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壁赋》导学案

(2011-07-05 15:16:28)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案集锦

1、《赤壁赋》导学案

每日一诗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本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第一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导学案

         

一、知人论世(5分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方面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文有《东坡七集》等。作品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既不准他签署公事,又不准他到安置之地,过着半囚徒似的生活。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 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苏轼又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排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二、自学发现(25分钟)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       壬戌(   )酾酒(   )  桂棹(    )横槊(     )        
余音袅袅(    )渔樵(   )  幽壑(   )扁舟(   )       
嫠妇(   ) 匏樽(   )  愀然(   ) 蜉蝣(   )         
山川相缪(  )无尽藏(    )  狼藉(   )旌旗(   )      
舳舻千里(    )枕藉(   )属客     斗牛(    )        
窈窕之章(   ) 相与(    ) 扣舷而歌(    ) 溯流光(   )     
倚歌而和之(   )少焉(   )  江渚(   )洗盏更酌(   )      
冯虚御风(    ) 曾不能(   ) 肴核(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七月既望                                   (2) 举酒属客
   (3) 纵一苇之所如                   (4)凌万顷之茫然
  (5)冯虚御风                           (6)渺渺兮予怀
  (7)倚歌而和之                                (8)余音袅袅,
  (9)正襟危坐                                   (10)山川相缪

  (11)哀吾生之须臾                           (12)而卒莫消长也
  (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4)苟非吾之所有    

 (15)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6)相与枕藉乎舟中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托遗响于悲风

之     (1)诵明月之诗

         (2)扣舷而歌之

         (3)苟非吾之所有

         (4)目遇之而成色

(5)不知东方之既白

4.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 凌万顷之茫然 
  (3) 渺渺兮予怀                                
(4) 而今安在哉                                 

(5)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你还找到哪些重要词语或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写在下面。

6、.总结本文感情线索,并找出表明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

 

7、根据你的阅读感受和文本的体裁特征预测本课的学习目标。

8、针对预测目标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三、自我检测(15分钟)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ré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哀吾生之须臾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举匏樽以相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方其破荆州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D.而卒莫消长也           五万兵难卒合

3、下列句中“乎”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相与枕藉乎舟中

  A而又何羡乎   B. 郁乎苍苍   C. 知不可乎骤得      D.生乎吾前

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不同

5、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

6.(1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                     。(09山东、江苏)

                        

(3)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06湖南)

(6)挟飞仙以遨游,-               。(10、福建)

第二课时  课堂展示发现导学案

 

一、成果展示(5分钟)

二、文本探究(25分钟)

目标生成

 

各小组展示自学成果,师生共同确定最佳学习目标。

 

 

重点探究

各小组展示预设问题,师生共同整合形成最佳设问,并共同研讨解答。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学有所得      

1、学过这篇文章,你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方面有什么收获?

 

2、学过这篇文章,你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技法方面有什么收获?

 

 

参考题

1. 第一段描写了那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

2.怎样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

3.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三、精讲精练(15分钟) 

(一)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蟹六跪而二鳌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二)为苏轼写一段颁奖词。

第三课时  课外拓展延伸导学案

 

一、新视窗

(一)读文章,按要求做题(20分钟)

《后赤壁赋》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状如松江之鲈。顾客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初一)

B.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坂:山坡)

C.我有斗酒 (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D.以待子不时之须(需:通“需”,需要。)

2、下列句子中与“将归于临 ”中的“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苛政猛于虎

3、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前后两次游历赤壁,前后两篇赋,各有特点,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后赤壁赋》写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

C.《后赤壁赋》不管在景物描写、气氛的营造,深刻的情感转换都在简洁的文句中清晰表露,真切地呈现人、景、感情的相互融洽的特点。

D.《后赤壁赋》以道士化鹤的梦境做结,描写与情节中有种飘逸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

(二)《短歌行》(10分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简析: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三)满分作文欣赏(5分钟)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分析: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故垒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抒胸中块垒。这是一段为中学生所熟知的文坛掌故,写进作文中本毫无新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赋予旧材料以新的思考角度,来抒写自己对苏轼的理解,这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语文的用心程度,同时也告诉了下届考生这样一个道理:只要用心积累,对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足以应对高考作文了。
    文章开头即创设了一个清秋黄昏泛舟赤壁的情景,直接入题;紧接着联系苏轼,点出苏轼与黄州赤壁的密切关系,衔接紧密,与文题“苏轼的赤壁”照应自然;接着糅合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有关语句,嵌入巧妙,也为下文做好铺垫;紧接着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来证明苏轼在赤壁边上的顿悟,再以余秋雨《东坡突围》中的“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过渡,照应严密;由于有了上文对苏轼顿悟的铺写,李清照、柳永、李煜的愁绪,便反过来衬托出了苏轼“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和“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这几处引用显出了作者的作文功力;最后,排比句式的运用让文章拥有了一个漂亮的结尾,“赤壁,只属于苏轼”,更让整篇文章显得结构圆合。文章虽然在内容层面上略嫌不够充实,但能够如此娴熟地将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难道不足以让这篇作文获得满分吗?

建议阅读:余秋雨《东坡突围》

二、写作乐园(10分钟)

1、在“人生”“生命”“自然与心灵”“感悟”“审美”“情操”“教育”“心态”“精神滋养”“情感”等相关话题中选择一个,结合苏轼的相关资料以及本文内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下面句子自选角度写200字左右的一段话。

 写作素材:方其(曹孟德)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答案

第一课时

自我发现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rén xū)酾酒(shī)  桂棹(zhào)横槊(shuò)        
余音袅袅(niǎo)渔樵(qiáo)  幽壑(hè)扁舟(piān)       
嫠妇(lí) 匏樽(páo)  愀然(qiǎo) 蜉蝣(fú yóu)         
山川相缪(liáo)无尽藏(zàng)  狼籍(jí)旌旗(jīng)      
舳舻千里(zhú lú)枕藉(jiè)属客(zhǔ)  斗牛(dǒu)        
窈窕之章(yǎo tiǎo) 相与(yǔ) 扣舷而歌(xián) 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之(hè)少焉(shǎo)  江渚(zhǔ)洗盏更酌(gēng)      
冯虚御风(píng) 曾不能(zēng) 肴核(yáo hé)  

 

2(1)指农历每月的十六日(2)劝请,邀(3)任凭;往(4)越过;指望不到边的宽阔江面

(5)冯 同“凭”,乘;(6)悠远的样子(7)按着、循着(8)形容声音婉转悠长(9)端正

(10)缪通“缭”,环绕(11)片刻,一会儿(12)最终(13)副词,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14)如果(15)享受(16)交错地睡在一起

3、于(1)介词,在(2)介词,从(3)介词,被(4)介词,向

   之(1)结构助词,的(2)音节助词,不译(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4)代词,它

(5)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4、(1)介词结构后置  (2)定语后置(3)主谓倒装(4)宾语前置(5)判断句

6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乐——悲——喜。表明感情变化的句子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

 

自我检测

1、C(A.冯 píng  B.舳zhú  D.藉 jiè)

2、A.片刻,一会儿(B.劝请,邀; 类  C.当······的时候;将要D.最终;卒通“猝”仓促)

3、D.介词,在(A.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反问B.词缀,用于形容词后面C.助词,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

4、D.(①下、东,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进军②舞、泣,使动,使······舞,使······哭泣③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④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5、A

6、(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凌万顷之茫然(3)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4)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5)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6)抱明月而长终

第二课时

文本探究

1、答:①所写景物有:清风、明月、星星、江水、白露、小舟。
②湛蓝的天空,明月高悬,一阵清风从江面拂面而来,一叶小舟在白雾迷茫的江面荡悠悠行驶。③宁静,幽美。④表达作者喜悦快乐的心情。⑤借景抒情。

2、明确: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有两层意思。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二是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二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

3、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精讲精练

1.B.(举:举起)
2.D.(D项中的两个“与”都是连词,和 。A,介词,被/介词,向。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C,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3.C.(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

第三课时

新视窗(一)1、A.望:农历每月的十五        2、B         3、D

写作乐园 2、角度点拨:“短暂与永恒”的思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