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质量分析
(2011-11-18 15:36: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随笔 |
一、试卷的分析
本次考试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内容,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共分两大板块,分别是:一、选择题(50分);二、综合题(50分)。从试题内容看,多为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覆盖面较广,涉及内容较全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识图技能。
二、成绩的分析
班级 |
平均分 |
及格率 |
优秀率 |
最高分 |
最低分 |
0-29 |
30-59 |
60-79 |
80-100 |
一班 |
91.1 |
100℅ |
94.4℅ |
100 |
77 |
0 |
0 |
1 |
17 |
二班 |
93.3 |
100℅ |
96.0℅ |
100 |
78 |
0 |
0 |
1 |
24 |
三班 |
77.3 |
84.6℅ |
50.0℅ |
99 |
37 |
0 |
4 |
9 |
13 |
四班 |
75.4 |
88.5℅ |
39.0℅ |
100 |
39 |
0 |
3 |
13 |
9 |
具体成绩详见附表: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第一题为选择题,包括25道单项选择,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考试成绩来看,失分率很低,说明学生基础知识识记的比较好,也反映了初三学生的在这两个月来的进步。第二题是综合题,第一题失分率不是很高,就是考察最基本的五带的名称和范围,部分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仔细,没有看到题目要求的是分别写出名称和范围,有很多学生只写了名称,直接导致失掉五分。第二题第二问中的判断依据失分率相对较高(40℅),考察的主要知识点是判断山体坡度陡缓的依据,这个题目答错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原理,而是因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不能用语言把自己的意思明确的表述出来。第四题失分率相对来说很高(42℅),这个题目主要考察的是板块运动与地表宏观地形的关系。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同学们不能在地图上正确的定位一些地理事物,所以导致所答非所问。
2、针对以上失分率较高的几道题目设计了以下改进方法:首先,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这是取得好成绩的首要保障;其次,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个能力主要是依靠学生多做题,多用书中的理论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能够实现的;最后,就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让同学们能够识别更多的地理事物,增加地理素养。
3、在此次考试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就是三年一班的丁宇同学,丁宇同学由原来的78分上升到了98分,他的成绩让我很欣慰,因为丁宇同学原来就是一个不完成作业的学生,通过老师的不断鼓励,上课增加提问次数,发现他真的进步了,他的进步让我对地理教学也更有信心。下降幅度最大的三年四班的那雨薇同学,有原来的78分下降到了39分,她的成绩的下降正是说明了态度决定一切,因为这半年以来发现在地理课上她总是心不在焉,总是溜号,点名说过几次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对于这种学生主要还是要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找到上课不在状态的根本原因,这个还是需要科任和班任的共同配合。给总成绩拉分最明显的同学就是三年一班的张湘崎同学,对于她我了解的不是太多,可能是刚刚转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还没有完全的适应,但是这个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很好的,相信好成绩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四、教后反思