早,就会看到辛巴兄在中小板、创业板稳健上涨阶段时的代表作,基本都是持股一年左右,获得一倍到两倍的涨幅。而其间交易很少。
或许有些朋友会说:持股待涨是牛市的策略!这句话没错。我自己也多次说过,震荡市里要做波段,但做波段和做日内,和高频率交易是两回事。我们来看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亚太:
http://ww1/large/7811cf6bjw1f2q6hu82mpj210d0ig462.jpg
亚太的走法基本是完全按照“2016题材股交易模式”。第一次因试车和主席观展而拉升。3.0股灾后反弹(无题材驱动不破前高)。第二次还是因为百度放话要试车走高。之后在六七月份,还可能因为类似刺激小幅走高。之间有多少回调空间取决于百度试车兑现点和下两层次是否稳定。
从交易上来看,只要把握住三个大的波段,基本无需频繁的日内交易,获利已经相当惊人。
我们做“强政策 黑科技 新消费”,题材本身的弹性至少4-5倍于市场的平均水平,所以注意力的重点不应是在一天两天的涨跌,而应着力于“以五层次论为基础的阶段性兑现分析”,通俗地讲,就是抓住大波段足够吃了。
以上为案例解释,下面我将进行原理解释,我将借助宏观经济分析中的M2-M1-M0三个概念(不懂的去百度搞清楚再来看),来厘清交易频次与换手率的意义。
M0=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 企业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 准货币(定期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如果我们把整个股市看成G-M2(前面加个G好识别),G-M2当中不动的部分,就属于国资股份、控股大股东股份,他们持股的模式很像定期存款,轻易不动。
而G-M1则是解禁股、定增股这种和产业资本相关的中期持股者。
G-M0则是流动性很高的散户,以及散户化的机构(包括一天到晚追涨杀跌的公募)
大牛市的发起,一般作用于M2中不动的部分,例如股权分置改革就动了G-M2中流动性很小的部分,导致了06-07年的大牛市。而本次牛市之所以不能超过上次,其本质上,这次是G-M0以及部分G-M1的加杠杆。而经济繁荣型的牛市,譬如美国的股市。本质上是产业资本繁荣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溢出,是G-M2的整体上行(大A没有见过的十年上涨式慢牛)。
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牛市的起点处,会有产业资本的增持(G-M1增加),而在牛市的顶峰,会有产业资本甚至国资控股大股东的减持或变相减持。也就是说,他们的交易频次,甚至会在一牛熊只操作两次。之前G-M0的散户高频交易所带来的流动性溢出,会被他们一次吸干,所谓的割韭菜。
说到这里,大家就不难明白了:我们现在操刀互割,我割老韭菜,老韭菜割新韭菜,新韭菜割老婆儿子的零用钱,其实最后都是被国资和控股股东割。譬如资本市场呼应供给侧改革、两众两创在股市被热炒。最典型的,我们炒VR似乎很赚钱,但最后的大头,被暴风科技的一次减持就拿走了。
产业资本和韭菜本质上是对立的,是利益冲突的。我们希望在桌面上堵到天亮,但他赢了钱起身就走。高换手率除了给券商饭吃以外,更重要的是制造虚假繁荣(赚钱效应和伪牛市),吸引更多资金入场交易,最终被产业资本割走。这也是官方说的: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
所以,老韭菜中很多在资产当量提升后,都会降低博弈的程度,慢慢地向产业资本的做法靠拢。不再追求高收益而追求确定性收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投机者最后会向价投风格转变的原因之一。
没有高频交易,就没有高换手率,也便没有虚假市场繁荣。如果明白最终的对手和宿命是什么,便知道出手准比出手快重要。
一会儿要出门,零零散散先说一下。有机会再补。
有用就转走,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