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钻研本侯根五绝招之心得
(2011-10-26 01:52:58)
标签:
本侯根握杆上杆杂谈 |
分类: 练球笔记 |
最近一段处于蛰伏期,虽不能打球,但也磨灭不了我对高球的着迷。
其实蛰伏一段时间也不坏,可以以一种更超然更像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挥杆。好像更容易看清毛病在哪。
在网上看了本侯根的五绝招,结合自己打球时的感觉,有了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好像以前有好多东西都是错的。让我特别想去试一试,但是身体原因现在只能忍。
为了加强记忆,现在把这些心得记录下来,而且要尽量写的详细,为了自己以后看的时候清楚明白:
心得之一:握杆
在握杆上侯根强调的是两手合二为一,进而让手臂根球杆合而为一。
我自己平时握杆时好像握得太紧。也不对,手上感觉握得很紧,但是挥杆的时候却又感觉松松垮垮。尤其是挥杆顶部的时候感觉好像手没有把杆托住,杆子要掉下来似的。这当然是不对的,重新学习侯根的握杆法之后我觉得是我的左手有问题。侯根说左手要用手掌握住杆,右手用手指。我好像两个手都是手指用力,而且还是弱势握杆。这样左手的力量太弱,导致没有对右手起到很好的方向指引作用。而且,也从没有体会到两只手把球杆牢牢地握在手里的感觉。总是担心挥杆到顶部的时候杆会掉下去所以握的很紧,这样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侯根说,双手只是把杆牢牢地抓住并让手臂跟杆紧密联结在一起。我的握杆却是在说:我要用手把球打出去。
这个问题似乎很重要,但是好在有现成的一步步地讲解和图示。按图学习,一定可以改掉不良习惯的。
心得之二:站姿和准备
这个也是我在以前上课过程中老师着力纠正的地方。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却也不简单,而且自己很难觉出区别来,好在教练在旁边可以看出来。只要跟着教练的要求应该是可以改好的,而且现在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
侯根的书里对这一绝招的描述,我是看得最少的。也许是我草率了,也许我还没有去可以深刻理解其内容的境界。等将来到了这一境界再回来仔细看也许会有重大发现。现阶段打算继续按照教练的要求做。
心得之三:上杆
哇,上杆可是我一直一直以来最头疼的问题了。所以我看得很认真,看了好几遍。我发现我以前的向上挥杆最大的问题是右腿及臀部没hold住。还有发力的部位不对。侯根说上杆时发力的部位及顺序是:手,臂,肩,臀。我却是:手,臂,臂,还是臂。根本没有肩和臀。后来上了课改了改,改成可以用肩发力了。但臀部及以下都是松的,是散的。所以我翻看了以前的视频。人家都是转到顶上的时候肩转了90度,臀部只转45度,皮带扣对着右脚尖。我的却是肩转了90度,臀部跟着几乎也转了90度,皮带扣都快指向正右方了。难怪曾经有个新浪网友给我评论说是下盘不稳都快发生泥石流了,还真是!我自己在家空手试了试,如果我限制臀部只转45度的话,肩膀根本转不了90度。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我肩膀可以转很多还自以为自己柔韧性挺好的,现在知道了,那不是柔韧性好,而是压根没有这个扭转的动作,无所谓柔韧性不柔韧性的。这样也就明白了我一直苦苦追寻距离而不得的原因。距离来自于上身相对于下身的扭转,没有扭转何来距离呀。这么一想,我对自己现在一木能打个180,190还挺满意的了。接着说,臀部跟着转过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右腿的角度变了,也就是大家说的下盘不稳。我发现我上杆到定点时右腿不由自主地伸直了,这一方面是胳膊上杆的结果,一方面是臀部松垮的结果。这样做不仅没距离,而且由于重心不稳导致打球时失误过多,有时候打得太薄,有时候却打地。而且用胳膊上杆还会导致用胳膊下来,没有速度而且是outside-in,方向不好。
心得之四:下杆
关于下杆,侯根写的不是很多。我仔细的看了之后就总结出一点:臀部转动启动下杆。
这可能是整个挥杆过程最关键的一点。所有上杆的细节和过程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完美的顶点,然后从一个完美的顶点开启这一决战的瞬间。上杆是为了下杆作准备打基础。上杆不对,下杆就很难对了。我吧,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上杆时用胳膊上杆所以臀部松垮,一个弹簧没有拧紧,或者一张弓没有拉满的话,何来的释放啊,何来的臀部启动下杆啊。俺上是用手上的,下自然也得是用手下来。因为俺那满满的蓄势待发的张力,都在整个胳膊里蕴藏着呢,需要释放。可悲啊。可悲归可悲,可喜的是咱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就是上杆的毛病。归根结底有俩毛病:用胳膊上杆和下盘太松。我相信:只要解决了上杆的问题下杆会水到渠成的。或者说只有先解决了上杆的问题,讨论下杆才有意义。
心得之五:总结
侯根的第五招是对前四招的汇总。
我也把自己的心得总结一下。我觉得学习完侯根的五绝招,对我震撼最大的还是上杆。上杆的精髓我没有掌握到,内力用的不对,难怪怎么练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果将来能够领悟上杆时身体的扭转和下杆时的释放话,俺苦苦追求的10码20码的距离应该不是个问题。
在俺身体复出以前,只能先练练握杆站姿这些基本功。然后复出以后要先去driving range纠正上杆。我就不信!如果俺能把右腿和臀部稳住了,肩膀实在转不了90度就不转90度,转到转不动为止,胳膊举不了那么高就不举那么高。只要扭度最大化,距离也一定可以最大化。还有,侯根那个假想的大玻璃还挺形象的。假如真有这么一块从肩膀到延伸到球的玻璃的话,绝对被俺那个胳膊往上一举的时候给敲了个稀里哗啦。以后一定小心贴着玻璃转不把它敲碎了。好玩吧。
总结完之后俺又扫了一遍原文,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俺原来感觉这五个章节的篇幅是有很大差别的,可是事实上,好像五章都差不多长。也就是说,主观感觉上俺把有些章节扩大了,而把一些缩减了。具体就是俺觉得俺的问题大需要好好理解的,几乎每字每句都读了好几遍,读的时候还翻前翻后,时不时站起来连比带划的,所以感觉东西很多篇幅很长。相反一些地方俺觉得现在不是主要问题,或有待于日后详加思考的就看的比较快或只是看了个中心思想,俺还以为这些章节很短呢其实错了。由此可见侯根先生是全面公平地对待挥杆的各个方面,没有偏袒,没有忽略什么。俺是做不到,只能一点一点解决问题。以后肯定还会不断的回头重新学习,希望每次学习都发现不同的章节变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