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这一刻,我终于学会;原来如此;又见那一抹色彩(参考)

分类: 可心日志( ̄▽ ̄)~* |
长宁“身边”
长宁区的作文题目是目前已更新的15个区当中唯二简洁的。“身边”二字限定了我们选材的范围,按照以我为主的角度来看,一定是写作者“我”的身边,身边之人,身边之事,身边之物都可以写。
题目内涵少了,外延就大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审题的难度是不大的。此前所有的素材都可以稍加修改,将故事发生的背景限定在我们的身边。
当然,这个身边可拓展的方向比较多,狭义的身边可以指家庭校园,但广义的身边也可以拓展到社会层面的各个角落。毕竟,无论空间距离延伸多远,只要我们身处那里,那么那里就是我的身边。
但是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建议从表层的身边去进行诠释,如果要追求立意的创新,还是要注意反弹琵琶,身边强调的事可能与我们的相关性极大,所以貌似会因着审美距离太近,而被理解为普通、常见、寻常,所以这个题目我们要想写出彩,就要去发现虽然处于身边,但是之前我们却没有感知到的巨大的与众不同,也就是发现身边寻常人事物的不寻常之处。
该人事物虽然在空间范围上在我的身边,但是细细品味其内涵,其寓意,其深刻的思想,却可以指引我们的精神超越身边的局限,指向更深远的境界。所以身边有美好,无限风光不一定只在险峰,亦可在我们的身边,就看我们具不具备发现之眼了。
身边——2023年长宁区初三语文二模作文题解析(含素材)
一、审题
身边:谁的身边?身边有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大家只要在文章中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那就不偏题了。
(Tips:如果题目里省略了主语,一般来说,省略的是“我”)
二、素材
情感类、感悟类素材较容易切入。
感悟类(疫情)素材为例:去年春天,上海突然按下了暂停键。在封控的日子里,物资缺乏。家里打印机的墨盒快用完了,就在我心急如焚的时候,班里的同学主动提出可以给我一盒。然而,没有物流不能出门,这个墨盒该如何送到我的手上呢?有一天我在小区群里无意中说了这件事,没想到被居委会记在了心里,连夜帮忙联系到志愿者,后来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接力,这个珍贵的墨盒最终完好地送到我的手中。 感谢身边的你们——同学、居委、志愿者等等,正是你们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我才得以安心学习。被身边人的精神感动,我也投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抗疫路上,有你我互助,挥洒大爱。
虹口“这一课,我终于学会”
这一课,我终于学会,重启了以往上海中考命题的逗号隔开形式,以表示突出强调。
那么,这一课,狭义方面的理解,可以是跟校园相关的某一次课堂实践,可能是老师的别具创意的授课方式,体现出来的师生之情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让我学会去沟通、去理解。
当然,更加具有深度的,应该是广义范围内的社会课堂,在人生的校园之中,有无数堂课,无论是身边人还是陌生人,甚至是自然景物,都有可能在从我们的全世界路过之时,顺便给我们上一课。可能是关于诚实,关于善良,关于理解,关于信任,关于尊重,关于释怀,关于成长。
而这一课,也限定了我们素材的数量,纵式结构一件事,由浅入深去铺展开来。
我终于学会,终于二字体现了这个素材纵向发展的层次递进性,由刚开始前后对比的学不会,到后来的入门,再到初步熟练,再到完全掌握理解领悟。这个过程要写得比较详细才能够突出终于二字。
那么,学会,也限定了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一课,我终于学会。怎样的一课?我学会了什么?又是怎么样学会的?学会之后我变得如何了?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这篇文章就搞定了。
这一课,我终于学会——2023年虹口区初三语文二模作文题解析(含素材)
一、审题
这一课——哪一课?可以特指字面理解的学科类课程,比方说语文课,也可以泛指能够教会我知识本领道理的事情,比方说古筝这一课,比方说亲情这一课等。
终于——前文需要有铺垫,不止一次。
学会——如何学会的,学会了什么,一般是精神层面的。(比如语文课,我不能只学会背古诗,要学会理解古诗的意境;比如学古筝,不只能只学会弹曲子,要学会用心融入,学会坚持方能进步的道理。)
二、素材
成长类、情感类、感悟类素材都很适用。
以亲情类素材为例:从小,我就是个胆小内向的孩子。妈妈为了帮助我改变,尽管自己工作忙碌,依然坚持每周末陪我去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在她的努力下,我有了一些进步,我一直想对她说声谢谢,却总是话到嘴边又咽下。进入初中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我变得更迷茫失措了。妈妈主动与老师沟通,鼓励我尝试参加不同的活动。在一次的徒步活动中,我们边走边聊,分享彼此心事。回想成长路上妈妈一路的陪伴,那一刻,我意识到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终于向她说出了那句“谢谢”。亲情这一课,我终于学会了表达。
普陀“原来如此”
引语:
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才发现:
我认为理所当然的,原来并不是那样的;
我认为难以理解的,原来是情有可原的;
我认为绝不可能的,原来是可以做到的……
只有体验了整个过程,才会真的了解,
也才会有“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或由衷慨叹。
普陀初三二模的这个作文题目,个人认为完全可以用今年虹口区高三一模的作文题目来进行诠释,“我们从认为‘不必如此’到发现‘原来如此’中间仅差了一个‘为何如此’”真是异曲同工。
在普陀区的作文引语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才发现”这句话点明的是文章的基本叙事性,接下来一连串的排比句都是在帮助我们拓展选材的范围和立意的方向。原本的理所当然,难以理解,绝不可能,变为如今的并非那样,情有可原,可以做到,而这中间只是因为我们发出了疑问,然后,在发出疑问之后去亲身实际体验了整个过程,实践出真知,经过实践之后,我们才能恍然大悟,由衷慨叹。
所以,原来如此在素材诠释的过程中需要前后的对比,从最开始的认为不必如此,或者是充满疑问的为何如此,然后到具体的实践过程,这部分是写作的核心,具体写出我如何去实践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那这个实践体验的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最终都能够对原本不理解的这个事物理解得更深,有更多的感悟,从而由刚开始的错误认知,到如今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其核心是一种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正如想要理解一个人,我们需要穿上他的鞋子,走过他曾经走过的路一样,这个不断追问、求索、体验的过程是我们在这个价值观日渐多元化以至于演变成“诸神之争”的社会当中,寻求共识与共鸣的唯一途径。
普陀区的作文题,陈老师一直认为质量较高,从《做点减法,更好》、《闪亮的日子》,到今年一模《留下遗憾也挺好》和今天刚刚结束的二模《原来如此!》
一、审题
在题目提示上可以看到一句话——只有体验了整个过程,才会真的了解。这句话其实是为大家审题选材定方向的,也因为有了这句提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题难度。
原来:前文需要有铺垫,豁然开朗,前后对比。
如此:具体是什么内容?
“ !”:不要忽略题目里的标点符号(如逗号,顿号,感叹号),感叹号要写出当时的心境,或恍然或感慨。
二、素材
成长类、情感类、感悟类素材都可适用。
以成长类素材茶艺为例:兴趣课上,我接触到了茶艺。一开始,我觉得很无聊,不就是泡茶喝茶吗?随着课程的深入,了解到茶艺的丰富内涵,从《茶经》到茶艺与书法、绘画、插花等结合的多种艺术形式,我渐渐走入茶艺的世界。带着这份理解再次泡茶品茗时,我恍然:原来如此!茶艺并不是看起来这般简单,它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份文化传承。
2023普陀区二模作文分析:原来如此
一、审题
从标题来看,这是一个常规题,没有拐弯抹角的地方。
找关键词:原来、如此。“原来”一词,表明领悟的过程历经波折,暗示文中至少要有多件事,或多个波澜,前面的事件没有领悟到,后面领悟到了。“如此”即“这样”的意思,标题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原来是这样”,给人以恍然大悟之感,说明里面是有故事的。因此,文章既要写出意料之外,又要写出情理之中。
相似作文:2019年奉贤区一模《原来是这样》
二、选材与立意
1、校园生活(√)2、家庭亲情(√)3、社会见识(√)4、文化传承(√)
5、兴趣爱好(√)
三、写作角度
校园生活:“我”与同学之间多次产生误会,后来在某个活动中发现了产生误会的原因,从而握手言和,化解了矛盾。
家庭亲情:青春期叛逆的“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每天唠叨着要“我”认真读书,直到有一天看到工地里搬砖的父亲,满脸汗水,才发现父亲的用意。
社会见识:学校门口开包子店的老李,生意特别好,大家都说他的位置好。后来有一次“我”去买早餐,发现他正在用鲜肉制作肉馅。老李说,只有用鲜肉鲜菜制作出来的包子才好吃。原来如此。
兴趣爱好:一直很喜欢印染,但不知道蓝色印染是什么材料制作的,有一次参加印染活动,才发现,大染缸里放的是板蓝根加白酒发酵,制作出来的花布印染特别漂亮。(兼文化传承)
四、结构思路
起:引出误会(或误解)(略写)
承:加深误会(或误解)(略写)
转:通过某件事情或某个活动,化解了误会(或误解),从而明白其中的用意,突出“我”的成长(详写)
合:点题升华
原来是这样
暑假里,一个清凉的夜晚,广场上热闹非凡,我和爸爸一起来到广场上,看看有没有什么“淘宝”的东西。
广场后面的街上,我和爸爸挑选了一对花瓶,是木制的,准备装饰用,可以摆在地板上。还挺便宜呢!买完花瓶之后,我和爸爸在广场上又转悠了一圈,准备回家。
结果,在快走到我们家小区门口的时候,碰上了一位老大爷。他叫住了我们,爸爸就停了下来,问他有什么事。老大爷用一种哀求的语气说:“哎呀,我有一个女儿啊,她突然不知咋的成了精神病啊,整天乱窜,现在我都到处找不到她呀!我家里穷,没什么钱,也治不好她的病,可是我现在想找到她呀!年轻人,帮帮忙,给点路费吧!”我看他焦急的神情,挺可怜的,当我把目光投向爸爸的时候,爸爸开口了:“既然这样,干嘛不去让警察帮你找呢?
对呀!为什么不去找警察呢?我突然迷惑了。老大爷说:“警察也找不到啊!也不知道她跑到哪儿去了。”“这样吧”,爸爸又说“我有几个同学,都是在派出所上班的,我跟他们商量商量,让他们想想办法。”咦?奇怪了,爸爸的同学………。。从来没有哪个听说在派出所上班的呀?我又一次迷惑了。
“对了,你那个女儿长什么样啊,穿什么衣服?”老大爷还没来得及开口,爸爸又说。“噢、噢,这个……”“是不是圆脸?”“噢,不,是,是长脸”。“是不是长头发?”“不,不是。是短的。”“是不是穿着小布鞋?”“不是,是……那个……凉鞋,是凉鞋。”他们的一问一答,老大爷显得很不自然。
“这样吧,你家在哪儿?手机号码是多少?我可以和你联络。”爸爸继续说,老大爷说:“这……不太方便吧。”“怎么了?你不告诉我,让我怎么帮你?”爸爸问道。“我只需要一些路费就好了,不用这些。”“别这样,我找我的同学帮你不是更好些吗?”“不,我不需要。”“那你还到底要不要我帮啊?不要的话就算了。”爸爸想要拒绝。
“别,别,我是真的想找到她啊!”老大爷苦苦哀求。“可是我身上没带钱。”爸爸的一句话让我脑海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刚才不是买过东西了吗?怎么说没钱?更何况那花瓶很便宜。
“什么?你没带钱?”老大爷显得很吃惊,“没钱在这儿说什么!真是!”老大爷说完,扭头就走了。天哪!这人到底怎么了?为什么突然生气?爸爸笑了笑,对我说:“看看吧,骗钱就是这样。”我恍然大悟:原来他是想要骗钱!
“原来是这样啊……”我若有所思。如果是我,可能早被骗了,刚才老大爷说的“可怜话”我居然一点疑心都没有。想想也是,一个要找人的人怎么可能拦过路人要钱呀!看来,以后要明辫是非,才不容易上当。
(此文可归到社会见识类)
奉贤“又见那一抹色彩”
记忆中,与奉贤今年题目“又见那一抹色彩”相类似的是上海2008年的中考作文题目“我眼中的色彩”。其实,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在叙事结构上要增加一些递进元素罢了。
又见那一抹色彩,重点就是又见,说明此前已然一次或两次的与那一抹色彩邂逅。那么,初次见那一抹色彩,我们当时的体验感受是怎样的?其背后所蕴含价值意义我们理解透彻了吗?而今,时过境迁,我们又一次见到那一抹色彩,心中有哪些不同的感悟?前后两者之间的情感理解的不同,便是我们成长的坐标。
那一抹,还是限定了素材的数量。而色彩二字,我个人还是建议由浅入深去点题,也就是表层的色彩二字,无论是什么颜色,一定要点到这个具体的颜色,然后去说事物或人物和这个颜色的联系,这个颜色背后代表着什么。比方说,此前有同学的父亲是消防员,那一抹色彩便是红色。一定要写出与该色彩相关的人事物背后所体现的人物形象,进而去体现出给我们的成长感悟。当然了,也可以欲扬先抑去体现出那些并不鲜艳的色彩,起初给我们的感受是平庸的,是平凡的,是不足为奇的,是不被关注的,然而,在真正历经时间或者是实践之后,我们读懂了他们背后的艰辛与伟大,才明白那种在此前的我看来不是色彩的色彩,远比那些艳丽的色彩更加厚重,更加地富有内涵。例如:有同学的阿姨是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衣服不能有亮色,而那些看似“单调、沉闷”的色彩,背后所代表的人间真情,职业坚守等美好品质,终将沉淀在我们人生的调色板中,最终,帮助我们调配出属于自己的绚丽人生。
青浦“这才是我期待的”
“这”指向事件素材要求,最好为近期身边之事,单一素材。写作中需要明确的是何者为我们之期待?这才是我期待的“成功”?这才是我期待的“理解”?这才是我期待的“信任”?这才是我期待的“感动”?这才是我期待的“目标”?这才是我期待的“境界”?……明确“这”的内涵,本文才有了抓手。
“才”代表前后对比或者是递进突出。此前的“期待”,或是因为被动相信,或是因为认知不深,并非我们真正期待和想去努力的目标,那经历具体事件的顿悟或者步步推进的认识之后,才确认我们内心真正所期待的内容。
“我”以我为主,没有问题,强调专属于“我”的期待,与他者塑造、外界影响无关。
“期待”指的是对未来的未知的某个时刻或者事物产生的一种憧憬和向往,所以说,这才是我期待的,指向的就是过往当中我们所期待的事件或憧憬经过实践之后,到如今可能有了初步的结果或者是成功的趋向,进而更加能够去坚守自己的目标。
当然也可以是讲目标的确立,是经历了哪一个瞬间,让我们确定了我们所真正期待的那个目标。
无论如何,这都是在成长过程当中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发现,认知、确认、接纳自我的一个过程,从而体现出我们的成长和感悟。
诚如《水浒传》中鲁智所作之偈“深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把身上旧的观念和束缚去了,才知道现在的我才是真正真实的我。以前的自己太沉浸在某一样东西里了,没有走出来,如果看透了,现在的才是真实的自己。
学霸原创套题作文展示——《这也是爱》《你曾拨动了我的心弦》
修改稿:
你曾拨动了我的心弦
一根根绒线,一缕缕温情,一次次挑起又密密的织起,拨动了我的心弦。我永远想念你,我的外婆。
半命题《心中那一抹____色》
01 心中那一抹金色
在我的心中,有一抹金色,熠熠生辉。
那一抹金色,是“初见”时的惊喜。小时候,面对纷繁的乐器,你忽地撞进我的眼帘。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你——圆号。你既不同于木管乐器的娇小优雅,也不同于铜管乐器的大开大合,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厚重中透着优雅的气质。在与你相伴的日子里,我不断摸索、探寻、尝试,感受着你独特的美。
那一抹金色,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一次次,老师面沉似水地点评我的演奏,训斥声如同霹雳划过心头。挫败感也如潮水翻涌,但是心中的热爱丝毫不减。专心致志地听讲,一丝不苟地练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地虚心求教。怀抱着那一抹金色,我对音乐愈发热爱。
合奏版的《保卫黄河》,不同于独奏版音乐,它变化更广,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如同一群活泼的蝌蚪,时而沉入水底,又时而浮出水面,变化繁多,应接不暇。其中有一段从低音la,直接升到高音sol的片段,需要超强的气息。为了吹好这个片段,我绞尽脑汁想到了好办法。十支红烛排成一列,金色的烛光摇曳。站定,吸气,吹!前面的蜡烛应声熄灭,后面的三四点火焰只是扭了扭身子,就稳稳地站定,似乎在挑衅一般。再吹!再吹!即使两腮火辣辣的,胸腔窒息一般,我依然坚持。在烛光中,圆号愈加闪耀;在我心中,那一抹金色愈加明亮。
那一抹金色,是“望尽天涯路”的领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我郑重地端起圆号。吹高音时,我昂头挺胸将气快速推出,明亮悦耳之音好像是黄河在咆哮;吹低音时,我低头弯腰,将气徐徐吹出,浑厚低沉的声音好似黄河在呜咽。耳畔,乐音回响;眼前,似乎可见金色的黄河翻腾奔涌,两岸瘦骨嶙峋的纤夫苦苦挣扎。随之,抗争的力量在觉醒,遭受迫害的人民勇敢地站了起来,抛头颅洒热血反抗侵略,即使倒在这滚滚的黄河水中,也永不放弃抵抗。热爱,深情,让乐曲澎湃激昂;热血,生命,让中国闪耀出金色的光!
那圆号,带我走进音乐的殿堂,磨砺我的意志,伴我寻找心中的热爱;那一抹金色,入眼,入心,入灵魂,照耀着我一步步前行。
【简评】
善于运用联想、想象,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深刻。在吹奏乐曲的时候,作者联想到了黄河和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己对圆号、对音乐、对祖国的热爱。
02
梨花开了,梨花落了。那洁白的颜色,真美啊!
——题记
天上,地下,空中,满眼洁白,如诗如梦,染醉了时光。
年幼的我依着奶奶,在家乡的梨树林里散步。我悄悄地将落花收集起来,之后,我调皮地撒向奶奶,花瓣飘落在奶奶的头上,肩上,宛如下了一场春雪。奶奶一怔,旋即笑眯眯地看向我,宠溺地笑着。那洁净的白啊,映着春天的姹紫嫣红,显得格外美好。我的童年时光里,有您和那一抹抹白色陪我一起走过,一路欢声笑语……
一个晚上,我发起了高烧。农村就医条件有限,夜里想要看病那是更加的艰难。奶奶紧紧地抱了抱我,便冲出去为我买药,许久才回来。她气喘吁吁,汗流不止,脸色发青,身上已多处被雨水打湿。奶奶递过了药,还有一小枝带着雨珠的梨花。奶奶的手凉凉的,像冰一样。她的手是不能受寒的,严重的风湿病一直困扰着她。此时,她的手肿起好高,连屈伸都很吃力。我抚着奶奶的手,心疼地落泪。奶奶一边安慰我,一边急着让我吃药。泪水充满了我的眼眶,我意识到,奶奶默默地用她那双坚强而又慈爱的手,努力地为我挡风遮雨,抚去病痛,让我的童年里满是幸福与快乐,眼前这一抹白色,泛起了温暖的光,注入心田……
现如今,奶奶年龄大了,半头华发,面容苍老,背也不再直挺。不再能夜行十里为我买药了,也不再有充沛的精力陪我绕山散步了。我长大了,在一个个梨花开放的日子,我渐渐明白,梨花开放的时候无比美好,那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啊;梨花在凋零时还依然那么美丽,那是因为梨花的凋零意味着梨子走向成熟。梨花一生,无论生长,绽放,终究是在孕育、期待果实。梨花老去也是幸福的,即使凋零化作春泥,也很满足。
但我不会埋头前行迷失初心了,也许有时我会走得快了些,但我会不时向后看,会回头小跑,牵着您的手陪着您慢慢走过,我们一起继续看春天,看那纯洁的白色,看一切的美好……
【简评】
本文情感真挚,感人至深。文章写了奶奶陪伴“我”在梨树林玩耍,冒雨给“我”买药,为“我”遮风挡雨,这些小事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温暖“我”,感动“我”。“我”也学会了不时向后看,牵着奶奶的手陪着奶奶。温馨的画面,通过文字表现了出来。
巧用象征,代表不同方面的爱。梨花开,梨花落,不同时段的美,都代表着奶奶浓浓的爱。即使花落,也情愿化作春泥,继续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