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不是钱
(2019-01-15 16:00:54)
标签:
股票 |
分类: 股道至简 |
市值不是钱
可是土豪毕竟是可遇不可求啊, 老赵卖菜从上午卖到下午,总共就遇到一个, 后来再来买菜的顾客只愿意出10块钱了。
老王一盘算,这1万棵白菜又变回10万块了。 从100万,变成了10万,
中间差的90万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根本就没到哪里去, 因为这90万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无论是100万,还是10万,
都仅仅是“市值”市值只是一个数字,并不是真的钱。
市值只是根据商品最近的一笔交易的价格推算出来你的存货的“估值”,并不表示你手里商品的真正价值,
更不表示你手里商品能变现的“钱”的数量。
有1万棵白菜的老王看到有1千棵白菜的老赵卖的挺好, 也准备卖菜把菜变现成钱了, 等他卖的时候发现,买菜的顾客没那么多嘛?
10块钱一颗根本卖不掉,没办法,老王只好降价,把菜价降到5块钱一棵,总算有了起色。顺利把白菜卖了出去变现了5万块钱。
—— 老王的“入市”破坏了老赵卖菜时的供需平衡, 原本10块一棵能卖出去的白菜,
由于老王的入市破坏了供需平衡,使得原先10块钱的价格无法成交,
当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刺激需求上升,重新达到供需平衡后,终于又有了成交。 当然这是纯消费属性商品的特性,
如果是投资属性和金融属性的商品,一旦降价趋势形成,价格越低需求越萎缩,供需平衡会进一步恶化。
所以在下跌周期,消费品和资产的价格曲线完全不同。 消费品随着价格下跌需求会提升,价格曲线表现比较平滑,而资产价格下跌预期一旦形成,
会形成越跌越没人买的恶性循环,所以价格曲线总是暴涨暴跌。
虽然我用卖白菜的例子读者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 但实际交易中普通投资者往往搞不清楚“市值”和“钱”的关系,
喜欢用曾经的“市值”作为“锚”来指导当前的交易行为。
比如一个股民30元的时候买了一只股票1万股,涨到100元的时候,他的股票市值100万,
然后他把这100万当做真实的钱,“100万”这个数字就成了植入他心中的“锚”,当股价从100块跌回80块的时候,他总是念念不忘曾经的“100万”,
死活不愿意以80块的价格抛售手中的股票。 也就是说,他被“锚定效应”严重干扰, 失去了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其实从30万涨到80万,还是利润丰厚,
就因为曾经让你“看到”了100万这个数字,跌回80万的时候就舍不得卖了。 假设不让他知道曾经有100万这个数字,
比如把他关在监狱里,剥夺他获取任何信息的权利, 只告诉他你30块买的股票涨到80块了,而且当前各种指标都很高了, 你卖不卖?
这回他就很乐意就卖了。 因为此时他心中的“锚”是买入的价格30块,用30块对比80块,感觉赚大了,立即做出了抛售的决定。
如果让他看到100块的数字, 他会把100块作为锚, 用100块对比80块,感觉亏了,舍不得卖。
涨高了贪婪,想要更高, 跌下来一点,想着最高点的数字舍不得卖,
心里暗暗发誓如果再回到最高点我一定卖,万一真回到最高点了,他就想,跌这么多了都能涨回来,以后一定还能更高,所以他总是无法变现利润——普通投资者往往就是这样来来回回坐电梯。
当你观察一件事物的时候, 这件事物已经被你改变了—— 这是量子物理中的概念。 同理,
当你参与交易的时候,交易的价格就被你改变了。 所以,你“看到”的“市值”并不是你能变现的“钱”,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明白。
当你的交易量占市场交易量极小的时候, 市场被你改变的程度就很小,
你最终变现获得的钱就越接近当前市值,当你的交易量占市场交易量很大的时候,
市场被你改变的程度就很大,你最终变现获得的钱就距离当前市值的距离就越远。 假设某大股东股票市值100亿, 身价100亿,
占总股本30%,但他真的要将这100亿变现成钱的时候,实际能出来50亿就不错了。
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应该彻底摆脱“锚定效应”的影响, 一个价值投资者心中唯一的“锚”应该是价值。
价格远高于价值就抛售,价格远低于价值就买入。 影响资产价格的短期因素太多,
根本无法预判,任何企图预测短期股价的行为都是傻瓜行为,但长期来看,资产价格一定围绕着价值这个“锚”上下波动。
所以价值投资其实最简单的一种投资方法,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价值,其余只要交给时间去酝酿就可以了。
只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执行力,你就能成功。
前一篇:财富分配的二八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