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大人格理论的系统述评

(2011-12-11 15:39:52)
标签:

人格理论

教育

分类: 心理学

六大人格理论的系统述评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的研究已经慢慢趋向本土化.可就在同时面对众多的人格理论,何处才是真正的终结点.本章欲以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等六大人格理论为基础,对当今现实背景下人格理论做一个深入论述和评价。

关键词 人格  六大人格理论  论述 评价

1 引言

自人格心理学发展以来,不同的心理学家由于研究人格的侧重点不同,对人格的定义也不同,所以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人格定义是被学者们一致认可的。Allport从语言学、历史、宗教、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全面探讨了“人格”一词的定义,发现有五十余种之多。结合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和表达习惯,我们认为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21世纪的今天,人格问题愈来愈受到各界的关注, 但对人格理论——这一人格心理学最核心和最基础的问题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系统,各界的看法都不一。所以对人格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再度深究, 对各家理论进行整合, 从而提出有建设性的理论构想, 不但可以加强对人格心理学的理论构建做出贡献, 而且也是当今人格研究的一大趋势。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所使用的概念体系;大体而言其的目的主要在于试图为人类的基本心理过程和特征提供一种普遍性的描述和解释。实际也是围绕人格的实质和结构、人格动力、人格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人格的健康和改变等问题加以讨论。

人格理论发展至今,其经历了辉煌、衰退,就目前而言其还处于困境之中。很多研究者表明这是由于人格理论没有一个统一大概念,以前以跨学科研究使其保持平衡,不过近来由于跨学科研究范围减少,所以处在瓶颈期。但就整体而言,还缺乏一个很好的框架,把各大理论串起来,所以为了使得人格理论的发展更明晰,也探讨为什么几大人格理论可以并存,笔者欲从六大主要人格理论出发,看其优缺;总结归纳共同点,也从中分析各大理论之间的一些差异。

2 六大人格理论初探

2.1 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作为一个完整形态的人格理论虽产生较晚,但它源于古老的日常经验。所谓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表现一个人人格的特点的行为倾向。特质的来源可能是遗传的也可能是获得的。特质论者在判定人的行为时,常用特质描述个体差异和综合个体变量,并将每个人的多种我特性,按程度分类,每一个人都有同类的特性,胆程度等级不同。

作为特质理论的创始人Allport,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J.M.Cattell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各层之间用连线表示它们的关系。他认为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H.J.Eysenck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外倾性,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2.2 生物学理论

生物学派认为人格由生理因素决定,生理因素中的三因素——生理、遗传、进化是相互联系的。心理学家艾辛克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与内向、神经过敏症倾向和精神症状倾向。Davidson的理论围绕大脑的不对称性——每个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并不均衡,这种大脑结构的不均衡和不对称性反映了个体的情绪反应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人格的差异。
2.3 精神分析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Freud认为人格的核心是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些心理事件发动了行为,或构成了行为的意图。人的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行为的动机通常是无意识的。在1915年freud提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把潜意识分为集体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并且用心理能量代替Freud的力比多概念,整体而言其完善了Freud所提的理论。Adler不赞成Freud和Jung的某些观点,提出人类奋斗的动力来源于克服自身不足的强烈愿望,他提出了自卑的概念并把自卑与身体上的缺陷联系在一起。

2.4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继精神分析理论后的又一大理论,其完全否定了遗传的观点,摒弃了心灵主义的东西,强调研究外显得行为,并声称环境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既可以通过人的思维、信念和期待等认知过程预测人类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类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也可改变人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强化对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新的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的影响;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强调要把行为主义同建构论结合起来,重视以往经由学习而获得的认知规则在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2.5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当属于心理学的第三思潮,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 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罗杰斯提倡以人为中心,在他的理论中,最主要的结构概念是自我或自我概念——个人经验中关于自己的所有知觉、认识和感受,由此还创立了来访者中心疗法。
2.6 认知和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研究由经验引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机体对当前情境的理解,然而人和动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力。Kelly提出了个人建构理论,其理论中主要结构概念是建构——用来解释和预测时间的认知结构,他还提出了“人人都是科学家”的命题。Rotter认为人类的一个基本特性是思维和预期,人类行为不只由随行为之后而来的强化所决定,而且取决于对这种行为将导致的强化预期;他还认为人在过去独特经验的基础上会形成人际信任和控制点的问题解决倾向。Bandura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他的理论点在于人类行为的形成、发展以及调节和控制,而且十分强调认知对行为的获得、保持及表现的重要性,尤其是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的动力作用。

3 六大人格理论之间的异同

从各大理论的概念来看,精神分析关注内在的潜意识,而行为主义看重外在强化的作用,人本主义突出自由意志的力量不同,人格的认知和社会认知观点主要关注个体内在的认知能力及其与动机和情绪的关系,同时也重视个体所处的社会情境,特质理论倡导人格是由特质构成,人本主义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时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研究优势方向,但是每个理论也有所不足的地方,就如特质理论中认为人格由特质构成,可很多学者对特质的考察未能发现它们具有高度概括化的行为倾向,因此,作为广泛反应倾向的特质概念便就此产生动摇;特质源自行为,而同时又被用来“解释”行为,这就形成“循环论证”;特质理论忽略了环境条件或环境刺激在形成行为规则方面的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过于强调潜意识的作用,而且夸大了性的特征,使人不得不怀疑;而且潜意识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对它的研究很难能说服大众,也缺乏研究型理论,所以很难令人信服。生物学理论强调遗传的作用,而在当代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人的特质不止是遗传的作用还有环境的作用。行为主义理论是和生物学理论相对立的一个理论,其摒弃了遗传的作用,只强调外在的行为。

我们发现人格心理学家当今至少在三个方面越来越趋于一致。首先,多数心理学家都已承认,遗传对人格由一定影响;其次,人与环境二者在决定行为方面都是重要的;第三,虽然对人格的描述和解释不同,但是多数人格心理学家承认,我们直接意识之外的那些思想史重要的。

其实就整体而言,六大理论并不相互矛盾,就如一个攻击性的列子,精神分析解释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本能,也就是说,我们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特质学派的人格理论家看重攻击行为稳定性德个体差异;生物学派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德原因;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长为乐观、和善的人;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认知心理学家则把焦点关注与攻击行为是怎么加工的。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理论都有它正确的地方,只是各自强调的观点不同而已。

4 小结
六大人格理论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理论总有不足的地方,而且每个人看问题的方面不同,所以就造就了从不同方面讨论。而且人格涉及方方面面,就目前而言并不是一个整体的理论——它笼盖了方方面面就能解决的。
参考文献

罗珊红. (1998). 人格心理学的未来: 等待“大一”. 心理学动态, 21–24.

Jerry M.Burger 著. 陈会昌等译. (2004).人格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郭永玉 贺金波 主编.(2011).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许燕. (2003). 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探新, 15–19.

吴沙,曹贵康. (2005). 人格理论的系统发展观初探. 心理学探新, 14–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唯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